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孝琴等
[關鍵詞]心肌梗死;焦慮;抑郁;情緒管理
中圖分類號:R542.2+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9_816X(2014)06_0527_02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4.06.33目前對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無論急性期還是康復期都過分強調冠狀動脈介入手術及藥物的應用,對患者的心臟康復護理也主要關注其體力活動恢復的情況,而忽略了患者心理情緒對心臟康復的影響。實際上,冠心病患者的情緒管理(emotion management)應貫穿于冠心病全程管理的始終。我科自2012年9月開始對住院AMI患者進行情緒管理,起到良好的效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我院住院的心肌梗死患者152例。入選標準:臨床診斷為AMI(依據臨床癥狀、心肌標記物、心電圖、心臟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能有效溝通。排除標準:伴有腫瘤、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及合并其他心臟疾患者。入選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管理組。管理組76例,男42例,女34例,年齡(65.76±2.37)歲;對照組76例,男40例,女36例,年齡(64.35±2.65)歲。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情、文化程度、家庭經濟狀況、付費方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評估方法:兩組患者在住院第1天和出院前1天分別應用中文版醫院焦慮抑郁量表(HADS)進行評估。該量表共包括14個條目,分為焦慮和抑郁2個亞量表,問卷應用0~3的Likert型計分。HADS的總體、焦慮、抑郁亞量表的Cronbachα分別為0.85、0.79、0.80,ICC分別為0.92、0.91、0.88。
1.2.2情緒管理方法:(1)管理組患者住院第2天,由取得心理咨詢師資格的護士與患者及家屬進行交談,評估患者的精神、心理狀態,了解患者日常生活習慣、對疾病的擔憂、經濟狀況、社會支持情況等內容。(2)依據住院第1天焦慮抑郁量表的得分情況,咨詢師對患者的負性心理反應做出科學的評估,并提供相應的心理護理。(3)管床醫生和責任護士每天安排十至十五分鐘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傾聽患者及家屬的傾訴,詳細反復講解冠心病相關知識,如冠心病發病原因、誘發因素、發病后自救、如何保護冠狀動脈、怎樣監測血壓和脈搏等。(4)病情允許時,鼓勵患者下床活動,并制定合理的活動計劃。(5)關注患者的睡眠,必要時使用藥物改善睡眠。(6)幫助患者獲取家人及朋友的情感支持。對照組患者在住院期間由責任護士和管床醫生不定期為其講解疾病相關知識;責任護士根據自己的理解和觀察,判斷患者需要心理護理時進行開導和安慰;住院7天后允許患者逐步下床活動。
指出,AMI患者發病后一年內是產生不良心理反應及生活質量降低的高風險期,醫院對心肌梗死患者進行焦慮和抑郁的評估及治療是有必要的。本研究中,文化程度在中專及以上的患者發生焦慮抑郁等負性心理的比例(70.59%)低于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患者(89.56%),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農村合作醫療患者出現負性心理的比例(93.75%)顯著高于城鎮職工醫保患者的比例(85.23%)。這表明對疾病相關知識的缺乏和對治療費用的擔憂,更容易導致患者出現焦慮抑郁心理。對這部分患者,醫護人員更應該耐心傾聽患者的傾訴,注重工作中的細節,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和信賴感,維護患者的尊嚴。從表1可以看出,實施情緒管理后,管理組患者在情緒總分以及兩個維度上的得分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MI后,情感支持不良的患者心臟不良事件增加3倍[4],而且給患者親屬的心理也造成了一定的應激反應。醫護人員要為患者協調與家人朋友之間的關系,讓患者更多感受家庭關愛和友情溫暖,讓其有良好的情感支持,減少心血管事件的發生。運動有助于患者克服焦慮、抑郁情緒,而且可以促進側支循環形成。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鼓勵患者進行散步、打太極等有氧運動,根據活動耐量逐步調整活動時間。本文結果表明,管理組患者在后測中得分顯著低于前測,表明患者在接受情緒管理后,焦慮和抑郁水平顯著下降(P<0.01)。所以在AMI患者的治療過程中,醫護人員不能忽視焦慮、抑郁等負性心理反應對患者康復的影響,要科學合理的進行評估,采取有效可行的情緒管理方式,幫助患者應對負性情感,有助改善其預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但AMI患者的情緒管理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目前,對于患者出院后心理干預尚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Van Melle JP, De Jonge P, Spijkerman TA, et al. Prognostic association of depression following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mortality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 a meta_analysis[J]. Psychosom Med,2004,66(3):814-822.
[2]楊燕飛.慢性壓力對冠心病發生、進展及預后的影響[J].心血管病學進展,2013,34(2):238-240.
[3]Mayou RA, Gill D, Thompson DR, et al.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s predictors of outcome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J]. Psychosom Med,2000,62(2):212-219.
[4]Huagn JF, Wogn RH, Chen CC, et al. Trajectory of depression symptoms and related factors in later life_a population based study[J].J Affect Disord,2011,133(3):499-508.
