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佳
摘要: 農村金融市場具有獨特的金融性質。與村鎮銀行有業務聯系的個體、團體及村鎮銀行內部工作人員之間都存在良好和諧的社會關系網絡,而基于社會網絡的農村金融市場環境為村鎮銀行的可持續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本文從社會網絡視角入手,結合村鎮銀行發展現狀,提出構建村鎮銀行社會網絡體系及發展策略。這對于完善村鎮銀行原有的溝通渠道,進一步提高村鎮銀行工作人員的歸屬感和安全感,以及合理配置內部資源都具有一定的積極效應。
關鍵詞: 社會網絡;村鎮銀行;發展策略
一、基礎理論
1、網絡理論
網絡是邊聯結構與節點構成的圖,可以用來表示各個研究對象及它們之間的關系,例如,電力網、鐵路網、通訊網、社交網等等。網絡理論是一門基于圖論基礎之上,對一般網絡規律及優化網絡流各類方法及理論的學科,網絡理論屬于運籌學范圍。
1845年,借助矩陣理論和圖論,德國物理學家GR基爾霍夫論證了兩個重要的電網絡理論——基爾霍夫電壓定律以及基爾霍夫電流定律,開辟了網絡理論的研究起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一些研究者提出了優化網絡流的計算方法,網絡理論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例如,1956年,DR富爾克森和LR小福特發現了一種標號算法用以尋找最大流量;1959年,EW戴克斯特拉發現了一種標號算法用來尋找最短路徑;1961年,富爾克森提出了狀態算法用以解決最小費用流,這也是最小費用流、最大流量和最短路徑的統一方法。
2、風險理論
一般情況下,保險公司的總理賠分布是基于單次索賠額分布以及總索賠次數分布之上的。單次索賠額以及總索賠次數是一個非負整數值的隨機變量。單次索賠額概率如何分布?總索賠次數概率如何分布?如何借助單次索賠額的分布以及總索賠次數分布得出總索賠額分布?也就是如何根據個體風險數據或規律推算出保險公司的整體風險。風險理論就是解決上述問題及相關問題的一整套方法和理論。
3、信用配給理論
信用配給是指借款人愿意支付規定的或者比規定更高的利率,但貸款人準許發放的貸款額低于借款人申請額甚至貸款人仍不愿向借款人發放貸款額的這一現象。信用配給理論可追溯到亞當斯的《國富論》,Jaffee和Russell最先將不完全信息應用于信用配給模型。借貸雙方信息不對稱是信用配給理論的基礎,基于逆向激勵效應及逆向選擇效應,貸款人預期收益和索取的利率之間的關系可能是非單調的。
二、村鎮銀行社會網絡嵌入性分析
1、村鎮銀行網絡嵌入方式 基于社會網絡 “社會資本” 理論的嵌入占位聯結方式。信息生態群落理論證明了一個開放的、動態的社會知識集合群——網絡知識社群是當前互聯網信息生態群不可或缺的群落之一。例如,“百度百科”、“搜搜問問”、“豆瓣小組”、“知乎”等社會知識集合群,在某些層面來說,其提供的知識信息更新穎、更大眾、更實用。
基于社會網絡“聯合戰略”理論的多元聯結方式。在組織形式上拓展各種性質的不同網絡,將兩種不同的或者更多的網絡進行組合連接,即為社會網絡中的“聯合戰略”?!奥摵蠎鹇浴敝傅氖羌腺Y源要素“新聯合”,通過系統設置、科學規劃、創新方式,最終形成“網絡聯盟”,從而改變傳統的分割化現狀。
2、網絡嵌入影響信用貸款的機制
首先,村鎮銀行可以與村鎮各機構、團體保持長久穩定網絡聯系及合作關系;其次,村鎮銀行在社會網絡支撐下,可以順利處理村鎮銀行內部人員之間出現的人際問題,實現村鎮銀行內部資源的最大化有效共享。再次,村鎮銀行在金融市場外部內部構建的網絡構架,為其社會網絡各節點的每位成員交流溝通提供了合適渠道,方便村鎮銀行信貸信息、內部重要數據的及時傳達。
但是,村鎮銀行社會網絡構建本身是把雙刃劍,在帶來正面影響的同時也存在一些負面影響,比如由于社會網絡具有封閉性,導致村鎮銀行社會網絡具有明顯排他性,內部各成員之間則存在明顯的外部性,以及社會網絡垂直結構造成的網絡節點個體信息資源的不公平待遇等。
3、網絡嵌入下村鎮銀行信貸增長路徑及風險控制 在社會網絡嵌入的影響下,探索網絡嵌入下村鎮銀行的發展路徑,需要意識到鎮銀行信貸增長路徑和風險控制重點。村鎮銀行的信貸增長主要通過與社會網絡節點中的個體、組織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伙伴關系,通過增加彼此之間的信任與資源信息透明度,來提升社會網絡內部信息安全系數與共享程度,通過進一步的交流及分享,以社會網絡嵌入信息共享、社會聯系的優勢,推動信貸合作雙方利益目標的實現。村鎮銀行在經營過程中面臨的信貸風險主要有信用風險及操作風險,作為農村金融機構的村鎮銀行,主要通過構建防范借貸企業信息不對稱的信用約束機制,以及自身緊湊合理的信用追蹤完成風險控制工作,為村鎮銀行金融交易及社會網絡構建奠定基礎。
