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冰,胡 瑩,許 瑞,呂曉瑤,鐘馨儀,王成軍,2*,費喜敏
(1.浙江農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浙江臨安 311300;2.浙江省農民發展研究中心,浙江臨安 311300)
?
基于農戶層面浙江省農民職業分化對耕地利用效率影響的實證研究
李若冰1,胡 瑩1,許 瑞1,呂曉瑤1,鐘馨儀1,王成軍1,2*,費喜敏1
(1.浙江農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浙江臨安 311300;2.浙江省農民發展研究中心,浙江臨安 311300)
選取浙江省臨安、磐安、龍泉、開化等4個市(縣),對農戶進行抽樣調查,基于調查數據,先運用DEA 模型的方法測算出農戶的耕地利用效率,再運用Tobit模型著重研究農民職業分化對耕地利用效率的影響。結果表明,造成浙江省耕地利用效率具有差異的因素各不相同,經濟作物占比、耕地細碎化等都對其具有顯著性影響。且浙江省綜合技術效率低,農民職業分化對耕地利用效率對耕地利用效率的提高具有負向影響。
浙江省;農民職業分化;耕地利用效率;DEA模型;Tobit模型
在任何時期,糧食安全問題從來都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1]。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末,我國人口數量為13.6億[2]。對于我國這一擁有龐大人口數量的發展中國家來說,糧食安全問題不僅是關乎國家安全的戰略問題,同時也對世界人民的糧食安全產生重要影響[3]。眾所周知,保障糧食供給的途徑無外乎是擴大種植面積和提高耕地利用效率。
于我國而言,耕地資源十分有限,有數據顯示,當前,我國人均耕地面積不足0.1 hm2,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0%[4];我國快速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又需要占用大量的耕地,而因此長期嚴格控制耕地向建設用地的轉化畢竟不是長久之計,這將會削弱我國的經濟增長優勢;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影響我國糧食安全的國際因素與國內因素相互交錯,進一步加劇了我國糧食安全形勢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5];在我國農民大分化的趨勢下,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越來越少,而農民是耕地的直接經營者,耕地利用效率與農民自身的狀況休戚相關。綜上所述,由于耕地面積無法改變,所以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是解決我國糧食問題的關鍵[6]。
關于農民職業分化對耕地利用效率影響的研究,首先,一些學者認為農民職業分化不利于耕地利用效率的提高。Abdulai等對尼加拉瓜,Bozoglu等人對土耳其的研究認為,農民職業分化會妨礙耕地利用效率的提升,因為非農勞動分流了農業勞動力,在交易成本較高以及雇傭勞動效率較低的情況下,農民非農分化對耕地利用效率的負面影響更顯著。其次,一些學者認為農民職業分化有利于耕地投入和效率的提高。潘志強運用向量自回歸模型對農戶農業投資進行研究,結果表明農民職業分化可以促進農戶增加農業投資,從而提高耕地利用效率[7]。Huffman等研究認為,農民職業分化由于增加了農民收入,使得農民有能力對農業投入更多的資金,并降低了風險,因此能夠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再次,一些學者認為二者之間存在倒“U”形關系。梁流濤等根據南京市240戶農戶的調查數據,利用數據包絡分析(DEA)方法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從耕地相對效率來看,職業分化程度較低的農戶略大于純農戶,并且二者都遠遠大于職業分化程度較高的農戶,即農民職業分化與土地利用效率是倒“U”形關系,適當的農民職業分化能夠提高土地利用效率[8]。另外,一些學者認為二者之間的具體關系要依賴于一定的外在條件。Chavas以岡比亞作為研究樣本,研究了農民職業分化對農業產出的影響,認為在一定的條件下,農民職業分化能夠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否則,會產生負向影響。從收集到的文獻可以看出,農民職業分化對耕地利用效率的影響是一個實證問題,不同的地區由于其社會經濟狀況以及農民自身狀況的不同影響結果存在很大差異。