(收稿日期:2013_12_30)endprint
[關鍵詞]心肌梗死;焦慮;抑郁;情緒管理
中圖分類號:R542.2+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9_816X(2014)06_0527_02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4.06.33目前對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無論急性期還是康復期都過分強調冠狀動脈介入手術及藥物的應用,對患者的心臟康復護理也主要關注其體力活動恢復的情況,而忽略了患者心理情緒對心臟康復的影響。實際上,冠心病患者的情緒管理(emotion management)應貫穿于冠心病全程管理的始終。我科自2012年9月開始對住院AMI患者進行情緒管理,起到良好的效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我院住院的心肌梗死患者152例。入選標準:臨床診斷為AMI(依據臨床癥狀、心肌標記物、心電圖、心臟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能有效溝通。排除標準:伴有腫瘤、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及合并其他心臟疾患者。入選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管理組。管理組76例,男42例,女34例,年齡(65.76±2.37)歲;對照組76例,男40例,女36例,年齡(64.35±2.65)歲。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情、文化程度、家庭經濟狀況、付費方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評估方法:兩組患者在住院第1天和出院前1天分別應用中文版醫院焦慮抑郁量表(HADS)進行評估。該量表共包括14個條目,分為焦慮和抑郁2個亞量表,問卷應用0~3的Likert型計分。HADS的總體、焦慮、抑郁亞量表的Cronbachα分別為0.85、0.79、0.80,ICC分別為0.92、0.91、0.88。
1.2.2情緒管理方法:(1)管理組患者住院第2天,由取得心理咨詢師資格的護士與患者及家屬進行交談,評估患者的精神、心理狀態,了解患者日常生活習慣、對疾病的擔憂、經濟狀況、社會支持情況等內容。(2)依據住院第1天焦慮抑郁量表的得分情況,咨詢師對患者的負性心理反應做出科學的評估,并提供相應的心理護理。(3)管床醫生和責任護士每天安排十至十五分鐘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傾聽患者及家屬的傾訴,詳細反復講解冠心病相關知識,如冠心病發病原因、誘發因素、發病后自救、如何保護冠狀動脈、怎樣監測血壓和脈搏等。(4)病情允許時,鼓勵患者下床活動,并制定合理的活動計劃。(5)關注患者的睡眠,必要時使用藥物改善睡眠。(6)幫助患者獲取家人及朋友的情感支持。對照組患者在住院期間由責任護士和管床醫生不定期為其講解疾病相關知識;責任護士根據自己的理解和觀察,判斷患者需要心理護理時進行開導和安慰;住院7天后允許患者逐步下床活動。
指出,AMI患者發病后一年內是產生不良心理反應及生活質量降低的高風險期,醫院對心肌梗死患者進行焦慮和抑郁的評估及治療是有必要的。本研究中,文化程度在中專及以上的患者發生焦慮抑郁等負性心理的比例(70.59%)低于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患者(89.56%),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農村合作醫療患者出現負性心理的比例(93.75%)顯著高于城鎮職工醫保患者的比例(85.23%)。這表明對疾病相關知識的缺乏和對治療費用的擔憂,更容易導致患者出現焦慮抑郁心理。對這部分患者,醫護人員更應該耐心傾聽患者的傾訴,注重工作中的細節,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和信賴感,維護患者的尊嚴。從表1可以看出,實施情緒管理后,管理組患者在情緒總分以及兩個維度上的得分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MI后,情感支持不良的患者心臟不良事件增加3倍[4],而且給患者親屬的心理也造成了一定的應激反應。醫護人員要為患者協調與家人朋友之間的關系,讓患者更多感受家庭關愛和友情溫暖,讓其有良好的情感支持,減少心血管事件的發生。運動有助于患者克服焦慮、抑郁情緒,而且可以促進側支循環形成。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鼓勵患者進行散步、打太極等有氧運動,根據活動耐量逐步調整活動時間。本文結果表明,管理組患者在后測中得分顯著低于前測,表明患者在接受情緒管理后,焦慮和抑郁水平顯著下降(P<0.01)。所以在AMI患者的治療過程中,醫護人員不能忽視焦慮、抑郁等負性心理反應對患者康復的影響,要科學合理的進行評估,采取有效可行的情緒管理方式,幫助患者應對負性情感,有助改善其預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但AMI患者的情緒管理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目前,對于患者出院后心理干預尚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Van Melle JP, De Jonge P, Spijkerman TA, et al. Prognostic association of depression following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mortality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 a meta_analysis[J]. Psychosom Med,2004,66(3):814-822.
[2]楊燕飛.慢性壓力對冠心病發生、進展及預后的影響[J].心血管病學進展,2013,34(2):238-240.
[3]Mayou RA, Gill D, Thompson DR, et al.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s predictors of outcome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J]. Psychosom Med,2000,62(2):212-219.
[4]Huagn JF, Wogn RH, Chen CC, et al. Trajectory of depression symptoms and related factors in later life_a population based study[J].J Affect Disord,2011,133(3):499-508.
