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軼



摘 要:吳越文化起源于現在的長三角地區,吳越文化的研究對長三角地區乃至其他地區文化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文章研究了吳越家具的整體風格、造型、裝飾等方面的設計構成,吳越家具與吳越文化的內涵與外延的聯系,以及傳統吳越文化元素在現代家具設計中的傳承與應用。
關鍵詞:傳統工藝;藝術設計;吳越文化;傳統家具;造物理念;家具設計
中圖分類號:J50 文獻標識碼:A
一、吳越文化
1.吳越文化的地域空間。據《左傳》《春秋》《國語》等記載,“吳王闔閭都于姑蘇,越王勾踐都于會稽”,由此考證,吳、越始于春秋。同時,文獻上還記載,吳的地理位置,在蘇州和無錫之間,屬于太湖地區。但據筆者考證,蘇錫地域的商周文化遺存無明顯商周文化痕跡,而寧鎮的長江北岸以及安徽發掘了大量吳文化遺存,通過考古研究,這些遺存大多是西周時期的周文化與當地土著文化碰撞、交融而形成。從時間層面的西周時代到戰國時期,從空間層面的江蘇南部武進、無錫、常熟等地到浙江嘉興、余杭、紹興等地,山脊上密布石頭房屋,考古學稱墓葬,或稱住宅,亦或壁壘。從其形制、出土考究,能夠得到其均為相同屬性的文化遺跡的歷史學結論,并據考古發現,在以吳文化遺存而著稱的寧鎮地區并無此類文化遺存。可見吳越文化的地域空間界限明晰。2.吳越文化的誕生與發展。吳國在春秋初期占有太湖地區,隨著社會發展,逐漸東進,在春秋后期定都姑蘇。對于“吳國君王在春秋晚期入主太湖地區”的最直接的證明就是在此期間出現了大量的具有濃厚吳文化的青銅器,所以,從考古學上得到明確的結論:春秋晚期,太湖地區的青銅器已經完全具有吳文化的特點。吳、越兩國的文化在春秋早期已經有了實質性的融合,從考古資料上得知,當地土著與鄰近的古越族人水火不容,爭戰不休,也正因此,更加促進了兩個群體的文化滲透。[1]3.吳越地區的人文社會習俗。吳、越地區的圖騰崇拜是當時當地最著名的人文社會習俗,尤以龍、鳥、神鬼圖騰為甚。吳越地處三江五湖,江、河、湖給吳越帶來了美麗富饒,但也帶來了災難,吳越人懼怕水的威力,“春祭三江,秋祭五湖”,水龍王成為吳越人眼中最為重要的神和崇拜對象。此外,吳越人對鳥類情有獨鐘。1976年出土的羽人競渡紋銅鉞,其功能和形態反映出吳越人對圖騰的崇拜,也表達了對豐收的渴望。
古代越人為適應潮濕、炎熱、多水的環境, “剪短額前和兩鬢的頭發”、“額頭雕題,上肢錯臂,全身繪龍蛇”,此為“斷發文身”, 反映出吳越人也崇拜鬼神。[2]4.吳越地區的藝術成就吳越地區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體現了其優秀藝術成就,其中最具代表性藝術形式有園林、建筑、刺繡。吳越地區的園林起源于春秋吳王的園囿,形成于五代,發展于宋代,成熟于明清,也在此時期達到鼎盛。在吳越地區的造園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蘇州園林,從而也衍生了蘇州是“人間天堂”的贊嘆。從造型藝術上講,吳越地區的蘇州古典園林建筑藝術造型貫穿了師法自然的“觀象制器”理念。蘇州園林的建筑形態采用類比自然的手法,不管是單檐造型還是重檐造型,從立面看,屋頂取法于自然山巒,變化豐富,生動醉人;從布局上看,也遵循同樣的原則。蘇州園林的空間布局最大特點是強調自然,避免左右對稱或直線式鋪陳的模式。如拙政園中部二島,山水自然錯落、紅綠和諧搭配,渾然天成,回味無窮。 [3]吳越刺繡專注于藝術表達,“精細雅潔”,色和彩雅,明亮炫目,呈“平、齊、細、密、和、順、光、勻”的八字特征,與蜀繡構圖疏朗、豐富醇厚、色彩鮮艷的風格不顯一致,同樣和粵繡金碧輝煌、雍容華貴、氣魄渾厚的特色不盡相同。[4]