筆者選取浙江省作為研究對象,首先是由于浙江是我國工業化城市化較為發達的地區,其農民職業分化程度高;其次是浙江耕地相對較為緊缺,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對于增加浙江省農民收入水平,縮小浙江省城鄉城鄉差距具有更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另外,浙江省地處東部地區,是全國較為發達地區的典型代表,分析浙江省農民職業分化對耕地利用效率的結論,對中西部等地區未來發展具有較好的指導意義。
1.1 研究假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社會轉型期,農民職業結構已經發生并正在發生顯著的變化,主要表現是農民由原來單一的農業職業向非農職業的轉移,在農村或城鎮形成多種職業角色[10],分化的存在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滯留土地,狹小規模的家庭經營和低下的農業勞動生產率要求農民必須分化,并且要不斷地把分化推向深入[11]。關于農民之間的這種職業分化,致使其在資源稟賦、技能結構、經濟水平等方面出現差異,這些差異造成了農民分化對耕地利用效率的影響。農民的職業分化分流了農業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減少且造成農業從業人員“平均素質”的下降,同時可能出現閑置無用的耕地資源,從而使耕地的利用效率減小[12]。另一方面,農民職業分化使農戶對農業投資減少,降低對農地的保護性投入意愿,從長期看,不利于農業發展,從而使耕地的利用效率減小[13]。從心理學上來講,浙江省經濟發達,有足夠的外來糧供給,從而使農民對農業的重視程度降低,相比較除個人小農經營所獲得的收入,工廠等可以提供給農民更高的收入,因而農民不愿投入過多的精力從事農業生產。基于以上幾點,該研究提出以下假說:
假說1:浙江省農民職業分化對農戶耕地利用效率的提高具有負向影響。
假說2:浙江省農民職業分化程度越高,對耕地利用效率影響越大。
1.2 研究方法為了更精確地研究分析浙江省農民職業分化對耕地利用效率的影響,首先,運用DEA數據包絡模型,測算得出考察對象的耕地利用效率。由于測算的耕地利用效值在0~1之間,數值具有截斷性,因此,運用Tobit模型分析浙江省農民職業分化對耕地利用效率的影響。具體模型如下:
(1)耕地利用效率測算模型。
ur≥0(r=1,2,…,s)
vi≥0(i=1,2,…,n)
式中,xij表示第j個農戶的第i項農業投入;yrj表示第j個農戶第r項的農業收益;Ej表示第j個農戶的耕地利用效率;ur表示農戶第r項農業收益所占權重;vi表示第i項農業投入所占權重;uj表示第j個農戶的隨機擾動項。
(2)Tobit模型。
Y*=βTXi+εi
Y=Y*,若Y*>0
Y=0,若Y*≤0
式中,Y 為因變量;Xi為影響因素自變量向量(其中包括農民職業分化);β為相關系數向量,εi為隨機誤差項,Y*為潛變量。
1.3 變量選取及說明
1.3.1DEA模型中投入—產出指標的選取。農業生產的投入指標可以用土地、資本和勞動力投入的數量來表征[15]。該研究分別用農戶耕地總面積、農藥、化肥及種子支出、農業機械投入、勞動力及勞動時間投入來表示土地、資本及勞動力投入。由于農產品不一致,耕地利用效率無法直接進行比較,所以用單位面積收益來表示,能更直觀地進行比較。因此,該研究選用單位面積收益作為產出變量。
1.3.2Tobit 模型中變量的選取及說明。
(1)戶主個人特征變量。由于戶主是一個家庭的典型代表,在事物的決策中處于核心地位。該研究通過戶主的性別、年齡、受教育年限來表示個人特征變量,這些因素能對每一個家庭的決策行為產生影響。由于男性戶主會專注于贏得長期利益,而女性戶主由于注重細節而看重短期收益,所以男性戶主在家庭的長遠發展中具有顯著性優勢,因此男性對耕地利用效率具有正向影響;一般情況下,戶主年齡越大,其從事農業生產時間越久,所積累的農耕經驗就越豐富,對耕地利用效率的提高具有正向作用;戶主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接受新事物及運用科學技術手段從事農業生產的能力越強,利于耕地利用效率的提高。
(2)家庭特征變量。該研究選用耕地規模、耕地細碎化、家庭土地質量來表示家庭特征變量,這些外部性變量會對家庭未來的農業發展規劃產生影響。一般情況下,家庭人均收入越高就越有能力和資本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優化耕地條件和耕地設施,對耕地利用效率的提高起到正向作用;農業收入占家庭總收入比重越大,表明耕地資源對維持一個家庭基本生存需求所起的作用越大,所以對耕地利用效率的提高起到正向作用;耕地細碎化致使土地被分散,田埂導致了土地面積的無效損失,無法使用機械設備且農民精力被分散,對耕地利用效率的提高起到負向作用。
