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摘 要:新課改對于農村中學的英語教學同樣有著重要的意義,作為教育教學的實施者,農村中學的教師更應當注重對新課改理念的踐行,在日常的英語教學中注重對中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文本知識、靈活運用英語的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并在教學互動中,生發出一種自主探究的意識。基于上述原因,在農村中學的英語教學中進行有效的導學訓練,學生需要在課前做好必要的準備,在課堂中充分利用各種形式,將自主探究活動在教學互動中進行得更為深入。本文著眼于農村中學學情,探究了在農村初中英語教學中實施有效導學的意義,并根據教學實際,匯總了幾個實施策略。
關鍵詞:農村學情 中學英語 有效導學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在中學英語教學中實施自主學習的研究就已經出現在相關的學術領域,但是對“有效導學” 的研究和實踐多數還集中在城市中學,在農村英語教學中的實際應用并不是很廣泛。實踐證明,在農村初中英語教學中實施“有效導學”意義深遠,它不但能夠打破教師“一言堂”的傳統教學模式,通過相應的導學引導,還能讓學生產生自主探究的意識,提升課堂主體綜合運用學科知識的能力,最終提升農村中學學生的英語水平。
一、著眼農村中學學情,探討有效導學的意義
1.落實課改,體現主體性
農村初中學生相對于城市初中學生,其視野相對狹窄,這就需要教師通過有效的引導,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之后,在課堂中主動地進行質疑、互動。因此,在農村中學英語教學中實施有效導學,是進一步落實新課改、彰顯學生主體地位的需要。無論是課前預習,還是課堂教學互動,有效導學都充分彰顯了學生的主體性。
2.激發興趣,實現自主性
興趣是行動的助推器。農村中學學生學習英語的初始時期較晚,口語表述水平整體不高,一種較為有用的鍛煉形式就是通過英語教師設計的“導學案”,讓學生在課前進行自主探究,生發出一種質疑的意識。由此,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就會被激發出來,實現興趣教學,提高英語授課實效。
成長中的中學生,其思維較為活躍。對于農村中學學生而言,英語學習更是有著很廣泛的可開發的空間,實施有效導學正是對學生自我創造能力的一種挖掘,對自主學習興趣的一份激勵,可以更具實效性地調動其自主學習的意識。
3.增進互動,營造氛圍
在中學英語教學中實現有效導學正是著眼于新課改的目標,也就是在英語課堂中實現師生角色的互換,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打造和諧的師生關系,通過小組互動等形式,讓每一名中學生都能找到自身的位置,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營造一種“樂學”的課堂氛圍。
農村中學需要的不僅僅是教育部門在教學設施上的大力支持,更需要教育教學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學中能夠切實以新課改理念為指導,積極地引入有效導學的策略。相關的實踐也已充分證明實施有效導學不僅可以增進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而且這種互動激活了課堂氣氛,為落實素質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匯總英語授課經驗,探究有效導學的策略
農村中學英語教學中有效導學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在進行導學實踐的時候要基于具體教學實際,探究出適合本地區教學發展的導學措施,這樣才能真正提高教學實效。
1.布置導學案,打好“有備之戰”
近年來,農村中學的英語教學得到了相關教育部門的大力支持,學生的英語整體水平得到了相應的提高,但是和一些城市中學相比尚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這就需要英語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能夠研讀學情,在課堂教學之前,通過設計有效的導學案,讓學生在課堂之外預先洞悉文本內容,打好“有備之戰”,進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新課改背景下的中學英語教學模式,要求在課堂上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而教師僅僅是課堂教學環節的引導者,也就是說英語教師在課堂上不應當僅僅給予中學生教材知識,更應當讓中學生在教學互動的環節中滋生一種自主探究學科知識的興趣,挖掘他們的創新潛能,“授之以漁”更優于“授之以魚”。
教師設計文本教學之前的導學案時,要結合課堂主體的實際特點以及文本教學的教學目標設計相關的導學案例,并交由小組組長搜集本組學生在完成具體的導學案時遇到的“攔路虎”,進而在課堂上與教師和其他小組的學生進行答疑互動,提升課堂教學效能。
例如,在課文Going Shopping的教學中,在進行課堂教學之前,教師就可以根據農村中學學生的實際特點,制定符合學情的導學案,例如在識記“how much sth”“I want to buy sth”等短語的時候,可以將相關的問題情境設計成幫爸爸媽媽購買農用物品或者生活用品等,這樣學生就會有一種更貼近自身生活實際的認同感,為落實文本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2.發揮小組優勢,搭建對話平臺