二、吳越家具家具是文化和藝術的凝練。吳越地區獨特的文化氣質和人文社會風貌造就了吳越地區家具特有的發展歷程、設計風格、造型手法和裝飾細節等。1.吳越家具的發展魏晉之前,吳越地區生活形態主要是“席地而坐”,家具都顯低矮,且受楚文化影響深遠。隨著社會形態和技術文明的發展,如果從材料上來界定的話,楚式家具的發展歷程主要是從陶制到銅制,然后到漆木。漆木家具是楚式家具的杰出代表,精美絢麗。 南北朝時期,隨著東晉王室不斷向南遷移,其技術、知識、思想也不斷在南方擴散,并與當地本土文化交融,形成新的文化特征,影響深遠。對這一現象最典型的解讀莫過于具有陰柔特征的士族文化向吳越文化融入了“士族精神、書生氣質”,從而深刻地改變了吳越文化的審美情操。 五代時期,由于吳越地域條件以及政治淵源,吳越文化深刻交融,趨于統一。在該時期,國泰民安,興修水利,建筑技術得到長足發展,從而為吳越家具奠定了堅實基礎。 北宋時期,吳越地區農業、商業、手工業逐漸繁盛,生活方式也發生了較大變化,垂足而坐完全普及,更加注重實用功能的硬木家具、高型家具逐漸出現。南宋時期,遷都臨安,其以文治國的政治理念對吳越文化的形成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吳越家具的“文人氣息始于宋”便可見一斑。 明代前期,定都南京,政治穩定,欣欣向榮,海上貿易如火如荼,從而使吳越地區成為富庶的魚米之鄉。正因為明代經濟繁榮,修建私家園林蔚然成風,這也極大地促進了明代家具的發展,到中后期,明代家具已經成為中國家具的標桿和形象。[5] 清朝康熙年間,除了滿清文化的粗曠和豪放個性極大地改變了家具的審美情趣之外,西方傳教士所帶來的西方藝術哲學思想也深刻影響了當時的東方文化。康熙時期,隨著廣東等地的經濟崛起、吳越地區政治中心北移,吳越文化的地位慢慢削弱,在家具制作上粗制濫造,材料使用上也隨意隨行。2.吳越家具的設計風格吳越地區家具深受吳越文化和藝術的影響,歷史深遠,傳統豐厚,一直保持柔細雅的氣質。當然,在不同時代下也呈現出不同的時代氣息,如明代吳越家具的材美工良、功能至上、造型優美,清代吳越家具寬大雄偉、富麗豪華,但不管時代如何變化,吳越地區家具的整體風格都呈現了吳越文化的核心特征,制作上都體現了吳越文化的輕柔、細致、典雅。如在家具用料上,吳越家具所謂“木不離分”的要求對家具構件尺寸的大小、長短、比例都以一分一厘來衡量,同時,也極其講究造型上的方圓、線條上寬窄、形體上的粗細。吳越家具無一例外地滿足“調五門”、“抽屜風”等體現木作超高水平的要求,件件優異,處處匠心,上下通融,形體完美,四平八穩堅實牢固??傊?,從風格上來講,明清吳越家具線性流暢、形神兼備,其藝術性、多樣性至今都深刻影響著中國家具的設計走向。
3.吳越家具的造型手法吳越家具造型有別于北方的北京和南方的廣州,究其原因,一方面,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木材資源匱乏促使吳越地區的匠師對于木材的使用件件極為用心,處處精打細算;另一方面,地處江南的吳越地區崇尚小橋流水人家的意境,在文化和藝術上追求清雅、委婉。綜上木材資源因素和地域文化因素,相比于京作與廣作,吳越家具造型更顯輕巧盈然、俊秀婉約。另外,在局部造型上,比如墩,吳越家具傳承了鼓墩兩頭小、中間大的傳統式樣(圖1),采用紅木仿竹節(圖2),經過吳越匠師的耐心和細心雕琢,呈現典雅、空透的效果,同時,在制作過程中物盡其用,節省材料。
