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琰
(上海大學,上海 200000)
網絡空間中的價值多元化輔導員網絡思政教育的挑戰與應對
莊琰
(上海大學,上海 200000)
當下,網絡已經成為思政教育的新陣地,而其中的價值多元化現象應該成為輔導員進行思政教育的首要戰場。由于大學生群體的獨特特點,網絡中的價值多元化對他們有天然的吸引力。價值多元化為大學生成長成才提供必要幫助,同時有可能造成他們的價值困惑與沖突,這就輔導員網絡思政教育提出新的挑戰。為此,輔導員應該在堅持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前提下,因勢利導,構建一個生態和諧的網絡空間,以便使價值多元化朝有利于學生成長成才的方向發展。
網絡空間 價值多元化 輔導員 網絡思政教育
當下,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校園生活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之一,且對他們的學習生活、思想判斷及行為方式等產生影響。網絡中的價值多元化現象就是其中尤為顯著的一例。它主要以信息為傳播載體,給大學生群體帶來雙重影響。一方面,巨大的信息量豐富了大學生的課下生活,拓展了其生活閱歷,為他們成長成才提供必要幫助。另一方面,由于大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建構的關鍵時期,易受到外界影響而造成價值選擇及認同困難等后果。某種程度上講,這對輔導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挑戰。網絡中的價值多元化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如何因勢利導,使之朝著有利于學生成長成才的方向發展,成為輔導員亟須解決的課題。
麥克盧漢認為,媒介作為人的延伸,“無論是皮膚的、手的還是腳的延伸,對整個心理的和社會的復合體都產生影響”[1]21。互聯網已遠非簡單的信息傳遞工具,它為人們建構一個全新的生活空間,影響著他們的生活習慣、行為模式和思維方式等。后現代理論家諸如鮑德里亞、利奧塔、哈維等聲稱:“諸如計算機和媒體技術,新的知識形式以及社會經濟制度的變化等,正在產生著一種后現代社會形式。”[2]4可以說,網絡給人類帶來的最深刻的影響之一就是一種后現代的生活方式。在網絡空間中,自由平等的話語模式消解了現實社會中權威人物的宏大聲音,將話語權移交給普通網民。網絡成為個人自由表達的平臺。在形形色色的博客、微博、BBS等網絡討論區中,從探討個體的生命體驗到社會公共空間的問題矛盾,人們可以無所顧慮地暢所欲言,也可以隨時修改、刪除自己的言論。相比于現實社會里的言論自由,網絡中的自由平等話語更顯得自由開放,因為它不需要受到社會環境、場合和身份限制。這樣,權威的消解使網絡空間出現多個話語中心,每個不同的博客、論壇都因聚集一大批用戶而成為一個輻射四方的中心,進而造成網絡空間中價值多元化的局勢。網絡主體的隱蔽性與虛擬性又在某種程度上助長了這種局勢。每個網民只需要注冊一個ID就可訪問和參與任何一個網絡社區發起的話題。不同于現實中身份的唯一性,網絡中虛擬ID為隱藏于其后的主體提供了逃脫法律制裁與道德譴責的可能。一旦網民發現其ID被禁,通過更換一個新的ID便可再次訪問該網絡社區。因此,網絡空間中的自由平等話語權與主體身份的隱蔽性與虛擬性為價值多元化的生成與傳播提供了可能。
目前,互聯網已經全方位、多層次地滲透到大學生生活、學習及情感等各個方面,并產生影響,其中價值多元化的影響尤為顯著,這主要是由于價值多元化對當下大學生群體有天然的吸引力。當下的“90后”大學生生于中國經濟的轉型時期,又正處于成長的轉型時期,即從未成年人到成年人和從依賴家庭到獨立自主等,再加上校園相對民主寬松的環境,這一切都在刺激他們尋找話語權和建構自我的心理沖動。因而,他們會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反對傳統等傾向。這種本能地追求多樣化的心理與網絡空間中價值多元化趨勢不謀而合。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價值傾向,樂此不疲地瀏覽互聯網中五花八門的信息,也可通過不斷刷新微博等應用平臺獲取即時信息并從中得到滿足感。另外,他們也可根據自己的主觀愛好,把自己的想法發布到或者轉發別人的觀點到網絡中,供其他人賞閱。這樣,在使用微博、微信及博客等媒介的過程中,他們就“成為信息的接收者和傳播者,也成為觀念的塑造者和被塑造者”[3]114。大學生網民的這種雙重角色,使得他們在網絡空間中既可成為一種價值觀念的依附者,又能成為一種價值觀念的建構者。這樣,大學生正為網絡中價值多元化注入一股新力量,并逐漸成為傳播與建構價值多元化的主要群體。
