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慶 劉美春
摘要:不管是利率管制還是市場化的利率,都是為了更好的資金配置。利率管制曾對我國發揮過巨大的歷史作用,同時也漸漸不適應我國的經濟現狀。利率市場化改革是有成本的,如果成本在一定的時間內被收益所吸收,則改革更易成功;尚若改革的風險短時間內集中釋放,往往會導致改革的失敗。無論從國際經驗還是從我國的經濟發展階段看,深化利率改革需要審慎遵循漸進式和有管理的改革路徑。
關鍵詞:利率;利率市場化;利率政策;利率改革
一、引論
在20世紀大半時間里,多數國家是都是利率管制的,其利率維持較低的水平。通觀一些主要國家利率管制史,可以發現推動經濟增長和保持金融穩定是利率管制的主要動因。隨著經濟金融的開放,缺乏彈性的管制利率與國際的利率差距會導致“熱錢”的流入流出,使得貨幣當局的政策目標難于實現,利率市場化就成為必然。
70年代,發達國家的“滯漲”現象動搖了主張政府調控的凱恩斯主義政策,而以哈耶克、弗里德曼等為代表的新自由主義主張貨幣的市場化。在該理論的影響下,“里根革命”和“撒切爾革命”分別在美英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推行。具體到利率政策上,納德·麥金農(Ronald McKinnon)和愛德華·肖(E dward Shaw)于1973年,分別發表了《經濟發展的貨幣和資本》、《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深化》,提出了金融抑制與金融深化的新理論,認為發展中國家過度干預金融市場,人為壓低利率水平,會導致金融市場效率偏低,極易出現尋租和市場失靈,主張實行金融自由化,以使實際利率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自動的趨于均衡水平,從而保證經濟發展以最優的速度進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WBC)等國際組織在80年代形成了一套針對拉美國家和東歐轉軌國家的”華盛頓共識”(Washington Consensus),提倡經濟、金融市場化。
金融市場以非常不完美的凈值為特征,在利率市場化下利率波動可能導致銀行危機(Stiglatz和Greenwald,2003)。“十二五”規劃的要“有規劃、有步驟、堅定不移地推動利率市場化”。推進策略:即采取“劃定范圍、提供激勵、自律秩序”(周小川,2012)。利率市場化整個過程循序漸進,市場化程度較高、公司治理結構完善、產權約束強的股份制銀行可能是第一步的首選試點(巴曙松,2007)。深化利率市場化需要處理好利率市場化與債券市場、商業銀行轉型、金融調控監管、存款保險制度、資本賬戶開放之間的關系(劉東慶,2012),實際上是表明利率市場化不能放任自由,必須要系統的協調管理。一般而言,推動利率市場化,要注意幾個方面:漸進推進是一個合理的過程;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是利率市場化的重要條件;嚴格的金融監管是利率市場化的重要保障;金融創新是利率市場化的重要動力(宗良、高揚,2013)。
二、漸進型和激進型的利率市場化道路
縱觀利率市場化的過程,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其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道路模式大體上分為漸進型和激進型兩種。學術界對漸進型和激進型改革模式界定一直比較模糊,主要按照各國利率市場化的過程和達到的結果進行互相比較來加以區分。對于那些改革進程比較迅速,利率管制的取消比較直接,很少運用“增量改革”手段的國家,我們一般稱其改革模式為激進式改革;反之,對于改革進程比較慢,利率管制的取消比較拖沓,經常進行“增量改革”的國家,我們一般稱之為漸進式改革。
(一)激進式改革模式
采用激進式改革模式并成功實現利率市場化的國家不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德國。德國在1962年~1967年短短的6年時間里就通過逐步縮小利率限制對象實現了利率市場化。
德國之所以能夠如此迅速地推行利率市場化改革主要有幾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德國的金融市場比較發達:第二,德國的銀行監管體系比較有效,可以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第三,德國的宏觀經濟長期穩定:最后就是德國的金融機構業務領域比較寬松,一直被人們稱為“全能型銀行”。
(二)漸進式改革模式
相對于激進式改革來說,采用漸進改革模式的國家就比較多,而且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特點,改革的背景和過程也比較復雜,一般經過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累加式的效果,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國。美國經過十幾年時間里就有步驟、有計劃地累加式取消利率管制,實現了利率市場化。
美國利率管制下,20世紀70年代出現20%的高通脹率所導致的“脫媒危機”,美國貨幣當局開始進行利率市場化的改革。1970年6月美聯儲將10萬美元以上、3個月以內的短期定期存款利率自由化,后又推廣到90天以上的大額存款利率,并且同時將定期存款利率的上限逐漸提高,以緩和利率管制的程度。1980年3月,美國政府制定了《解除存款機構管制與貨幣管理法案》,簡稱“1980年銀行法”,決定自1980年3月31日起,在6年內,將Q條例所規定的利率上限逐步提高,到1986年3月底止,分階段取消Q條例對于一切存款機構定期存款和儲蓄存款的利率限制。1986年1月;美國所有的存款利率和大部分貸款利率的限制被取消。
三、漸進式、有管理的利率市場化道路應成為我國選擇
(一)利率管制發揮了歷史作用但已經漸漸不適應我國經濟現狀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與二戰后的大部分國家一樣,為動員低成本儲蓄和維護金融穩定,在很多的一段時間里實施嚴格的利率管制。管制的目地是政府調節金融資產的分配,通過降低利率的辦法,使國民經濟各部門能低成本獲得貸款資金,進而促進經濟的發展。同時降低存款利率以加強銀行系統的安全,以此促進經濟的穩步發展。
但是,利率管制對我國經濟提供資金支持以維持經濟的高增長同時,利率管制也造成經濟中的重大扭曲。首先,管制的利率不能反映實際的資金供需狀況,降低了銀行體系的資金配置效率,扭曲了信貸市場、拆借市場、債券市場、票據市場等金融市場的利率傳導機制。其次,管制的利率使政府部門難于及時、準確獲得宏觀經濟的重要信息,降低了宏觀調控的及時性和有效性。再次,管制的利率使得銀行業獲得超額的壟斷利潤,使得銀行更加傾向于對國有大型企業發放貸款,而大量的民營中小企業難于獲得資金,不得不轉向民間融資,出現了正規信貸市場和地下金融市場的利率“雙軌制”,大大增加了金融系統風險。此外,利率管制導致“負利率”現象長期存在,一方面刺激信貸過剩需求形成了資本泡沫(如房地產)和產能過剩(如鋼鐵);另一方面又對普通居民的財富形成了嚴重的侵蝕,造成貧富差距的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