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占君
[摘要] 目的 通過對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與系統管理,觀察患者血糖控制效果。 方法 隨機抽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住院實施健康教育與系統管理的258例糖尿病患者,比較健康教育與系統管理前后患者糖尿病知識掌握、行為改變和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監測值的變化情況。 結果 實施健康教育與系統管理后達到長期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使糖尿病患者知識掌握和建立健康行為(飲食控制、適當運動、自我監測血糖、遵醫用藥)較教育與系統管理前人數明顯增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教育與系統管理后患者血糖值和糖化血紅蛋白值明顯低于教育與系統管理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健康教育與系統管理可使糖尿病患者建立健康行為,逐漸形成良好習慣,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有效控制血糖水平,防止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提高生活質量。
[關鍵詞] 糖尿病;健康教育;系統管理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4)35-0112-04
糖尿病(diabetic mellitus,DM)是常見病、多發病,其患病率正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城市化、老齡化、生活方式的改變而迅速增加。糖尿病是一種終身性疾病,因長期的高血糖可引發多種嚴重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我國糖尿病患者已達9240萬,居世界第一位,糖尿病已成為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世界性公共衛生問題,引起各國政府衛生部門高度重視。我院自2012年1月~2013年6月對258例糖尿病患者開展健康教育與系統管理有效控制病情,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獲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2012年1月~2013年6月入住我院的糖尿病患者258例。根據1999年WHO糖尿病診斷標準確診為糖尿病,有一定學習能力、無嚴重并發癥、生活能自理、可定期前來隨診,愿意合作成為糖尿病健康俱樂部會員,每位患者觀察期均在半年以上,共收集265例,其中失訪7例,最終收集258例,其中男146例,女112例。年齡21~75歲,平均(57.94±9.42)歲。
1.2 方法
1.2.1 糖尿病健康教育與系統管理的團隊組成 內分泌主任醫師1人,副主任醫師1人,專科護士7人,其中主管護師4人,護師3人,小組成員均參加糖尿病教育專家培訓,制定健康教育與系統管理方案,成立糖尿病健康俱樂部,給俱樂部的每個成員建立健康檔案,專人負責,制定培訓計劃、評估系統、隨訪計劃,確保健康俱樂部的每個成員都得到長期及時的正確指導。
1.2.2 糖尿病健康教育內容 ①糖尿病的基礎知識、自然進程、臨床表現、糖尿病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治急性并發癥和慢性并發病;②飲食指導,食物對血糖的影響,糖尿病飲食控制的目的,教會患者計算自己所需的總熱量,即根據理想體重、工作性質、生活習慣計算每天所需總熱量,在保證總熱量不變的原則下,凡增加一種食物時應同時減去另一種食物,以保證飲食平衡 ,掌握飲食組成的原則,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適量蛋白質和高纖維的膳食,三大營養素的比例,如何挑選食物,主食提倡用粗制米、面和一定量的雜糧,主食的分配定時定量,掌握三餐分配原則。