網絡解放了話語權,允許大學生自由地發表意見,使不同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交流與碰撞,又讓不同類型文化、思想意識、道德規范等在網絡上皆能立足。這種價值多元的網絡環境激發大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其擁有較強的創新意識與責任感。同時,它給大學生的價值觀構建造成困擾,進而對輔導員網絡思政教育提出挑戰。
價值多元化的發展難免會造成價值規范的多元并存的狀態,這使網絡成為一個道德模糊的空間。對于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正有待建構的大學生而言,在這個道德模糊的空間中,“道德選擇在本質上不可避免地是搖擺不定的”[4]24。隨之選擇而來的是價值困惑與沖突,這些都給輔導員的網絡思政教育造成挑戰。
首先,多元價值帶來相對主義,容易使大學生陷入價值困惑與沖突之中。從本質上說,價值多元化肯定每一種價值觀存在的合理性。既然每種價值理念都有其合理性的一面,那么,大學生面對道德選擇或者道德判斷時,往往容易陷入相對主義的陷阱之中,覺得怎么做都是合理的和對的,甚至什么不做都有其正當性的一面。因而,相對主義思想就給他們造成價值選擇困惑,讓他們不知道該根據何種價值行事。另外,由于“每一種價值在本質上都是復雜的,包含著一些沖突的因素,有些因素是不可通約不可比較的”[5]45,一種價值觀認為是對的可能在另一種價值觀那里就變成錯的。這樣,面對同一件事情,多元價值觀又可能使學生陷入價值沖突之中。價值困惑與沖突最終又會讓學生陷入價值混亂的牢籠之中,給輔導員思政教育帶來難題。
其次,網絡中的價值多元化將大學生的生活空間無限擴大,出現淡化主流價值的可能。隨著網絡日益開放,西方價值觀念源源不斷涌入網絡空間,影響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從炫耀式消費到“拼爹時代”的不良之風,這些都或多或少地與西方拜金主義價值理念有關系。網絡中的信息紛繁復雜,隱藏于信息背后的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等思想多不勝舉。而大學生由于生活閱歷淺和社會經驗不足,導致對問題的分析與判斷力不足,容易受這些價值理念迷惑。當他們從網絡中接受的多元價值觀,尤其是西方價值觀,“容易導致大學生對教育者傳遞的主導價值觀產生懷疑或抵觸心理”[6]69。在當下的網絡化浪潮之中,如何堅持主導價值觀引導學生,并抵制西方價值觀的新一輪文化霸權,是輔導員思政教育難以規避的現實問題。
最后,多元價值擠壓傳統價值觀念,造成某些大學生價值觀念錯位。中華民族浩浩蕩蕩上下五千年,積淀了以自強不息、團結友愛和勤勞勇敢等為核心的優秀傳統價值觀。這些價值觀曾激勵無數仁人志士奮發圖強,為他們克服萬難與堅持夢想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當下網絡中,傳統價值觀逐漸失去平臺與主體,面臨著被多元價值解構的可能。在一系列網絡事件與揭秘,諸如“官二代”事件及“厚黑學”的走紅,外部的關系取代自強不息而成為成功的重要原因,金錢與權力取代社會貢獻而成為成功的重要表現。這些顛覆傳統價值觀的網絡事件往往比那些宣揚傳統價值觀念的信息更容易成為津津樂道的談資。這些伴隨著改革開放與現代化而來的價值觀念正在網絡中擠壓著傳統價值的生存空間。“負能量”事件充斥網絡的一個可能結果就是:一些大學生的傳統價值觀念正在被這些所謂的“成功秘訣”腐蝕,進而造成他們價值觀念錯位。現代價值觀念中不好的因素正在網絡中侵蝕優秀的傳統價值觀念,這是輔導員網絡思政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
當今社會已步入一個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時代,網絡空間中的價值多元化就是其中突出表現之一。網絡中,各種思想觀念競相迸發,但沒有哪一種價值觀能夠強大到統攝其他價值觀。這樣,在缺少了主導價值觀的網絡空間里,道德模糊成為其最顯著特性。網絡中的這一客觀環境對還未走出象牙塔、涉世未深的大學生來說,難免會為其價值觀建構造成一定的困難。為此,輔導員應當在堅持主流價值導向的前提下,因勢利導,構建一個生態和諧的網絡環境,使價值多元化帶來的不利影響降至最小化。
鮑德里亞曾預言,網絡中巨量的信息“將意義和社會消解為一種云霧彌漫、難以辨認的狀態,由此所導致的絕不是創新的過剩,而是與此相反的全面的熵增”[7]100。熵增定律意味著:物質與能量只能沿著一個方向轉換,即從可利用到不可利用,從有效到無效,從有秩序到無秩序。那么,以信息為表征的價值多元化將面臨著從有利人們的方向轉為不利的方向發展的可能。為消解這種可能的轉變,輔導員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建構一個生態和諧的網絡空間,揚長避短,將價值多元化的有利作用發揮最大化。
