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旗 王冬冬 余梁 肖劭琛
摘要:近年來,互聯網金融作為新興的金融模式,因其具有參與廣泛、成本低廉、支付便捷、信息對稱等優勢而獲得快速發展。但在快速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各種風險隱患日益凸顯,迫切需要加強監管和規范引導。本文在分析當前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對規范互聯網金融發展與監管提出了政策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 金融 發展 監管 研究
一、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基本情況
(一)互聯網金融的主要模式
1、融資類。從運作模式看,主要有三種:一是P2P模式,指有閑置資金且具有理財投資想法的企業與個人,通過具有資質的中介機構牽線搭橋,采取信用貸款的方式將資金借貸給其他有資金需求的企業或個人。世界第一家P2P信貸公司Zopa于2005年在英國成立,隨后美國、德國、日本、巴西等相繼成立P2P信貸公司。2007年我國第一家P2P信貸公司拍拍貸成立,截止2012年底,全國P2P信貸公司總共超過300家,最具典型代表的P2P公司有拍拍貸、宜信、紅嶺創投、齊放等。二是眾籌模式,指用團購+預購的形式向公眾募集項目資金的模式,主要做法是籌資者借助網站平臺向公眾展示其創意,爭取獲得投資者的關注和支持,并預購其中感興趣的項目或產品,進而獲得所需要的資金完成項目。全球最早的眾籌網站平臺是美國的Kickstarter,通過網上平臺為設計、音樂、電影、游戲等領域的創意項目融資。我國第一家眾籌網站“點名時間” 成立于2011 年5 月,截至2013年7月,共上線項目700多個,總籌集資金近1000萬元。目前國內眾籌網站不過十余家,如點名時間、追夢網、天使匯、眾籌網、淘夢網等。三是信息服務模式,指互聯網平臺企業主要為以銀行、融資租賃公司、擔保公司等為代表的資金出借方和社會各類資金需求方提供網絡溝通平臺,促成雙方信息對接和達成資金融通意向,互聯網企業僅對貸款需求方進行部分或初級審核,不經手資金,貸款的風險評估與把控完全由資金出借方完成,如易貸網、同城貸等。
2、理財類。即金融機構或互聯網企業依托自身優質的客戶資源或品牌資源,通過搭建電子商務平臺提供理財類金融產品的銷售,包括銀行理財產品、證券、保險、基金的買賣等。互聯網金融理財銷售中最典型的是支付寶公司推出余額理財服務“余額寶”,有效解決了第三方支付機構客戶保證金不能計息的問題,且因其買賣理財產品起點金額低、操作簡單、收益較高等特點獲得迅猛發展,截至11月14日,余額寶規模突破1000億元,用戶數近3000萬戶,引致其他金融機構和互聯網企業紛紛推出“活期寶”、“收益寶”、“現金寶”、“微信理財”、“百發理財”等互聯網金融理財類產品。
3、支付類。即第三方支付模式,是具備一定實力和信譽保障的獨立機構,利用互聯網、移動電話、數字電視等載體,采用與各大銀行簽約的方式,提供與銀行支付結算系統接口的交易支持平臺的網絡支付模式。目前我國獲得央行頒發牌照的第三方支付企業達250家,市場份額大的有支付寶、銀聯在線、快錢、匯付天下、易寶和環訊等。在產品應用上,主要用于網絡購物、航空旅行訂票、酒店訂付、電信繳費、電子商務交易等領域,其收入來源主要是為客戶提供服務賺取手續費和第三方支付系統沉淀資金的利息等。在服務內容上,第三方支付企業服務內容簡單,同質化程度較高,主要通過相關市場服務吸引不同需求的用戶體現其差異化交易,形成較強的用戶粘性,如支付寶憑借淘寶網的電商購物平臺實施差異化戰略,財付通主要依托騰訊旗下龐大的消費用戶群形成支付進入壁壘。
(二)風險控制
當前互聯網金融公司主要建立了四道防線:
1、客戶信息認證。各互聯網金融公司均對客戶特別是借款者進行嚴格的身份認證,根據客戶的真實身份、學歷收入、銀行存款、動產及不動產等信息進行信用評級,同時輔以其他技術方式或第三方系統確認客戶的真實性。如拍拍網借助“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NCIIS)”實施較為權威的身份認證,阿里巴巴建立了一套涵蓋30萬家企業和最長達6年的信用記錄數據庫與信用評價體系。以此通過對客戶特別是借款者的真實信息、還款能力、信用歷史和借款用途等進行嚴格的審核與評估,甚至有的公司還采取網上認證與網下調查相結合的方式,盡可能地規避借款者的違約風險。
