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雪
(河北省歌舞劇院演藝有限公司 河北 石家莊 050000 )
民族聲樂包括了戲曲、曲藝以及民謠等多種傳統藝術形式,隨著中華民族的誕生而流傳于世,并在時代的發展與變遷過程中不斷的演變與發展。傳承與發展民族聲樂對于保護和發展我國的傳統文化,認識了解我國歷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具有悠久的傳統,經歷了秦漢樂舞的輝煌,唐宋歌舞的盛況,近世俗樂的繁榮,取得了不斷的發展。傳統的戲曲音樂中,說唱音樂以及時調小曲是從宋元發展而來的,經過相互吸收與融合,形成了多樣化的聲樂表演形式以及藝術風格。此時的聲樂藝術頗具戲劇性與生活氣息。傳統戲曲與說唱藝術在十三四世紀經過搜集與整理,形成了諸多民族聲樂理論,取得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在我國傳統聲樂的發展過程中,明代的魏良輔起到了巨大的推動性作用,他結合自身豐富的舞臺經驗,鉆研出了新型的聲腔與唱法,不同類型的人物能夠通過音色區分,使得戲劇舞臺藝術日趨完美,形成了現今的昆腔。以京劇為代表的地方戲曲在十九世紀中葉爭妍斗艷,百家爭鳴。由于我國歷史悠久,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各地的戲曲也格局特色,形成了弋陽腔、皮黃腔、梆子腔、昆山腔等多種唱腔,并部分保留至今。
隨著民歌的誕生,其演唱技法也逐漸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發展,這種演唱技法淳樸自然,擁有濃濃的民族特色,生動鮮明的反映出了民族自身的思維方式、生理結構、欣賞習慣以及審美情趣。因此,無論經過何種演變,經歷何種發展階段,其內在的價值體系都無法被其他的民族文化取代。在勞動者的世代傳唱中,民歌的歌詞愈發精煉,其內在的藝術手法更是勞動者智慧的結晶,具有歷史研究價值與教化作用。
我國民族聲樂的形態轉化將民族聲樂的固有規律作為基礎,使用科學的發聲方法統一技術與技巧的表現方式。唱歌發生的基礎與動力是氣息,無論是發音的準確性,音值的優美性還是歌曲情感表達的傳神性都與氣息息息相關。因此,聲樂中的氣息訓練尤為重要。在千百年的發展過程中,我國的民族聲樂并沒有形成依據生理體驗獲取氣息方法的完整闡釋,而是摸索到了與自身情況相適應的全新發展道路。這主要體現為氣息與語言在發音規則以及吐字方法方面的完美結合,這種結合將漢語作為基礎,漢語體系中數量較多的輔音以及較為靠前的發音方法使得我國民族聲樂的唱腔纖小動人而甜美明亮,真正實現了從“依字行腔”、“字正腔圓”到“聲、韻、調”有機結合的轉變。這種發音原理通過合理內化與整合,改變了我國民族聲樂的形態轉變進行,在其專業化的道路中能夠得到進一步的鞏固與發展。
我國音樂的專業化發展時期起自上世紀的上半葉,直接反映了我國社會的變革特征。民族聲樂的專業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民族聲樂作品的專業化創作階段開始,大量優秀作品不斷涌現,既反映了時代的特性,也集中體現了我國的民族精神,同時,也展現出我國音樂的深厚底蘊。第二,民族聲樂藝術表演的專業化階段到來。民族聲樂的表演融入了包括合唱、齊唱、獨唱、重唱在內的西方聲樂的表演形式,聲樂表演隊伍也逐漸發展壯大,聲樂教育取得較快發展。在這個基礎上,隨著我國民族聲樂的繼續傳承與發展,其發展軌跡也逐步科學化與合理化。
民族聲樂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保護與整體傳承,需要運用最為理想的方式傳播民族聲樂。第一,要實現對發聲風格、曲調風格以及語言風格三者的分別保護與傳承。在這個過程中,要將各個聲樂類別按照這三個方面進行分別的整理與總結,要安排專業的工作人員將相關的文字資料、視頻音頻資料進行分類保存,相關部門要為該項工作提供資金、設備以及技術支持。同時,由于聲樂風格三個方面相互影響相互聯系,因此在保護過程中應當建立完整的傳承體系,不能割裂三者關系。
在傳承與發展過程中,必須摒棄“民族音樂是落后的”這種錯誤觀念。要對受眾主體與民族的聲樂風格進行區分。通過剖析不同的音樂風格與受眾主體,將我國傳統聲樂藝術的精髓傳遞給不同的受眾群體,將同樣的音樂內涵用多種形式進行傳承,并實現傳承與發展的有效結合。
我國的民族聲樂在數千年的傳承與發展過程中,體驗了內在規律性以及包容性與革命性的。其中,內在規律性主要體現為傳承發展過程中的職業化與民間化形結合,二者相互演化與推進,形成了多樣化的藝術表現形式;而包容性與革新性主要體現在對外來文化的態度以及對于自身發展趨勢的認知,因此,研究民族聲樂的傳承與發展,對于促進我國民族聲樂的進步具有不可忽視的現實意義。
[1]卞珊珊.中國民族聲樂的傳承與發展[J].北方音樂,2014(5):.
[2]黃碩.我國民族聲樂的傳承與發展[J].藝術時尚(下旬刊),2014(5).
[3]呂小詩,李娜.傳統民族聲樂的傳承與發展研究[J].北方音樂,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