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生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和推進,初中生物教學相比從前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提高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為開展初中生物教學的目標和要求。讓學生的學習過程充滿樂趣,讓學生對生物學習充滿興趣,都是提升和改善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體現。因此,教師要不斷地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對教學環節進行完善與創新,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提高生物教學的有效性。
一、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模式單一。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主要采用“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聽課為輔”的教學模式,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不但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使生物教學事倍功半。而生物教師只注重知識的單向傳輸,不考慮學生對學習的主動性,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對教師產生依賴感,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新能力,進而影響其他領域的學習。
2.教學觀念陳舊、落后。初中生物學不同于其他學科,要求學生在理解書本知識的前提下,具備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然而,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為了追求學生的升學率,只重視對書本知識的講解,達到提高學生考試成績的目的,而忽視教學中的實驗操作。然而初中生物學本身是一門應用性的學科,學生學習的目的是為了了解生物的結構和演變,并通過生物實驗切身體會生物的實質。在這樣的觀念的影響下,學生對生物學的認識往往受限于成績的高低,很難體會到學習生物學的意義。
二、提升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1.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處于身心發展重要時期的初中生,他們對有趣事物的好奇心非常強。因此,教師應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生理衛生和人體結構”這一教學內容一直以來都是廣大生物教師最為頭疼的教學內容。一方面是因為這些知識太過于抽象和籠統;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這些知識太過于敏感。教師在這一章節的講述過程中可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如在講“精子與卵子結合”時,教師可以創設教學情境:“……大家來到這個世界之前都像許多小蝌蚪一樣在進行賽跑,而生命力頑強的那個就會最先到達終點,成功獲得第一名。”這樣委婉而有趣的情境教學無形之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
通過有趣的教學情境,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理解和認識一些較為抽象的內容。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學習注意力也會不斷提升,這樣學生能更好地投入到生物學的學習中去。
2.通過生活事例的引入,使得教學更加生活化。教學一定不能離開生活,拋棄了生活這個充滿事例和素材的環境,教學便會失去活力和生命力。
學生對
生活事例更熟悉,在教學中引用生活事例更加具有說服力,也可以使得整體的教學環境更加生活化。
如,在教學遺傳學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入生活實例——“雙胞胎”現象,將雙胞胎是一種遺傳告訴給學生。當然,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與父母進行相貌和行為方式的比較,得出遺傳的特點。這樣,通過切身感受和生活實例分析,教學目標就很容易實現,學生對遺傳這一現象也有了更為直觀的認識。
3.通過現代手段對素材和內容進行呈現。利用現代化的手段進行教學,可以很好地對素材進行展現,如將一些圖片、文字、視頻、音樂等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受到良好的視聽影響。學生在對這些素材有了直觀的認識后,能對知識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把握,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生物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學“人體結構”這一章節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圖片、視頻等為學生呈現出一些人體結構。而視頻或者圖片直觀且一目了然,學生理解起來相對容易。與此同時,利用多媒體進行課件的制作,可以展現一些平時書本和課堂教學無法表現出來的生物之間的聯系和一些生物現象,這種方式不僅僅可以吸引學生,同時可以為學生帶來更多感性的認識,保障教學的順利開展。
4.教學方式要盡可能多樣化。傳統教學方式主要是教師講,學生聽、記,這樣既會造成教師和學生關系的相對疏遠,也會對教學造成嚴重影響。因此要盡可能地豐富教學方式,力求教學方式多樣化。這就要求教師積極改變思維,改進教學方式,多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學習、社會調查、實驗探究、野外實踐等教學活動。例如,在教學“生物圈”這一章節時,教師組織學生進行野外實踐,讓學生親身感受大自然,這樣學生能通過自我感知對自然界中的一些問題和現象進行了解,從而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通過教學方式的改變和教學手段的創新與完善,來提升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新課程改革對于初中生物教學的最新要求和重要體現。而傳統教學和現代教學的有機結合將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責任編輯 黃春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