2、小額度、短期限。為分散客戶投資風險,互聯網金融公司建立了客戶資金投資管理制度,要求客戶將全部出借資金分散投資于不同的客戶對象,提供小額度貸款,投資期短,且借款人根據借款金額、期限和約定利率,按照等額本息的方式逐月向放款人還本付息,最大程度防范資金風險。
3、風險保證金。部分互聯網金融公司通過設立風險保證基金、引入外部保險公司擔保或從利息收入中計提一定百分比的風險保證金等方式,對無抵押貸款的壞賬或技術風險導致的資金損失進行賠償。特別是P2P信貸公司大多數建立了風險保證金制度,當納入本金保障體系借款標的借款人逾期后,本金保障將向理財者墊付本金,同時該筆借款未來的本息、罰息等收益權,將歸網站所有。
4、“黑名單”制度。為建立違約信貸的懲罰機制,不僅各互聯網公司建立內部“黑名單”制度,將借款違約者的“不良信用記錄”列入個人信用評級體系的黑名單,而且還成立了互聯網金融聯盟“黑名單”制度。如陸金所網站平臺牽頭成立網絡貸聯盟,聯合搭建逾期借款黑名單系統,在其成員企業間運行,共享逾期借款人信息,并醞釀將網貸“黑名單”與央行征信系統對接。
(三)發展情況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創新發展,其服務范圍已涵蓋信貸融資、支付結算、金融理財等金融業務,對傳統金融業務形成直接沖擊。
一是第三方支付業務實現有效突破。第三方支付企業通過產品和業務創新,已替代了部分銀行的支付結算中間業務。據互聯網研究機構艾瑞咨詢統計,2012 年中國第三方支付市場整體交易規模達12.9萬億元,同比增長54.2%。其中,第三方支付線下收單市場交易總規模8.9萬億元,同比增長49.3%;第三方互聯網支付業務交易規模3.66萬億元,同比增長66.0%;中國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1511.4億元,同比增長89.2%。
二是P2P信貸業務發展迅速。據艾瑞咨詢統計,截至2012年底,中國P2P貸款公司近300家,同比增長39.3%;放貸規模228.6億元,同比增長271.4%。盡管P2P貸款行業風險逐漸顯現,但隨著政府監管的不斷加強以及制度的不斷完善,行業聯盟與自律組織的建立,預計未來將步入新的發展階段。
三是眾籌融資發展相對緩慢。盡管國外眾籌融資創新思路受到大眾追捧,但受多重因素限制,其在國內發展相對緩慢。根據目前法律規定,眾籌融資存在被認定為非法集資的風險;國內知識產權法律保護較為薄弱,一些好的項目、創意容易被抄襲、山寨,項目或創意的擁有者不太敢把項目放到網上展示;國內信用環境較差,違約成本較低等。以上因素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眾籌融資在中國的發展。
二、互聯網金融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法律規范缺失,制度約束滯后。一是法律規范缺失。目前,我國金融法律法規是基于傳統金融模式制定的,不能滿足互聯網金融監管需要。除央行《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涉及了對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準入管理外,尚無專門法律法規對互聯網金融業務進行規范。此外,現行法律法規對民間借貸缺乏清晰的合法與非法邊界區分,互聯網金融存在制度性風險隱患。二是行業自律制度缺失。互聯網金融行業自律極為松散,第三方支付機構、個人網上理財機構均未制訂行業自律公約,缺乏行業約束機制。
(二)業務邊界模糊,監管存在空白。目前除第三方支付平臺需要央行發放牌照外,其他互聯網金融公司沒有設立門檻,只需拿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的營業執照,并在工信部門備案即可。互聯網金融公司事前無準入規范與審批,事中無他律監督,事后無規范退出機制,實際處于無準入門檻、無行業標準、無監管機構的“三無”狀態。
(三)潛藏風險隱患,客戶資金安全性不高。
1.業務風險。在融資類領域,P2P貸款平臺在借貸關系中主要起聯系、介紹作用,借款人履約基本靠自律。在借款人違約時,貸款人只能依靠P2P貸款平臺通過公布“黑名單”、電話催收、降低借款人信用等級等軟措施。目前盡管一些貸款平臺出臺了擔保性措施,但當風險超出承擔能力時,貸款人的利益還是得不到保障,且貸款平臺提供擔保本身就突破了中介的政策邊界。在支付服務領域,圍繞資金清算的各類違法犯罪行為可能給支付公司和客戶帶來風險。第三方支付通過計算機網絡進行資金交易,支付公司和客戶不見面,交易的真實性無法保證。同時,網上交易用途得不到有效監督,給犯罪分子洗錢、詐騙、利用信用卡套現以可乘之機。在理財服務領域,合作商戶違約的風險不容忽視。