三、構建村鎮銀行發展的社會網絡體系
村鎮銀行的社會網絡即村鎮銀行組織與個體或其他組織結合在一起的社會關系紐帶。通俗來講,是村鎮銀行為主體的在特定范圍內的個體、社會團體及組織之間存在的關聯,包括傳統關系、非傳統關系、常規關系、非常規關系?;谏鐣W絡理論對村鎮銀行社會網絡進行剖析,可以將村鎮銀行及與之有業務往來的個體、團體視作社會網絡中的“節點”村鎮銀行與其有業務往來的個體、團體之間的關系作為“線段”。
1、網絡要素
主要包括:1)網絡目標:村鎮銀行網絡運行的方向,在網絡目標的引導下,通過協調資源、協同合作,實現攜手共進。2)網絡結點:村鎮銀行網絡結點具有互動性與活性且具備處理信息與決策的功能。貢獻網絡價值以及處理加工信息能力大小決定了結點的作用與地位。3)經濟聯接:通過一定的溝通路徑和經濟聯接方式將結點串聯成網絡構架,經濟聯接方式包括資本性與契約性兩種。4)運行機制:對村鎮銀行的網絡組織成員行為產生激勵、約束及協調作用。5)網絡協議:是組織成員的行為規范和準則,是成員個體的約束所在,規范每個成員的經濟行為。
2、網絡結構
村鎮銀行大多數分布在我國農村地區,所處社會也是農村周邊地區的“小社會”,因此,村鎮銀行所在農村地區的社會網絡結構為傳統的社會網絡,這種模式也占據中國廣大農村地區主導地位。目前,村鎮銀行社會網絡結構基本上為傳統型社會網絡,農村地區主要是圍繞親情、宗法倫理等為主,圍繞個人核心展開的放射形規模的,與個人家庭、親戚、朋友、鄰里、社區及工作圈有緊密聯系。村鎮銀行的社會網絡結構可以以一個“同心圓”的模式展開,網絡結構中的群體關系包括血緣、親緣、業緣等關系,社會關系圈自然分成不同領域的圈外和圈內。
3、網絡監管
由于村鎮銀行在面向廣大農村客戶進行信貸業務時面臨著不可避免的風險,且在網絡嵌入的環境下會迎接金融市場帶來的全新挑戰,因此,需要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及相關政府部門重點監管,監管主要內容包括貸款利率、借款人資格、經營活動、信貸業務操作規范等,通過以上部門有力監管規避運營及交易風險。
四、社會網絡下村鎮銀行發展檢驗與評估
1、研究對象
選取10家成立時間比較長的村鎮銀行作為研究對象,在正式進行問卷調查前,根據XX市村鎮銀行的實際情況,設計了調查問卷。問卷發放主要采用兩種方式:現場作答、電子郵件的方式。在回收問卷時,對于問卷內容缺失較多的計入廢卷處理,對于內容缺失少的,通過當場提醒或者郵件回復的方式已獲得完整的數據。總計發放問卷100份,有效回收包括后期補充問卷共92份,有效回收率為92%。
2、社會網絡體系的檢驗結果
第一,問卷調查中有96%村鎮銀行認可社會網絡體系構建,并對社會網絡嵌入后的經營效果感到滿意。這說明社會網絡的嵌入具有時效性和前沿性,對村鎮銀行的經營績效有明顯正面影響,經過對以上村鎮銀行進行調查問卷及短暫訪談,可以看出社會網絡中具備的六項社會網絡特征均能夠影響村鎮影響績效,尤其是網絡結構及網絡穩定程度,對村鎮銀行信貸業務正常運行產生較大影響,而社會網絡中的網絡中心度、網絡異質性、網絡密度等對村鎮銀行影響力較小。
第二,社會網絡體系為村鎮銀行發展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挑戰。但是,研究發現,村鎮銀行的社會網絡嵌入及社會網絡構建為村鎮銀行金融隱性知識共享及核心競爭力提高有正面影響。而村鎮銀行隱性知識共享、核心競爭能力與村鎮銀行運行三者有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系,其中隱性知識共享實現與村鎮銀行整體經營績效的提升的中介載體為核心競爭力提高,社會網絡嵌入的作用發揮需要借助于前兩者為其提供良好的網絡環境。由此可見,村鎮銀行社會網絡質量可觀,從村鎮銀行信貸業務增長中可以對網絡績效進行評估,得出社會網絡績效與村鎮銀行經營績效成正比。
第三,通過問卷調查和分析得知,村鎮銀行當前所處網絡環境還存在一定的封閉性,而60%的村鎮銀行對社會網絡運行環境還抱有懷疑態度。由此可見,村鎮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政府部門、專業協會等網絡節點所建立的信任關系還不太穩定,而其構建的正式的或者非正式的網絡,還需要與之相匹配的一系列發展策略,共同推進村鎮銀行發展逐步進入穩定均衡的程度。
五、社會網絡視角下村鎮銀行發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