(3)自然因素控制變量(耕作條件變量)。土地耕作條件對耕地利用效率有著較大的影響,該研究選用土地質量、灌溉效率、作物種植狀況來表示耕作條件變量。一般情況下,優質的土地和良好的灌溉狀況對耕地利用效率的提高起著正向作用;不同作物的經濟收益不同,農戶會更傾向于種植市場價值高的經濟作物,并加大各項投入,以獲得較高產值,對耕地利用效率的提高起到正向作用。
(4)政策因素變量。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政策對農業發展起不可忽視的作用。該研究選用糧食直補、良種補貼、生產資料綜合補貼、農機補貼來表示農業補貼,親友提供信息、親友提供資助、政府培訓、政府信息服務來表示外部性因素。理論上來說,農業補貼利于提高農民的耕作積極性,有更多的資金投入到改善耕地和耕作條件中,利于耕地利用效率的提高;有外部性因素的農民能途徑學習到更先進的種植方法,獲取更前沿的農業信息來調整自己的種植策略,對耕地利用效率的提高起到正向作用。
(5)地區不可觀察因素控制變量。雖然該研究選取的樣本點都在浙江省內,但不同地區人文歷史、自然地理、土地制度、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對耕地利用效率都會對耕地利用效率產生或大或小的影響。例如經濟發達地區農業基礎設施較為完善,資金投入較為充足,利于農業發展,對耕地利用效率的提高起到正向作用。該研究采用地區虛擬變量來表示該特征,賦值問卷地為1,非問卷地為0。
(6)農民職業分化特征變量。該研究總著眼點是農民職業分化對耕地利用效率的影響。該研究將農民分為6類,即打工并領工資者、自營工商業者、政府機關及事業單位職員、村干部、農業勞動者及其他。農民職業分化程度通過離農率即家庭非農就業人口占家庭總人口的比例來表示。
1.4 數據來源數據來源于吳偉光教授主持的國家林業局重大調研項目“南方集體林區山區農戶生計調查”的農戶調查問卷。在選擇問卷調查地點時,充分考慮到了浙江省各個市的經濟發展條件及現狀有著較大的差異,以及農民職業分化的情況。基于這兩點,在選取樣本時,浙江省內選取了4個縣(市、區),在每個縣下隨機抽取了2個鄉鎮,在每個鄉鎮下隨機抽取了2個行政村,每個行政村中隨機選取一定量的農戶進行問卷調查。此次問卷調查共獲得問卷219份,刪除漏答及錯答關鍵信息的問卷后,得到有效問卷194份,有效問卷回收率達到88.58%。調查樣本點分布見表1。
表1 調查樣點分布狀況

縣(市、區)名稱鄉鎮名稱樣本村名稱樣本農戶數量臨安板橋秋口、蔥坑24太陽武村、桃源溪24磐安方前農林、茶潭24仁川泊公坑、平子坑24龍泉道太西坑下、高山嶺24查田竹舟、大樟26開化張灣塘林、中畈24馬金花園、巖灘24
注:數據來源于農戶調查問卷。
1.5 變量描述性統計該研究通過實地問卷調查的方式獲得統計數據,問卷內容包括農戶個人特征變量、家庭特征變量、耕地條件變量、政策因素變量、區域經濟特征變量、農民職業特征分化變量6大方面。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見表2。
表2 變量界定及描述性統計

變量名稱含義及測量均值標準值規模經濟控制變量土地總投入擁有耕地面積∥hm20.1920.187資本總投入農藥和化肥支出∥元/hm27478.8514262.60農業機械支出∥元/hm212436.3532668.65農業種子支出∥元/hm28632.3525602.45勞動力總投入生產中實際投入勞動人員∥人/hm241.84216.15自然因素控制變量土地質量好地占比(%)29.050.41灌溉狀況有效灌溉率∥%74.861.47作物種植狀況經濟作物面積占比∥%38.730.36政策因素控制變量是否全部有地權證(有=1,無=0)0.820.39補貼金額∥元/hm2460.95408.15地區不可觀察因素控制變量問卷地=1,非問卷地=0耕地利用產出農戶農業收入農戶年農業收入∥元/hm21921539011.70戶主個人特征性別男=1,女=00.990.10年齡實際年齡∥歲52.418.83受教育程度接受正規教育年限∥年5.673.23家庭特征耕地規模人均耕地數量∥hm20.06000.0633耕地細碎化家庭耕地地塊數量∥塊7.399.49家庭土地質量家庭擁有的優質土地面積占其總土地面積之比∥%26.000.37農民職業分化特征分化類型1.純農(農業勞動者);2.兼業戶(打工并領工資者、政府機關)水平分化家庭非農就業人口占家庭總人口的比例∥%20.000.17
注:數據來源于農戶調查。