(收稿日期:2013_12_30)endprint
[關鍵詞]心肌梗死;焦慮;抑郁;情緒管理
中圖分類號:R542.2+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9_816X(2014)06_0527_02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4.06.33目前對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無論急性期還是康復期都過分強調冠狀動脈介入手術及藥物的應用,對患者的心臟康復護理也主要關注其體力活動恢復的情況,而忽略了患者心理情緒對心臟康復的影響。實際上,冠心病患者的情緒管理(emotion management)應貫穿于冠心病全程管理的始終。我科自2012年9月開始對住院AMI患者進行情緒管理,起到良好的效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我院住院的心肌梗死患者152例。入選標準:臨床診斷為AMI(依據臨床癥狀、心肌標記物、心電圖、心臟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能有效溝通。排除標準:伴有腫瘤、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及合并其他心臟疾患者。入選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管理組。管理組76例,男42例,女34例,年齡(65.76±2.37)歲;對照組76例,男40例,女36例,年齡(64.35±2.65)歲。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情、文化程度、家庭經濟狀況、付費方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評估方法:兩組患者在住院第1天和出院前1天分別應用中文版醫院焦慮抑郁量表(HADS)進行評估。該量表共包括14個條目,分為焦慮和抑郁2個亞量表,問卷應用0~3的Likert型計分。HADS的總體、焦慮、抑郁亞量表的Cronbachα分別為0.85、0.79、0.80,ICC分別為0.92、0.91、0.88。
1.2.2情緒管理方法:(1)管理組患者住院第2天,由取得心理咨詢師資格的護士與患者及家屬進行交談,評估患者的精神、心理狀態,了解患者日常生活習慣、對疾病的擔憂、經濟狀況、社會支持情況等內容。(2)依據住院第1天焦慮抑郁量表的得分情況,咨詢師對患者的負性心理反應做出科學的評估,并提供相應的心理護理。(3)管床醫生和責任護士每天安排十至十五分鐘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傾聽患者及家屬的傾訴,詳細反復講解冠心病相關知識,如冠心病發病原因、誘發因素、發病后自救、如何保護冠狀動脈、怎樣監測血壓和脈搏等。(4)病情允許時,鼓勵患者下床活動,并制定合理的活動計劃。(5)關注患者的睡眠,必要時使用藥物改善睡眠。(6)幫助患者獲取家人及朋友的情感支持。對照組患者在住院期間由責任護士和管床醫生不定期為其講解疾病相關知識;責任護士根據自己的理解和觀察,判斷患者需要心理護理時進行開導和安慰;住院7天后允許患者逐步下床活動。
指出,AMI患者發病后一年內是產生不良心理反應及生活質量降低的高風險期,醫院對心肌梗死患者進行焦慮和抑郁的評估及治療是有必要的。本研究中,文化程度在中專及以上的患者發生焦慮抑郁等負性心理的比例(70.59%)低于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患者(89.56%),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農村合作醫療患者出現負性心理的比例(93.75%)顯著高于城鎮職工醫保患者的比例(85.23%)。這表明對疾病相關知識的缺乏和對治療費用的擔憂,更容易導致患者出現焦慮抑郁心理。對這部分患者,醫護人員更應該耐心傾聽患者的傾訴,注重工作中的細節,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和信賴感,維護患者的尊嚴。從表1可以看出,實施情緒管理后,管理組患者在情緒總分以及兩個維度上的得分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MI后,情感支持不良的患者心臟不良事件增加3倍[4],而且給患者親屬的心理也造成了一定的應激反應。醫護人員要為患者協調與家人朋友之間的關系,讓患者更多感受家庭關愛和友情溫暖,讓其有良好的情感支持,減少心血管事件的發生。運動有助于患者克服焦慮、抑郁情緒,而且可以促進側支循環形成。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鼓勵患者進行散步、打太極等有氧運動,根據活動耐量逐步調整活動時間。本文結果表明,管理組患者在后測中得分顯著低于前測,表明患者在接受情緒管理后,焦慮和抑郁水平顯著下降(P<0.01)。所以在AMI患者的治療過程中,醫護人員不能忽視焦慮、抑郁等負性心理反應對患者康復的影響,要科學合理的進行評估,采取有效可行的情緒管理方式,幫助患者應對負性情感,有助改善其預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但AMI患者的情緒管理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目前,對于患者出院后心理干預尚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Van Melle JP, De Jonge P, Spijkerman TA, et al. Prognostic association of depression following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mortality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 a meta_analysis[J]. Psychosom Med,2004,66(3):814-822.
[2]楊燕飛.慢性壓力對冠心病發生、進展及預后的影響[J].心血管病學進展,2013,34(2):238-240.
[3]Mayou RA, Gill D, Thompson DR, et al.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s predictors of outcome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J]. Psychosom Med,2000,62(2):212-219.
[4]Huagn JF, Wogn RH, Chen CC, et al. Trajectory of depression symptoms and related factors in later life_a population based study[J].J Affect Disord,2011,133(3):499-508.
(收稿日期:2013_12_3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