飲食的注意事項,嚴格限制各種甜食,對超重患者忌吃油炸、油煎食物、少食動物內臟等含膽固醇高的食物,限制飲酒,控制食鹽每天<6 g[1];③運動指導:運動前對患者進行運動相關知識教育,根據患者的病情及生化指標等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級別的運動量,運動方式以有氧運動為主,如散步、慢跑、騎自行車、做廣播體操、打太極拳和球類運動等,最佳運動時間是餐后1 h,運動量的選擇,合適的運動強度為活動時患者心率達到個體60%的最大氧耗量,教會患者掌握簡易計算法,即170-心率,運動量由小到大依次遞增,運動前后給予患者監測血糖、血壓、脈搏、呼吸,根據監測結果及患者的自覺癥狀為患者找出較合適的運動量[2],掌握運動療法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治療方法,教會患者掌握體育鍛煉的具體方法和運動注意事項,運動不宜空腹進行,防止低血糖發生,注意補充水分,隨身攜帶糖果,學會出現低血糖等其他意外的處理等;④指導患者自我監測血糖和監測尿糖,開始自我監測前由護士對糖尿病患者進行監測技術和方法的指導,包括如何測血糖、何時監測、監測頻率和如何記錄監測結果等,了解血糖測定結果的意義及應采取的相應干預措施;⑤指導患者遵醫用藥,根據患者情況告知其使用降糖藥的名稱、劑量、給藥時間和方法,教會其觀察藥物的療效和不良反應;⑥使用胰島素的護理,準確用藥,熟悉自己使用各種胰島素的名稱、劑型及作用特點,準確給藥、按時注射,教會患者吸藥順序和胰島素的保存方法、注射部位的選擇與更換,掌握胰島素不良反應的觀察及處理;⑦當發生特殊情況時如疾病、低血糖、應急和手術時的應對措施,講解低血糖的臨床表現,對人體的危害,引起低血糖的降糖藥物種類、低血糖的分類、低血糖的病因和預防對策以及發生低血糖的處理等;⑧糖尿病患者的口腔護理、足部護理、皮膚護理的具體技巧,指導患者及家屬掌握糖尿病常見急性并發癥的主要臨床表現、觀察方法及處理措施;⑨指導患者正確處理糖尿病所致的生活壓力,樹立起與糖尿病做長期斗爭及戰勝疾病的信心。
1.2.3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目標和形式 糖尿病健康教育目標是使患者充分認識糖尿病并掌握糖尿病的自我管理能力[3]。糖尿病教育的形式是大課堂式、小組式及個體化教育相結合,住院期間是糖尿病患者系統學習糖尿病知識、提高自我管理水平的重要時機[4]。我們對患者實施小組式和個體化教育,護士先評估患者并了解患者的有關因素、起病時間、主要癥狀及特點,了解其生活方式、飲食習慣、運動情況、檢查結果、治療經過、目前用藥及病情控制情況,制定每個患者的健康教育計劃。然后安排系統化小組式短期強化培訓,教育的內容除了按課程要求外還要有針對性地對患者進行心理指導、飲食指導、運動指導、血糖監測和自我管理能力指導,因此無論是理論還是操作都是與具體實際結合較緊。使學習變得具體生動,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學習興趣[5],參加學習的學員既是“同學”又是“病友”,共同語言多,有較多的接觸時間,可以相互交流經驗和教訓。為患者發放糖尿病教育手冊和健康教育處方,讓患者自學,有利于強化知識。出院后參加糖尿病俱樂部成員每月一次大課堂式培訓、咨詢,使患者不住院仍然可以繼續接受糖尿病的健康教育,確保患者能長期掌握糖尿病相關知識。endprint
1.2.4糖尿病患者的系統管理 ①建立健康檔案:參加糖尿病俱樂部的患者均為在我院住院或進行系統治療,能參加培訓有自理能力,并愿意接受糖尿病系統管理的患者,為其建立健康檔案,檔案內設有入院、出院情況、既往病史、現在病情、治療情況、參加糖尿病培訓教育情況、自我管理能力、隨訪時間及隨訪情況,確定該患者血糖等控制的達標范圍,以上內容均以表格形式記錄,檔案有專人負責,規范管理,及時提醒患者,按期隨訪。②糖尿病健康俱樂部活動:每個月活動一次,有糖尿病知識講座、現場咨詢、免費測血糖、發放糖尿病教育手冊、健康教育處方等。③糖尿病管理團隊每半年對俱樂部的成員進行一次系統評估、指導,對俱樂部成員的教育和指導是長期的和隨時隨地進行的,特別是當血糖控制不理想的,要調整治療方案或因出現并發癥需要進行胰島素治療時,給予更嚴密的監控和及時指導,使患者通過系統管理后逐步建立健康行為[6],使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等各項指標明顯下降。
1.3健康教育與系統管理的效果評價
評價方法:采用答卷形式與操作演示相結合。評價時間為健康教育與系統管理前和健康教育與系統管理后進行。評價內容:①健康教育與系統管理前后疾病知識比較和教育與系統管理前后健康行為比較,疾病知識掌握情況采用答卷法,總分100分,60分以上為掌握,以下為疾病知識不掌握。健康行為比較包括嚴格的飲食控制、堅持適當運動、自我監測血糖、遵醫用藥。②教育與系統管理前后血糖監測值比較,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值比較。
1.4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健康教育與系統管理前后知識掌握和教育與系統管理前后健康行為比較
健康教育與系統管理前后知識掌握和健康教育與系統管理前后健康行為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教育與系統管理前后知識掌握和健康行為比較見表1。健康教育與系統管理后疾病知識掌握和建立健康行為較教育與系統管理前人數明顯增加。