圖1 鼓墩 圖2 紅木仿竹節4.吳越家具的裝飾細節家具的裝飾細節,既能在審美上愉悅情感、在物象上傳遞文化,也能在整體上體現家具風格和類型特征。吳越家具裝飾紋樣較多采用花卉植物、動物來表達對生活的向往。從考古學上發現,吳越家具的裝飾圖案也經歷了漫長的變遷過程:商周、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以動物紋樣為主;唐代的裝飾紋樣以牡丹花、卷草等植物紋樣為主,體現自然化和生活化意境。[6](圖3)
圖3 吳越家具傳統裝飾紋樣
三、吳越文化在現代家具設計中的傳承吳越家具以功能上的實用性為基本要求,以起居、讀書、禮儀等為導向,根據具體對象的具體情況,以及個體之間的相互關系設計家具的形式和比例,從而形成造型簡約、結構合理、作工精細、裝飾得當、紋理優美的吳越家具優良特征,整體意境上脫俗超凡,體現了中國傳統家具的審美取向。在現代家具設計中,這些均是創新設計中的源泉和標桿,以此為基礎,實現吳越傳統文化與現代家具的融合。傳統與現代、文化與歷史、藝術與風格使吳越傳統文化與現代家具的融合結果貫穿了吳越文化的物質呈現、傳承了吳越精神的核心價值、體現了吳越文明的動態發展性?;诖?,現代“新吳越家具” 主要特征有以下四點:
1.繼承明清家具精華。在造型和裝飾上更加簡化;在結構上取長補短,將傳統樺接合與現代接合力式結合;在色彩上保留了明清家具貫用的紅木色。2.造型方正。局部多采用翹頭、馬蹄足等傳統家具的經典形式;構件多采用直邊直角;裝飾多采用回紋等幾何紋樣。3.造型上多以傳統家具造型為原型予以變形重組,以柔和曲線勾畫圓潤形態。色彩上多采用淺色,淡雅、時尚、清新(圖4)。4.通過添加少量的傳統符號,既體現傳統,又保持現代。
吳越文化具有深重的底蘊和積淀,崇尚自然,風格明顯,追求意境,是中國傳統文化極其重要的一部分;家具作為傳統文化極其重要的物質載體,其設計和風格體現了文化的變遷和發展,其形態和風貌反映了時代的特色和態勢;傳承是進步,更是創新。所以,以家具設計來承載吳越文化的傳承,構建完善的傳承機制和方式方法,發揚傳統文化精髓,豐富社會創新模式,繁榮社會文化形態,有效推動社會器物文明的動態發展。圖4 現代中式家具
(責任編輯:徐智本)
參考文獻:
[1]崔志遠.鄉土文學和地緣文化[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112.
[2]趙洪恩、李寶席.中國傳統文化通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6.
[3]陳雷.蘇州園林的空間藝術[J].現代裝飾(理論),2013,(05):62.
[4]宋桂友.蘇州刺繡的文化特質[J].文藝爭鳴,2010,(05):142.
[5]張炳晨.寧式家具初探(一)[J].家具,1984,(01):32.
[6]呂九芳、張彬淵.中國傳統家具裝飾圖案的題材及時代特征的初步研究[J],家具,1999,(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