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
摘 要:門頭溝作為背景生態涵養區,經過幾年的改善,生態文明取得了顯著成果。本篇論文從歷史上門頭溝地區生態環境的變遷入手,繼而分析了生態惡化的原因,最后探討了門頭溝生態文明取得巨大成功的經驗。
關鍵詞:森林;生態文明;生態效益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與自然的關系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十七大報告中提到了建設“生態文明”,首次把生態文明寫入了黨代會政治報告中。在十八大報告中更是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且以獨立篇章提出了五年內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這是黨第一次將生態文明放在如此重要的顯著位置上進行闡述、謀劃。位于北京西部的門頭溝區是北京的生態涵養發展區,生態文明建設可謂是全區的立區之本。近幾年,門頭溝區大力推進生態涵養區的建設,重點治理了永定河,已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歷史上門頭溝區生態環境因為煤炭燃料的供應、木材的供給等原因導致永定河流域生態環境差強人意。在討論門頭溝區生態文明建設對于其他地區的指導作用之前,有必要對歷史上門頭溝地區生態環境進行一個簡要的梳理。
一、歷史時期門頭溝森林變遷及其原因分析
(一)歷史時期門頭溝森林變遷
遼朝在北京設立陪都,此時西山森林密布,蒼郁蔥翠。京西清水院附近種植著許多杏樹、桃樹,每年春季,繁花似錦。由此可見遼代時京西森林資源相對完好,永定河泛濫次數也較少。1149年海陵王在北京建金中都。此時,西部山地森林仍然很多,金章宗曾到潭柘寺后山打鳥,“彈不虛發”,由此可見金代時,京西一帶森林植被繁密,有大量鳥類棲息。朱牟在《炕寢詩》中說道,“西山石為薪,黝色驚射日”,這說明早在金代時人們已經知曉西山產燃料,也就是煤炭。從金代開始,由于人為的開采,導致永定河流域生態環境開始惡化。元代時,京西仍存有大片的森林。故宮博物院現藏有一幅珍貴的《盧溝運筏圖》,經專家們認定系元人所作。《盧溝運筏圖》描繪了渾河(今永定河)盧溝橋段水運木頭繁忙的勞動場面。從這幅畫作中能清楚的看到遠處森林密集,同時也反應了元代永定河上游砍伐森林數量之多。明初時,北京一帶森林尚多。《日下舊聞考》對西山一帶曾記載,“山多梨樹,深秋紅葉如燒”,王平一帶“山坳多核桃樹”,千軍臺則“西山空翠,欲濕衣裙”,大漢嶺更是“十五折見高松如蓋天際”。明代中葉時,京西、西南一帶森林開始消失,明代政治學家丘浚對京西日漸減少的植被曾說,“乃以薪炭之故,營繕之用,伐木取材,折枝為薪,燒柴為炭,致使木植日稀”。丘浚的這句話中不僅道出了明代京西森林逐漸減少的問題,還道出了減少的原因。清代時北京西部森林被毀情況嚴重,潭柘寺附近山地,“古柏翠蒙絡,時有枯藤纏,遠峰綴叢枝,那辨楓杉楩”。
(二)森林變遷的社會原因
京西環境的變遷與歷史背景有著極大的關系,遼金時期以來,北京先后作為陪都和中都,元明清三代在北京正式定都。北京開始向國家政治中心、經濟中心過渡。在多重原因的作用下,使得京西一帶森林資源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元代時,北京正式建都,民諺“大都出,西山兀”,道出了自元代建立后,京西一帶森林遭到了空前的采伐。元大都所需的木材及建筑工人均來自西山,從元代《盧溝伐木圖》這幅書畫作品中可以看到當時永定河運送木材數量之多。元代是北京地區森林遭到破壞最為嚴重的一個時期。明太祖曾命人遷徙入戶,明萬歷時,順天府(今北京)人口已達到420萬,較元代泰定四年時95萬人口已有了大幅度增長。隨著人口的激增,對于耕地、木材等資源的需求也隨之增多。人口增多,對糧食的需求也隨之增多,相當多的土地被開墾。“成祖重修三殿有巨木出于盧溝”,可見當時永定河起到了輸送木材的作用,且木頭都是從永定河中上游采伐而得。同時,朝廷專門設置了木柴的監督員,衙門內每年要消耗近億斤木材。據史料記載,北京煤炭業“發軔于遼金之前,濫觴于元明之后”。元朝時,官府在京西正式開采煤窯。明清時期,西山一帶成為了北京重要的能源供應,永定河流過的門頭溝區在歷史上更是采煤的重要地區,直接供應北京城內木炭的使用。清代時,采煤業更是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康熙曾說道:“京師炊爨均賴西山之煤。”由于過度采煤,整體生態環境遭到了破壞,清代后門頭溝地區水災頻發。近代以來,京西仍然作為煤炭的主要供應地,近山區及遠山區森林砍伐已所剩不多。