2.2健康教育與系統管理前后血糖監測值比較
健康教育與系統管理前后血糖監測值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教育與系統管理后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值,明顯低于教育及系統管理前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值,見表2。
2.3 健康教育與系統管理前后糖化血紅蛋白值比較
教育與系統管理前后糖化血紅蛋白值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教育與系統管理后的糖化血紅蛋白值明顯低于教育及系統管理前的糖化血紅蛋白值。見表3。
3 討論
3.1 糖尿病對人體的危害
糖尿病是不能治愈的終身性疾病,漫長的病程、嚴格的飲食控制及多器官、多組織結構功能保障,易使患者產生焦慮、抑郁等心理反應并對治療缺乏信心,不能有效應對,治療的依從性差,其慢性并發癥可遍及全身各重要器官,可單獨出現或以不同組合同時或先后出現。我國糖尿病是導致失明、非創傷性截肢的主要原因,糖尿病使心臟、腦和周圍血管疾病風險增加2~7倍,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致殘致死的主要原因,對健康產生巨大危害。
3.1.1微血管病變 微血管病變是糖尿病的特異性并發癥,其典型改變是微循環障礙和微血管基底膜增厚,主要危險因素包括長期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不良、高血壓、血脂異常、吸煙、胰島素抵抗等,主要表現在視網膜、腎、神經、心肌組織。其中尤以糖尿病腎病和視網膜病為重要。糖尿病腎病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常見于病史超過10年的患者,是T1DM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大部分患者合并程度不等的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微血管病的重要表現,是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
3.1.2 大血管病變 糖尿病是終身性疾病,其慢性并發癥可遍及全身各重要器官,與非糖尿病患者群比較,糖尿病患者群中動脈粥樣硬化的患病率較高,發病年齡輕,病情發展也較快,大中動脈粥樣硬化主要侵犯主動脈、冠狀動脈、腦動脈、腎動脈和肢體外周動脈等,引起冠心病、缺血性或出血性腦血管病、腎動脈硬化、肢體動脈硬化等,血管病變已上升為嚴重并發癥,冠心病和腦血管病是近年糖尿病的主要死因。
3.1.3神經病變 糖尿病可累及神經系統任何一部分,以周圍神經病變最為常見,手足遠端感覺運動神經受累最多見,通常對稱性,下肢較上肢嚴重,先出現肢端感覺異常,伴麻木、針刺、灼熱,有時伴有痛覺過敏等,嚴重者出現肌力減弱以至肌肉萎縮和癱瘓等。
3.1.4 糖尿病足 指與下肢遠端神經異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圍血管病變相關的足部感染、潰瘍和深層組織破壞,是糖尿病最嚴重和治療費用最多的慢性并發癥之一,是截肢致殘的主要原因,輕者表現為足部畸形、皮膚干燥和發涼,重者可出現足部潰瘍、壞疽,使患者生活質量降低、壽限縮短、病死率增高[7]。
3.2健康教育對糖尿病患者的影響
本次調查發現,糖尿病患者目前所掌握糖尿病知識不足,消極、焦慮提示護理人員應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系統性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內容涉及心理調適、糖尿病基礎知識、飲食治療、運動治療、藥物治療、自我監測、自我管理能力等,我們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如開設糖尿病大課堂、小組式集體授課、一對一有針對性個別講解、演示、發放健康教育宣傳手冊及健康教育處方等。糖尿病患者由于長期的藥物飲食治療的限制,還會隨著病情的發展而出現多種并發癥,給患者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和經濟壓力,易產生一系列的悲觀情緒,如消極、失望、焦慮、暴躁、易激動等,給予心理疏導,根據患者的心理狀態和性格,有針對性進行,通過一些案例講解使患者面對現實,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良好的健康教育能充分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使其積極配合治療。