2.技術風險。目前互聯網金融公司的網上支付系統、業務系統都是由支付企業自行開發,除經央行發放牌照的第三方支付機構進行了技術安全檢測認證外,其他互聯網金融公司系統的安全性未經權威部門認證或鑒定,存在較大的技術風險隱患。互聯網金融公司的信息收集和儲存、信用審核、資金清算、風險管理等關鍵環節主要依托其網絡平臺,更增大了平臺的脆弱性。
3.道德風險。互聯網金融公司經營金融服務,控制數量較大的資金,容易成為不法分子非法斂財、詐騙的工具。如個別P2P網絡借貸平臺經營者發布虛假的高利貸借款標募集資金用于自己生產經營,采取龐氏騙局模式借新貸還舊貸;有些P2P平臺未盡到借款人身份真實性核查義務,導致部分借款人以多個虛假借款人名義發布虛假借款信息募集資金,用于投資房地產、股票、期貨等市場。有些網絡貸款平臺將自己的賬戶作為貸款人與借款人轉賬的周轉賬戶,平臺的經營者可以控制賬戶內的滯留資金。近年來已有淘金貸、螞蟻貸、眾貸邦、優易網等P2P網站相繼關閉,經營者跑路,投資者遭受損失。此外,互聯網金融公司還可能發展成非法集資平臺,如當前比較普遍的理財—資金池模式,一些P2P網絡借貸平臺通過將借款需求設計成理財產品出售給放貸人,或者先歸集資金、再尋找借款對象等方式,使放貸資金進入平臺的中間帳戶,產生資金池。
第三方支付機構雖然與商業銀行簽訂了合作協議,但商業銀行對平臺賬戶中的資金運用沒有監督義務,如果第三方支付機構將沉淀資金挪作他用,甚至據為己有,客戶就會遭受損失。
三、規范互聯網金融發展與監管的建議
互聯網金融是基于市場的合理需求而自然出現的金融新模式, 立法機關和政府部門應堅持“宜疏不宜堵”的方針,引導其健康有序發展。
(一)完善法律法規和制度約束,規范互聯網金融發展模式。一是完善金融法律體系。修訂商業銀行法、證券法、保險法、反洗錢法等,將互聯網金融業務納入規制范圍,明確從業企業的監管部門、經營邊界、業務規則、權力義務和法律責任;盡快出臺《放貸人條例》,適應利率市場化改革新趨勢,推動建立公平交易環境,防范強迫交易、高利貸行為,保護民間借貸參與者的合法權益;啟動《民間借貸法》、《支付結算法》立法,推動互聯網金融步入“有法可依”的法制化軌道。二是完善個人信息保護、信息公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電子簽名、證書等與互聯網金融發展相關的基礎性法規。三是加快互聯網金融技術部門規章和國家標準制定。互聯網金融涉及的技術環節較多,如支付、客戶識別、身份驗證等,相關部門要加強協作,出臺或優化相關制度,啟動相應國家標準的制定。四是完善行業自律機制。建立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建立信息共享與交流機制、行業標準與監督規范等,夯實行業規范管理和發展基礎;制定行業統一的信用管理規范,建立行業信用信息征集和應用系統,開辟用戶投訴和信息反饋渠道。
(二)建立協調機制,強化互聯網金融監管。一是構建橫向聯合的綜合監管體系。一方面,梳理各類互聯網金融企業的業務范圍,明確相應企業、相應業務的監管部門及監管職責;另一方面,建立監管橫向協調合作機制,實現金融監管、工商行政、信息安全管理、稅務稽查、公安等多部門聯動的綜合監管機制。二是加強門檻準入管理。完善除第三方支付以外的其他形式的互聯網金融業務準入管理,按業務風險和自身風險承擔能力從注冊資本、組織機構、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制度、業務設施、安全防范措施等方面作出強制性規定。三是加強互聯網金融平臺資金管理。進一步完善資金托管機制,嚴格規定第三方支付企業、融資中介、理財中介的沉淀資金須通過商業銀行進行資金托管,由其實施控制。四是將互聯網信貸納入金融監測和管理范疇,強化信息披露管理。信息披露內容應涵蓋公司概況、公司治理和內部控制、風險管理、業務情況、年度財務報表等信息。
(三)加強風險防范,保障客戶資金安全。一是嚴格公司治理。健全公司治理結構,明確股東、董事、監事和經理之間的權責關系,制定穩健有效的議事規則、決策程序和內審制度。二是完善內控機制。按照監管部門核準的業務范圍,根據不同業務特點完善管理制度和業務操作規程,嚴格崗位職責和權力制衡,有效控制內部操作風險。三是加強風險管理。完善風險防范行為規范,成立內部風險管理部門,審慎審查業務運營風險。同時加強應用層面網絡系統安全管理,增強系統的穩定性;強化用戶身份認證、資金清算、信息儲存和傳輸過程的保障措施,確保用戶的資金和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