首先,輔導員加強自身能力建設,重塑其在網絡中的權威影響力。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素質影響著思政教育工作的成效與結果。面對網絡帶來的挑戰,輔導員的首要工作應當是提高其政治素質、知識素質與網絡信息素質等。這樣,在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的前提下,輔導員就有能力對網上的不良信息進行過濾或消除,在價值多元化的網絡空間中起到“引導者”和“把關人”的作用。輔導員也應當建立自己的網絡平臺,通過博客、微博、微信等媒介形成一個價值觀念傳播圈。在這個圈子里,輔導員應該摒棄簡易說教,抓住現實的焦點問題進行“微點評”,吸引大學生的眼球。另外,輔導員可創建公布郵箱,聽取學生各方面的意見和心聲,加強師生間的交流,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從而擴大自己的感染力。總之,輔導員應該深入網絡空間,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手段,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動權,重塑權威地位。
其次,開展網上網下價值觀教育,提高學生的網絡自律意識。由于“任何外部立法,無法使任何人去接受一種特定的意圖,或者能夠決定他去追求某種宗旨,因為這種決定或者追求取決于一種內在的條件或者他心靈自身的活動”[8]34,因而,要想網絡中價值多元化朝著有利于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方向發展,除依靠輔導員的權威影響力外,關鍵還是要靠大學生自身的自覺。一旦大學生對社會主義價值觀形成認同感,無需外力的指引,他自然而來地就會抵制網絡中與之相左的價值觀念。一方面,由于人在網絡空間中的價值選擇依賴于其在現實生活的價值認知,因而,輔導員有必要在現實生活中利用各種校園文化活動和班會等形式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價值觀教育。另一方面,由于大眾媒介向其受眾傳播信息時存在二級傳播現象,即媒介—意見領袖—受眾,輔導員可在網絡空間中培養“意見領袖”,發揮其在信息傳遞、議題建構與管理、觀點評價與引導及成員間交互和共享行為的激發與維系中的作用。這樣,通過網上網下兩種價值教育方式相結合,逐漸培養大學生對社會主義價值觀的認同感,進而使他們在價值多元的網絡空間中保持良好的自律意識。
構建一個生態和諧的網絡空間,并不是說價值的多元化狀態不生態和不和諧而要取締它。相反,它恰恰是構建生態網絡空間的基石與依據。當下,網絡中價值多元化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生態和諧意味著人們能夠享受這種趨勢帶來的好處并避免壞處。對于輔導員來說,如何建構一個生態和諧的網絡空間,可能會有很多不同方案,但重塑輔導員在網絡中的權威影響力與培養學生的網絡自律意識無疑是重中之重,因為這兩個方面主要從內部與外部及主體與客體的角度為生態網絡空間的建立提供了保障。
作為輔導員思政教育的重要議題之一,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在當下的網絡社會面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局面。當下大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建構的關鍵時期,如何趨利避害,將網絡中價值多元化的好處發揮至最大化及將不利影響削減至最小化,這是輔導員思政教育在網絡這塊新陣地上需要解決的首要課題。
[1]M.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2]道格拉斯·凱爾納、斯蒂文·貝斯特.張志斌譯.后現代理論:批判性的質疑[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
[3]楊立雄,徐百成.“微博”網絡生態下的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1(11):114-116.
[4]齊格蒙特·鮑曼.張成崗譯.后現代倫理學[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
[5]程紅艷.價值多元視角下的道德教育[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2006(1):44-48.
[6]周琪,羅川.“微時代”下大學生價值觀教育面臨的挑戰及應對[J].思政教育研究,2004(1):68-70.
[7]Jean Baudrillard:In the Shadow of the Silent Majorities[M].New York:Semiotext(e),1983.
[8]康德.法的形而上學原理——權利的科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本文受2013年“上海市選拔培養優秀青年教師科研專項基金”資助,課題名稱:當代大學校園的生態美育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