教育既體現了內容的理論性和實用性,也體現了時效性[8],本次健康教育結果表明通過對患者進行系統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對糖尿病相關知識的認知度,了解糖尿病慢性并發癥對人體的危害,使患者對糖尿病有了充分認識,學會了自我監測血糖,提高了自我管理能力,掌握自我管理措施,建立健康行為,有效進行飲食控制和適當運動等,消除不良情緒,建立起積極的健康信念和態度,主動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為[9],使患者不再單純依靠醫生而是“自己管理”,有利于疾病控制達標,對疾病控制進展、延緩并發癥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endprint
3.3系統管理對糖尿病患者影響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終身性疾病,生活方式干預是糖尿病的基礎治療措施,貫穿于糖尿病治療的始終,對糖尿病患者進行系統管理是建立以患者為中心的團隊式管理,有專業的醫生、護士、糖尿病健康俱樂部成員,通過建立健康檔案、專人負責、規范管理及系統化的健康教育,可時刻提醒患者,按期隨訪,系統評估患者,掌握患者血糖控制的達標情況,使血糖控制不理想的人群能及時得到正確指導和重點監控,使其在我們的長期監控下盡早使血糖控制在達標范圍內或接近于達標范圍,使此類人群的糖化血紅蛋白明顯低于系統管理前的情況,達到長期護理干預,防止不良行為復發[10,11],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發展。
4 結論
對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與系統管理,可有效提高患者對糖尿病知識的認知,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長期建立健康行為,有利于疾病控制達標,防止各種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提高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尤黎明,吳瑛. 內科護理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579-598.
[2] 戴霞,周愛民,張勇勝,等. 糖尿病輕松課堂的實施與評價[J]. 護士進修雜志,2008,23(14):1255-1257.
[3]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分會. 中國2型糖尿病指南[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2-14.
[4] 鞠昌萍,孫子林,金暉,等. 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對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影響[J]. 護士進修雜志,2008,23(23):2139-2142.
[5] 曾淑蘭,鄒丹,唐艷顏,等. 妊娠期糖尿病孕婦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J]. 現代臨床護理,2008,7(4):56-59.
[6] 陳亞芳,莊國芳. 2型糖尿病社區綜合管理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醫藥,2012,7(2):266-267.
[7] 葛均波,徐永健. 內科學[M]. 第8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733-755.
[8] 何展鵬,米劍媚,羅宏斌. 85例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對血糖控制影響研究[J].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4(12):220.
[9] 李探云,李思進. 健康評估[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92-94.
[10] 鮮雪梅,樓青青,朱偉燕,等. 糖尿病患者行為量表的構建及信效度分析[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36):63-65.
[11] 黃津芳,劉玉瑩. 護理健康教育學[M]. 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00:56.
