郭少敏 王平心
(1.鎮江市江南學校,江蘇 鎮江 212000;2.江蘇科技大學,江蘇 鎮江 212000)
“一題多變”,就是通過改變原題的結論或者條件,變成一系列的有內在聯系的多個題目,可以幫助學生理清知識間的縱橫聯系,形成知識結構;能誘導學生對某一問題從多角度、多層次的思考,激活學生思維的發散性和創新性。
何為“高效復習課堂”,一節高效的復習課不但是知識的再現,還應是知識的串聯與升華,方法的提煉與總結,更是思維品質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復習課用好“一題多變”,則可以輕松的達成這些目標。
數學復習課按照時間段的不同,大致可以分為單元復習課、章節復習課、學期復習課,由于它們的針對性不同,所以具有各自的顯著特征和側重點,設計得當,復習效果則會事半功倍。下面筆者就這三種類型的復習課例舉“一題多變”的高效性。
1)單元復習課。單元復習課側重于本單元知識和技能的鞏固,應在知識的縱向延伸上下功夫,例如《圓》一章節在學完圓的切線后,可以上一節單元復習課,因為圓的切線這部分內容非常重要,切線的性質和判定是本章的重中之重,很有必要上一節單元復習課來鞏固、加深對這些定理的理解和運用。例如:
案例1:例題.兩同心圓如圖所示,若大圓的弦AB與小圓相切與C,求證:AC=BC;(圖 1)
變式1:若作大圓的弦AD=AB,求證:AD也與小圓相切(圖2);
變式2:若過C、E作大圓的弦MN,求證:點A為弧MN的中點(圖3);

圖1

圖2

圖3
原題是書上的的一條練習題,意在考查圓的切線的性質和垂徑定理,若想復習切線的判定定理,再另找一題的話,就需要學生重新審題,浪費寶貴的時間,若在原題的基礎上增加一個條件,如“變式1”,兼顧了切線判定方法的復習掌握,同時聯系了幾何中全等的相關知識。圖2可以繼續利用,如“變式2”,要想證明點A為弧MN的中點,需證明OA垂直于MN,此問方法又多種,可謂一題多解。通過這一條例題和它的變式,引導學生鞏固了本單元的重要定理的理解與運用,條件的逐步增加、圖形的逐漸復雜,高效的訓練學生的理性思維和識圖能力,幫助學生在層層遞進的探究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2)章節復習課。章節復習課側重于本章知識點的梳理和知識網絡的建構,這樣的復習課很容易陷入題海的誤區,為了避免章節復習課就是題目的堆砌,教師需要下功夫,精心設計題目,盡量用較少的時間較少的題目來帶動整章的復習,如 《二次函數》的章節復習,可以如此設計:
案例2:探究活動:如圖4,你能讀出哪些信息?
這簡單的一問,開放的結論,可以活躍氣氛,調動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結合圖形,同學們會從二次函數的開口方向、對稱軸、增減性、最值、與x軸交點等方面來回答,基本涵蓋本章的知識點。當然教師還可以提示補充,比如“這條拋物線的解析式呢? ”、“y>0 對應的 x的取值范圍呢?”。但僅僅這些還不夠全面,所以變式如下:
變式 1:連接 AC、BC,求⊿ABC的面積;
變式2:在拋物線上是否存在點D,使得⊿ABD的面積=⊿ABC的面積?若存在,求出點D的坐標;
變式3:經過B、C做一條直線,在線段BC上有一點E,過點E作x軸的垂線,交拋物線于點F,求⊿BCF面積的最大值(如圖5)。
“變式 1”為“變式 2”的鋪墊,“變式3”又在前兩問的基礎上變化加深,逐漸向二次函數的縱深發展。
3)學期復習課。學期復習課和章節復習課有共同點也有區別,共同點是都需要對知識點進行梳理,區別是章節復習課還應體現本章知識與其他知識間的聯系,即體現綜合性,這也決定了復習不可能面面俱到,知識點的覆蓋方向應該橫向延伸到其他章節。還以上面的“案例2”為例,原題不變,不過三個變式要做個調整:
變式1:在拋物線對稱軸上存在一點P,使得△ACP的周長最小.請求出點P的坐標;
變式2:在拋物線上有一動點Q,當以點Q為圓心,1為半徑的圓與x軸相切時,求點Q的坐標。
變式3:在拋物線上是否存在一點M,使得以B、C、M為頂點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出點M的坐標,若不存在,說明理由。
“變式1”中的求最值,并不是用二次函數,而是結合幾何中一個求最值的模型,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變式2”看似結合圓中的知識,其實只要運用一個相切的性質,問題就轉化成求“在拋物線上且到x軸的距離為1的點的坐標”,兼顧圓中知識的同時,訓練了學生“轉化”的意識。“變式3”在結合直角三角形知識的基礎上,兼顧“分類思想”,且解決方法不唯一。
總之,初中數學復習課堂應該是以學生為中心、以效率為目的。教師需長期積累、精心設計,才能用好“一題多變”,才能持續打造高效課堂。

圖4

圖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