2.1 農戶耕地利用效率分析根據農戶實地問卷調查數據,通過結合各項投入及最終產出,運用DEAP2.1統計軟件,計算出得出被調查農戶的平均綜合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及規模效率分別是0.390、0.717及0.583。所調查的農戶耕地利用綜合技術效率僅為0.390,而天津和山東地區的耕地利用綜合技術效率為0.758,與之相比,浙江省僅達到其效率的51.5%。可見,浙江省在該方面還有較大的改善空間。
將各農戶根據綜合技術利用效率的高低進行排列,結果見表3。
由表3可知,農戶耕地利用綜合技術效率值在[0,2]區間的農戶有54戶,占總樣本的29.83%;農戶耕地利用綜合技術效率值在(0.2,0.4]區間的農戶有52戶,占總樣本的28.73%;農戶耕地利用綜合技術效率值在(0.4,0.6]區間的農戶有35戶,占總樣本的19.34%。農戶耕地利用綜合技術效率總體呈現遞減趨勢且主要集中在0.6以下,因此如何改變浙江省這一現狀,通過何種途徑來提高耕地效率這一問題迫在眉睫。
2.2 農民分化對耕地利用效率的分析該研究采用Tobit模型對農戶耕地利用效率的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各因素的回歸結果見表4。
表3 農戶耕地利用效率分布

耕地利用效率農戶數占所有農戶的百分比∥%0≤TE≤0.25429.830.2 注:數據來源于農戶調查。 表4 耕地利用效率影響因素回歸結果 自變量系數標準誤t值顯著性水平農民職業分化-1.080**0.595-1.2480.018戶主性別0.7720.1951.1880.231戶主年齡0.2290.2720.8410.135戶主受教育程度1.479*0.7551.9590.051土地質量0.505**0.1872.7040.026有效灌概率1.267**0.1391.2710.022經濟作物面積占比0.288***0.5565.1770.006是否全部有地權證0.5860.5331.0990.342補貼金額1.7280.0782.4760.143耕地規模-0.7100.2341.5160.293耕地細碎化-1.012**0.227-1.4890.014分化類型0.269*0.4891.6500.058水平分化0.872**0.1241.7930.025常數項0.8490.2831.4950.137 注:*、**、***、分別表示10%、5%、1%的顯著性水平。模型的調整的R2為0.452,對數似然值為86.525。 根據表4的回歸模型估計結果選取如下幾個顯著性影響因素方面對農戶耕地利用效率進行分析。 2.2.1農民職業分化對農戶耕地利用效率的影響。表4顯示,農民職業分化這一特征變量的回歸系數呈負值,且其顯著性水平介于1%~5%之間,說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農民職業分化會抑制農戶耕地利用效率的提高,驗證了假說1。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3點:①農民職業分化越高,農民會更傾向于將資本投入到其他方面,例如工商經營等,這必然會導致其在資本總投入上有所下降。②農民職業分化越高,農民需要在其他職業勞動上投入更大的時間精力,而農村剩余勞動力普遍是老人和小孩,勞動力質量普遍不如外出務工的青壯勞動力。由于在耕地種植管理上的總投入上有所下降,導致耕地利用效率下降。③外出務工收入普遍高于農業耕作所得收入,農民職業分化后,收入增加,農戶不再依賴于農業耕作的收入來源,對耕地疏于管理,有些家庭甚至直接將耕地閑置。 2.2.2其他影響顯著的控制變量對耕地利用效率的影響。在戶主個人特征變量中,只有戶主受教育程度對耕地利用效率的影響為正向影響,其顯著性水平介于5%~10%之間,呈一般性顯著。這說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戶主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有利于耕地利用效率的提高。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是受教育越高的戶主,更能接受新知識,對新技術的需求、運用能力、處理信息和資源配置能力方面也高于受教育低的戶主。一般情況下,相較于受教育程度低的戶主,受教育高的戶主可以的在相同的資本總投入和勞動總投入下獲得更高的產出。 在自然因素控制變量中,土地質量和有效灌溉率的回歸系數均為正,且其顯著性水平為1%~5%。這說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土地質量越好,有效灌溉率越高,都能有效的提高耕地利用效率。經濟作物面積占比的回歸系數也為正,且其顯著性水平為0~1%,屬于極為顯著,說明經濟作物面積占比越高,耕地利用效率越高。筆者認為主要的原因是,相同產量下經濟作物的收益要高于非經濟作物,這導致農民更愿意在經濟作物上增加投入以取得更高的收益。