(收稿日期:2014-10-10)endprint
3.3系統管理對糖尿病患者影響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終身性疾病,生活方式干預是糖尿病的基礎治療措施,貫穿于糖尿病治療的始終,對糖尿病患者進行系統管理是建立以患者為中心的團隊式管理,有專業的醫生、護士、糖尿病健康俱樂部成員,通過建立健康檔案、專人負責、規范管理及系統化的健康教育,可時刻提醒患者,按期隨訪,系統評估患者,掌握患者血糖控制的達標情況,使血糖控制不理想的人群能及時得到正確指導和重點監控,使其在我們的長期監控下盡早使血糖控制在達標范圍內或接近于達標范圍,使此類人群的糖化血紅蛋白明顯低于系統管理前的情況,達到長期護理干預,防止不良行為復發[10,11],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發展。
4 結論
對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與系統管理,可有效提高患者對糖尿病知識的認知,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長期建立健康行為,有利于疾病控制達標,防止各種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提高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尤黎明,吳瑛. 內科護理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579-598.
[2] 戴霞,周愛民,張勇勝,等. 糖尿病輕松課堂的實施與評價[J]. 護士進修雜志,2008,23(14):1255-1257.
[3]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分會. 中國2型糖尿病指南[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2-14.
[4] 鞠昌萍,孫子林,金暉,等. 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對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影響[J]. 護士進修雜志,2008,23(23):2139-2142.
[5] 曾淑蘭,鄒丹,唐艷顏,等. 妊娠期糖尿病孕婦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J]. 現代臨床護理,2008,7(4):56-59.
[6] 陳亞芳,莊國芳. 2型糖尿病社區綜合管理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醫藥,2012,7(2):266-267.
[7] 葛均波,徐永健. 內科學[M]. 第8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733-755.
[8] 何展鵬,米劍媚,羅宏斌. 85例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對血糖控制影響研究[J].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4(12):220.
[9] 李探云,李思進. 健康評估[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92-94.
[10] 鮮雪梅,樓青青,朱偉燕,等. 糖尿病患者行為量表的構建及信效度分析[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36):63-65.
[11] 黃津芳,劉玉瑩. 護理健康教育學[M]. 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00:56.
(收稿日期:2014-10-10)endprint
3.3系統管理對糖尿病患者影響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終身性疾病,生活方式干預是糖尿病的基礎治療措施,貫穿于糖尿病治療的始終,對糖尿病患者進行系統管理是建立以患者為中心的團隊式管理,有專業的醫生、護士、糖尿病健康俱樂部成員,通過建立健康檔案、專人負責、規范管理及系統化的健康教育,可時刻提醒患者,按期隨訪,系統評估患者,掌握患者血糖控制的達標情況,使血糖控制不理想的人群能及時得到正確指導和重點監控,使其在我們的長期監控下盡早使血糖控制在達標范圍內或接近于達標范圍,使此類人群的糖化血紅蛋白明顯低于系統管理前的情況,達到長期護理干預,防止不良行為復發[10,11],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發展。
4 結論
對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與系統管理,可有效提高患者對糖尿病知識的認知,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長期建立健康行為,有利于疾病控制達標,防止各種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提高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尤黎明,吳瑛. 內科護理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579-598.
[2] 戴霞,周愛民,張勇勝,等. 糖尿病輕松課堂的實施與評價[J]. 護士進修雜志,2008,23(14):1255-1257.
[3]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分會. 中國2型糖尿病指南[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2-14.
[4] 鞠昌萍,孫子林,金暉,等. 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對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影響[J]. 護士進修雜志,2008,23(23):2139-2142.
[5] 曾淑蘭,鄒丹,唐艷顏,等. 妊娠期糖尿病孕婦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J]. 現代臨床護理,2008,7(4):56-59.
[6] 陳亞芳,莊國芳. 2型糖尿病社區綜合管理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醫藥,2012,7(2):266-267.
[7] 葛均波,徐永健. 內科學[M]. 第8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733-755.
[8] 何展鵬,米劍媚,羅宏斌. 85例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對血糖控制影響研究[J].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4(12):220.
[9] 李探云,李思進. 健康評估[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92-94.
[10] 鮮雪梅,樓青青,朱偉燕,等. 糖尿病患者行為量表的構建及信效度分析[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36):63-65.
[11] 黃津芳,劉玉瑩. 護理健康教育學[M]. 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00:56.
(收稿日期:2014-1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