中學英語教學中的有效導入能讓學生在和諧互助的氛圍中感受英語知識的博大精深,而實施有效導學的過程中有一個有利的“助推器”,即小組,充分利用教學環節中的小組互助優勢,通過小組協作,讓學生在一種自主的氛圍中探究英語文本知識。教師可以通過小組成員及時匯總導學案中涉及的相關問題,搭建起師生之間的新型對話平臺,不斷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在進行文本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或者之前所提到的紙質導學案等形式,讓中學生在教師的有效導學中充分調動思維,變“要我學”為 “我要學”。
例如,在學習課文How was your weekend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充分利用小組討論的形式,匯總多彩的答案,在小組討論時,可以運用搶答、必答等形式,將教師引導的相關問題進行展示,通過小組互動、師生互動等形式,展示相應答案,水到渠成地完成教學內容。在這種互動環節中,中學生不僅鍛煉了英語表達能力,而且相互交流了在“weekend”所應當做的有意義的事情,比如 “Helps parents do housework”等,上述有效的導學形式,對學生而言,也是實施終身教育的一種有效形式。
3.創設授課情境,營造學習氛圍
要想在農村中學的英語教學中實施有效的導學,除了教師要進行相應的導學案設計或利用激情的導語引導,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與教學相關的教學情境也是進行導學實踐的一個有效策略。心理學家對學生身心發育特點的研究指出,中學生的思維處于一種異常活躍的階段,其大腦中的興趣點一旦被激發,就會顯現一種強大的探究動力。因此,教師在進行導學實踐的時候,可以針對中學生的這一特點,創設與農村經濟條件、學生的身心發育實際等相吻合的教學情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除了課前的導學案設計之外,作者認為,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良好的課堂導語,師生之間有效的互動等,都屬于有效導學,都對英語的文本教學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在引領學生共同感受文章Wild animals時,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導入自然界中很多可愛的小動物,讓學生在感官刺激中感受大千世界多姿多彩的美好圖景,從而產生一種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其次,教師在進行文本內容的相應導學時,可以通過設計相關角色進行情境創設,有針對地對文本內容進行導入。
例如,對于個別基礎設施并不完備的農村中學,教師可以充分發揮“人本”的優勢,在導入Wild animals的時候,利用學生比較熟悉的《烏鴉喝水》的故事,找學生扮演那只亟待救援的烏鴉,一些學生在扮演烏鴉的時候,非常可愛地說出諸如“I am thirsty,who can give me some…”等語句,這樣學生就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互動的情境之中,在教師有效的導學中,產生自主學習文本知識的興趣。
4.落實多元評點,創建和諧師生關系
農村中學的學生在學習英語的時候普遍缺乏一種彰顯自我的意識,實施有效導學就要著眼于這一學情特點,通過實現多元化的點評激勵機制,讓各個層次的學生在文本學習之中都能夠收獲正面的情感激勵,進而構建起和諧的師生關系,為文本教學做好鋪墊。
英語教師在進行有效引導、實施多元評點的時候要注重各個層次學生掌握知識的差異性。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除了要設計不同層次的文本問題之外,在進行評點的時候,也應當給予不同的學生有針對性的評語,遵循“多肯定,少批評”的原則,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英語的信心,學生信心的樹立正是課堂主體進行自主探究的催化劑。
例如,在講授Amazing things的時候,對于學生表達出來的令人驚奇的事件,教師可以用“Good idea” “ A very good answer” “Continue to exert oneself”等激勵性的話語對學生主動的回答進行評點,引導農村中學學生不斷增強表達自我觀點的信心。而且激勵性評點能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會讓學生有一種“親其師”的感受,繼而達到“信其道”的目的,為英語文本授課奠定良好的基礎。
農村中學是整個教育體系中一個培養人才的重要教育機構,但是由于經濟發展條件等因素的制約,長期以來農村中學的英語教學設施都相對薄弱,希望相關的教育部門在資金支持等方面加大對農村中學的投入。而作為農村中學英語教師,則應當充分發揮教學資源的優勢,以新課改的目標要求為實施教學的準則,充分踐行有效導學,以多樣化的導學形式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并不斷匯總相關的教學經驗,為今后農村中學英語教學水平的整體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董琦,周勇.論學生學習的自我監控[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94(1).
[2]龐維國.自主學習——學與教的原理與策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