并且,經濟作物往往會作為農戶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而經濟作物的科技需求和管理需求較高,這促使農戶不得不增加投入,加強管理。 在家庭特征因素變量中,耕地規模和耕地細碎化的回歸系數均為負,其中,耕地細碎化的顯著性水平為1%~5%,屬于顯著影響。說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耕地細碎化程度越高,耕地利用效率越低。主要原因在以下3個方面:①耕地細碎化使復種指數的降低,耕地細碎化不利于農戶管理,農戶復種積極性降低,導致了耕地利用效率的下降。②耕地細碎化不利于農戶對耕地的集中管理,單位土地地塊數越多,農戶農業生產性投入越高。在相同的種植面積下,細碎化程度越高,投入產出比越低,相應的耕地利用效率也有所下降。③耕地細碎化的田埂占用耕地資源,雖然田埂的“邊行效應”使田埂兩側的作物有所增產,但是有研究表明田埂占用了我國農用地面積的3%~10%,這是對耕地的極大浪費,直接導致耕地利用效率大幅度下降。 以上是對幾個影響顯著的因素進行的分析,未分析的并不是沒有影響,而是影響較為不顯著。例如耕地規模,雖然耕地規模對耕地利用效率的影響不顯著,但在浙江這個需要精耕細作的省份,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適當降低耕地規模還是會對耕地利用效率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基于對樣本地的實地數據調查,運用DEA模型和Tobit模型進行回歸分析,得出浙江省農民職業分化對耕地利用效率起負向影響;土地質量和有效灌溉率的回歸系數均為正,且其顯著性水平介于1%~5%,表明其對耕地利用效率的提高起顯著正向作用;而耕地規模和耕地細碎化對耕地利用效率起顯著負向影響;此外,戶主受教育程度、性別、年齡、政策補貼、是否有地權證等對結果基本不影響。 上述研究結論的政策意義在于,在浙江省農民職業分化不斷加劇的這一現實狀況下,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提高浙江省的耕地利用效率:①加大農村耕地的整理與復墾。對于無人管理的荒地或利用效率不高的土地進行重新整理、利用,實行土地承包經營,鼓勵種植大戶進行科學管理,同時,加大復種指數,一年中在同一土地上進行多次種植。但是增加復種指數需要建立在保護好土地的基礎上,避免出現由于過度利用而導致的土壤退化。②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與改善。 加大資金投入,改善水、電、路等農業基礎設施,改良農民耕作環境,增加農業產出。③加大新型農民的教育與培訓。加強農民農業知識、耕作技術培訓和國家農業政策的宣講,使之有能力、有信心依靠現代化農業來發展致富,從簡單的生產型農戶轉變為能夠把握市場動向的經營型農戶。 [1] 許丹.我國糧食安全的財政政策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3. [2] 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新中國六十年統計資料匯編[G].北京: 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 [3] 劉旭.依靠科技自主創新,提升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J].科學與社會,2011(3): 8-16. [4] 錢忠好.中國農地保護:理論與政策分析[J].管理世界,2003(10):60-70. [5] 李方旺.新形勢下我國糧食安全面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J].經濟研究參考,2012(1):12-19. [6] 朱紅波.論糧食安全與耕地資源安全[J].農業現代化研究, 2007(3):141-161. [7] 潘志強,孫中棟.非農化進程中農戶農業投資研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7(1):91-101 [8] 梁流濤,曲福田,王春華.基于DEA方法的耕地利用效率分析[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8(3):245-246. [9] 張林秀,霍艾米,羅斯高,等.經濟波動中農戶勞動力供給行為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00(5):7-15. [10] 牟少巖.農民職業分化的影響因素研究——以青島地區為例[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9. [11] 劉洪仁,楊學成.