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昊
摘要:拉赫瑪尼諾夫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偉大的作曲家、指揮家、鋼琴家,被公認為是最后一位具有浪漫主義傳統的俄國音樂家。本文以其《音畫練習曲》Op.33第一首為例分析了此曲的和聲、曲式、節拍等創作技法,充分展示了拉赫瑪尼諾夫對俄國音樂的繼承與創新。
關鍵詞:音畫練習曲 和聲 曲式
謝爾蓋·瓦西里耶維奇·拉赫瑪尼諾夫,1873年4月1日生于俄國諾夫戈諾德奧省奧涅格村的一個貴族家庭,《音畫練習曲》是1911年夏天拉赫瑪尼諾夫與家人在伊萬諾夫卡莊園度假期間為兩個女兒創作的描述童年景象的作品。他一生共創作了兩套《音畫練習曲》(Op.33和Op.39),其中,Op.33號共9首,但作者在出版時刪去了第3、4、5首,變成了現在的6首,其中第4首作者在1916年放在了《音畫練習曲》Op.39中,成為了其中的第6首。第3、5首作者在世的時候并沒有發表過,而是在他去世后這兩首曲子的手稿才被人發現,并在1948年公開發表。作品第39號也為9首,創作于1916-1917年間。之后,拉赫瑪尼諾夫一直旅居國外,在1943年3月28日病逝于美國洛杉磯。
一部完整的音樂作品是由很多方面的因素構成的,例如旋律、節拍、和聲、曲式等,而在這部鋼琴《音畫練習曲》中,和聲、曲式、節拍等因素是這部音樂作品中最能展示拉赫瑪尼諾夫獨特的個人創作風格的重要手法。他的音樂創作植根于俄羅斯民族音樂的肥沃土壤,在這部鋼琴《音樂練習曲》中,他大量應用了色彩性和弦。同時他也處于世紀之交這一特殊歷史時期,該時期的音樂家有的突破了傳統和聲的桎梏,大膽運用不協和和弦,新的和聲素材也不斷被挖掘,和聲寫作思維朝著更自由的方向轉變。然而,拉赫瑪尼諾夫卻沒有受到太多的影響,他的和聲寫作手法仍然保持著傳統的寫作方式。作為俄國浪漫主義后期的最后一位倡導者,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風格體現著鮮明的浪漫氣質,注重內心的刻畫和精神的表達,《音畫練習曲》就是音樂性與畫面性完美融合的典范。
一、Op.33第一首的音樂分析
(一) 和聲
拉赫瑪尼諾夫這套鋼琴《音畫練習曲》的和聲具有典型的俄羅斯音樂風格特點。這主要體現在自然調式中大小調和聲交替的融合,這在歐洲音樂體系中的應用并不廣泛,而在俄羅斯音樂中使用比較多,歐洲音樂體系多用和聲大小調。如:Op.33號第一首,在第3小節的第一拍出現了f小調的屬和弦,在第二拍的時候出現了VI6,就形成了從屬和弦到VI6和弦的進行。在古典主義時期,VI6通常用在半終止或者是樂曲結束的地方,在屬和聲之后用下屬組和弦代替主和弦,阻礙了屬和弦向主和弦的傾向,使得音樂產生了進行下去的要求,因而稱為阻礙進行。這種進行運用較少,具有非常特殊的風格。然而拉赫瑪尼諾夫卻在第3小節就應用了此和弦,打破了樂曲開始處需要鞏固調性的常規,(樂曲開始處一般多用主和弦到下屬和弦或者主和弦到屬和弦再回到主和弦的走向)此處像是打破了傳統和聲的禁錮,向著更加自由的方向不斷邁進。
“一種由三度疊置而構成的多于五個音的現代和弦”即可稱為“高疊和弦”,由于它獨特的和聲緊張性、聽覺上的強烈沖擊性受到十九世紀末作曲家的追捧。十九世紀末正是各種音樂思想碰撞交匯的新時期,傳統和弦形態的稍作變化都會帶來全新的聽覺效果。鋼琴《音畫練習曲》中高疊和弦隨處可見,常常出現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亦有可能出現在各個音級上,讓音樂作品添加了神秘感。如:Op.33第一首,調性為f小調,在第2小節的第二拍上出現了以f為根音構成的九和弦,這個九和弦形態較為傳統,都是三度疊置的,高聲部的四分音符后又加了一個八分音符,還有休止符的運用等,使此處的音響效果并沒有特別的尖銳,只是短暫的帶來了和聲的緊張感,讓人覺得旋律聽起來像是飄散出一股沉悶而又凝重的氣息。這首曲子更像是作者內心的獨白,悲壯而又無奈。
(二)曲式
Op.33第一首的曲式結構為兩段曲式,并帶有連接和結尾。傳統的兩段曲式結構一般分為帶再現的兩段曲式和不帶再現的兩段曲式,但是這個曲子卻帶有曲式結構的從屬部分:連接和結尾,并且a的材料為32小節,遠遠大于b 15小節的材料,兩個樂段結構并不對稱和平衡。兩段曲式屬于較為短小的曲式結構,然而拉赫瑪尼諾夫卻別出心裁的加入了連接和結尾,為這個僅有74小節的練習曲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三)節拍
《音畫練習曲》中,復拍子、混合拍子的運用比較頻繁,Op.33中就大量運用了混合拍子。混合拍子指的是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類型單拍子的組合,在各種混合拍子中,每小節有一個強拍和若干個次強拍,這樣就形成了節拍的重音交替,落在兩拍一組或三拍一組的第一個音上,混合拍子不同于復拍子的地方就是它可以有不同的強弱組合方式,在Op.33第一首中,共出現了4次5/4拍,前三次的組合方式都是3拍加2拍,一個小節內先是三拍一組后是兩拍一組。這一首用了五種拍號(4/4、2/4、3/2、5/4、3/4),變化了24次。其中4/4變化了10次,共47小節;2/4變化了3次,共3小節;3/2變化了3次,共8小節;5/4變化了4次,共10小節;3/4變化了4次,共6小節。這樣紛繁復雜的節拍變化更加抒發了拉赫瑪尼諾夫悲涼的情感和內心悲壯的獨白。
二、結語
謝爾蓋·瓦西里耶維奇·拉赫瑪尼諾夫,這位杰出的俄羅斯鋼琴家、才華橫溢的作曲家、首屈一指的指揮家,在創作上堅持了晚期浪漫主義的風格,其作品富于獨特的感情色彩和深刻的戲劇性,音樂形象鮮明、和聲色彩變化多樣、織體結構紛繁復雜,充分體現出俄羅斯民族民間音樂的風格。他的鋼琴《音畫練習曲》是其眾多作品中一部膾炙人口的佳作,這部作品保持著浪漫主義的特點,又不完全拘泥于浪漫派其它作品,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純練習曲在音響上的單調性,在充分發揮鋼琴性能的同時,又帶來了優美的視聽效果,這部鋼琴《音畫練習曲》在音樂會上經常得到各位大師的爭相演奏。總之,拉赫瑪尼諾夫《音畫練習曲》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訓練價值,是浪漫主義晚期重要的音樂作品,也是俄羅斯音樂中的瑰寶,更是世界鋼琴文化寶庫中一抹亮麗的云霞。
參考文獻:
[1]華萃庚.拉赫瑪尼諾夫的和聲技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2]侯蓓.拉赫瑪尼諾夫《音畫練習曲》的音樂語匯[D].天津:天津音樂學院,2005年.
[3][俄]阿蘭諾夫斯基.俄羅斯作曲家與20世紀[M].張洪模等譯.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