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科
摘要:2013年,以互聯網支付、P2P網絡借貸、眾籌融資以及網上基金發售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蓬勃發展,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互聯網金融從無到有,從萌芽到快速發展,直到越來越多的普通金融消費者以高漲的熱情購買互聯網理財產品,這是否又是一個全民炒股、全民買基的場景再現?本文回顧了近年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及目前的情況,并針對當下熱銷的互聯網理財產品在陜西省5個地市開展問卷調查,分析了普通金融消費者面臨的風險,并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問卷;理財;風險
一、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歷程及當前狀態
互聯網金融是互聯網與金融的緊密結合,是一種借助互聯網和可移動通信技術實現融通資金、支付和中介功能的新型金融模式。具體包括互聯網支付、P2P網絡借貸、眾籌融資、金融機構創新性網絡平臺以及基金銷售平臺等〔1〕。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分三個階段。2005年以前是第一階段,互聯網與金融的結合主要體現在互聯網幫助金融機構把業務搬到網上;2005年后進入第二階段,網絡借貸開始出現,第三方支付逐漸發展,特別是隨著2011年人民銀行第三方支付牌照的發放,使第三方支付機構進入了規范發展的快車道〔2〕;第三個階段開始于2012年,但真正被稱為“互聯網金融元年”的是2013年,這一年,網絡借貸快速發展,以“天使匯”為代表的眾籌融資平臺開始起步,全國第一家專業的網絡保險公司獲批,許多金融機構和券商也依托互聯網,重組改造業務模式,加速網上創新平臺地建設。同時,互聯網金融的迅猛發展也引起了政府部門對規范問題的關注〔3〕。
互聯網金融領域的相關數據表明其當前發展的蓬勃狀態。在互聯網支付方面,截止2013年三季度,全國共有250家第三方支付機構獲批,其中提供網絡支付的有97家,共處理互聯網支付業務12259億筆,總金額達655萬億元;在網絡借貸方面,截止2013年底,P2P網絡借貸平臺超過350家,累計交易金額超過了600億元,阿里旗下的三家非P2P網絡小額貸款公司累計客戶數量超過了65萬家,累放貸款達1500億元,貸款余額超125億元;在眾籌融資方面,全國共有21家平臺,以“天使匯”為例,已累計注冊入駐創業項目8000個,通過審核而掛牌的企業有1000多家,融資總額已經超過了25億元;在金融機構創新互聯網平臺方面,建行的“善融商務”、交行的“交博會”、招行的“非常e購”,以及華夏銀行的“電商快線”等平臺日漸成熟,第一家網絡保險公司“眾安在線”于2013年9月29日正式開業;在互聯網基金銷售和理財方面,以“余額寶”為例,截止2013年12月31日,進行申購的客戶數量已經突破4303萬戶,累計申購4294億元,基金存量已達1853億元。
二、調查樣本的選取
調查主要集中在和普通金融消費者關系最為密切,發展最為迅速,風險影響面相對較大的互聯網理財產品領域。調查目的主要是掌握這一領域互聯網金融產品的普及程度,以及風險來源。
為體現調查的廣泛性,在陜西省的西安、漢中、延安、寶雞和安康共5個地市同時開展問卷調查,當場作答,當場回收,調查問卷共1000份,每個地市均發放問卷200份,收回200份。同時,為確保調查的科學性和代表性,調查對象主要選取年齡在25歲-45歲之間的金融消費者。
三、調查的基本情況
(一)調查樣本的結構
從年齡上看,25-35歲人群占55%,35-45歲人群占36%;從職業上看,公司/單位員工占35%,國家公務員占22%,私營業主占17%,學生占75%,農業勞動者占5%;從年均純收入看,年均5—10萬元的占33%,年均3—5萬元的占31%,年均3萬元以下的占23%,年均10—20萬元的占11%。總體來看,這樣的調查樣本分布,較為典型地代表了互聯網金融的參與人群。
(二)調查結果的分析
一是互聯網理財產品的社會認知度較高。2013年以來,互聯網理財產品熱度上升極快,583%的金融消費者對互聯網產品有所了解,非常了解的占14%,不了解的占28%。了解途徑以網絡宣傳或親朋好友介紹為主,分別占比372%和34%,電視新聞占15%,其他占14%
二是互聯網理財產品的普及率較高。436%的金融消費者已在互聯網上購買理財產品,其中,719%的購買者所買理財產品占年收入的20%以下,但是仍有少數消費者購買互聯網理財高達年收入的50%以上。671%的消費者所購買的互聯網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率在6%以下,但是也遠遠高出銀行活期存款利率。消費者購買互聯網理財的主要原因是更加便捷,電腦手機可隨時操作占30%,收益率高占32%,更加靈活,沒有時間限制,隨時支取占22%,安全可靠,風險在可接受范圍內占91%,其他占69%。
三是對互聯網理財產品的風險防范意識薄弱。有51%的金融消費者認為互聯網理財產品的風險不是很高,13%認為沒有什么風險,36%認為風險非常高。僅有295%的金融消費者在購買互聯網理財產品時注意到發行機構進行的風險提示。69%的消費者不知道在購買互聯網理財產品的過程中如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四、互聯網理財產品的風險
(一)互聯網理財發行機構均不是證監會備案的第三方基金銷售機構。目前所有互聯網理財發行機構本質都是采取和基金公司合作的形式,為貨幣基金包裝一個互聯網外殼。與受到嚴格監管的金融機構不同,互聯網理財發行機構均不是證監會備案的第三方基金銷售機構,不受證監會發布的《證券投資基金銷售機構通過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開展業務管理暫行規定》的約束,因此,對其服務責任、信息展示、投資人權益保護、賬戶管理及信息安全保密、違規行為處罰等沒有明確的監管要求。
(二)外部監管及法律規范缺失,行業自律不完善。目前,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時間短、基礎比較薄弱,我國在監管制度及法律規范方面尚不存在專門針對互聯網金融業務的內容。互聯網金融業務的廣度和跨界特征也使其開展的業務不適用所涉及行業的法律法規,這不僅會造成交易主體之間的權利與義務不明確,也會最終導致金融風險的出現。2013年探圳的網贏天下、武漢的中財在線和浙江的非誠勿貸等知名P2P互聯網金融平臺相繼出現擠兌事件引發了流動性風險事件〔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