轉型期農民分化問題的實證研究[J].中國農村觀察,2005(4):74-83. [12] 胡映章.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基本原則[J].山東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06, 22(3):22-23. [13] 陸學藝. “三農論”—當代中國農業、農村、農民研究[M].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14] 顏鵬飛,王兵.技術效率、技術進步與生產率增長:基于DEA的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2004(12):22-34. [15] 張寧,陸文聰.中國農村勞動力素質對農業效率影響的實證分析[J].農村技術經濟,2006(2):45-51. [16] 徐光.浙江第二次土地調查數據公布 人均耕地僅0.56畝[N].浙江日報,2006-06-20. Empirical Study on Effects of Farmers’ Vocational Differentiation on Cultivated Land Use Efficiency in the Level of Farmers in Zhejiang Province LI Ruo-bing1, HU Ying1, XU Rui1, WANG Cheng-jun1,2*et al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Zhejiang A&F University, Lin’an, Zhejiang 311300; 2. Zhejiang Research Center for Farmers’ Development, Lin’an, Zhejiang 311300) Selecting Lin’an, Panan, Longquan, Kaihua of Zhejiang Province, some farmers were investigated based on the cruising data, First, DEA model was used to measure cultivated land use efficiency, then, Tobit model was applied to study effects of farmers’ vocational differentiation on cultivated land use efficienc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various factors cause the difference of land use efficiency, such as the proportion of economic crops, land fragmentation. The low efficiency of comprehensive technology in Zhejiang Province has negative impact on improvement of cultivated land use efficiency. Zhejiang Province; Farmers’ vocational differentiation; Cultivated land use efficiency; DEA model; Tobit model 國家自然科學青年 (41201125,41401642);教育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14JJD790045);教育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11YJC790172);浙江省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新苗人才計劃)(2014R412015);浙江農林大學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201306003)。 李若冰(1993-),女,浙江嘉興人,本科生,專業:農林經濟管理。*通訊作者,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土地經濟研究。 2015-02-06 S 28 A 0517-6611(2015)09-325-04
3 結論與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