二、門頭溝生態文明成功模式探討
由于礦藏和城市發展的原因,歷史上京西門頭溝一帶的森林遭到過渡砍伐,森林覆蓋率降低,永定河多次發生水災,直至上世紀70年代前后斷流,區域內生態環境質量下降且生態系統退化。自2005年門頭溝區被定為生態涵養區后,先后關閉了數百個煤窯,結束了數百年來采煤的歷史。與此同時,門頭溝大力開展生態修復工作,生態修復工程采用了20余種生態修復先進技術,目前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區域內生態環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一)準確定位,正確處理好局部與整體關系
在之前幾十年城市的發展中,很多地區為了快速高效的經濟增長,不以客觀情況出發,盲目、過度的不惜一切追求經濟效益。雖然短時間內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是這種快速的發展往往是以犧牲環境、破壞生態平衡為代價,這是得不償失的做法。很多時候,區域地區的環境破壞不以行政劃分為界限,某一地環境遭到破壞,周圍的地區也會受到連帶。生態文明的建設以及生態的修復應當從大背景著手,既立足于整體,同時也要立足于局部,單獨一個行政區域的生態文明建設很難對整體的環境改善有很好的效果,因此極容易會出現“局部改善、整體惡化”的現象。尤其是對河流而言,河水流動性的特點使得下游地區與中上游生態環境聯系更為緊密。永定河是北京境內最大的一條河流,其上游分別位于山西省寧武縣的桑干河和內蒙古自治區興和縣的洋河,上游兩條河流在河北省萬全縣交匯,于河北省懷來縣流入北京境內,北京境內流經延慶、門頭溝、石景山、豐臺、大興等區縣。永定河自門頭溝三家店出山,其中上游流域指三家店以上河段及其流域。近些年,位于上游地區的山西省、河北省及內蒙古自治區加大資金強力推進永定河的治理力度。在永定河流經的山西區縣,政府沿永定河大力修建生態公園,既改善了永定河流域的環境,同時也為當地市民提供了休閑娛樂的場所。經過多年的聯合治理,永定河中上游地區生態環境明顯得到了改善。近些年,永定河流經的北京多個區縣攜手共同進行治理,投資百余億萬元聯合推進永定河治理工程,將永定河打造成了集景觀等功能于一身的一條河流。從門頭溝的生態文明取得巨大成功的經驗中不難看出,應當結合自身情況準確定位,正確處理好局部與整體之間的關系,樹立環境保護的全局觀念。
(二)結合自身優勢,以生態效益帶動經濟效益
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人們普遍認為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之間存在著沖突,較難同時實現效益的騰飛。從功利角度出發,本著利益最大化的原則,經濟首先優先得到發展,為了經濟效益而犧牲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屢見不鮮。自2005年門頭溝被定為生態涵養區后,門頭溝先后關閉了數百個煤礦,幾百年來開采煤炭的歷史也隨之結束。隨著煤礦的關閉,門頭溝面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門頭溝區十屆十次全會中提出大力發展旅游文化休閑主導產業,深刻認識到永定河文化的地位極其作用,大力推進永定河文化的傳承,對于門頭溝產業結構調整有著重要的作用。門頭溝區有著深遠的永定河文化。永定河在門頭溝境內蜿蜒百余公里,涵蓋了94%的區域面積。永定河自門頭溝三家店出山,由山向平原過渡這一流域可謂是永定河文化的精髓所在,留存了大量人文與自然景觀,可以說永定河流域具有很高的旅游效用潛力。憑借著深厚的歷史背景,門頭溝區積極打造永定河歷史文化、古村落文化、宗教寺廟文化,對永定河河道進行治理,不僅使永定河流域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同時充分展現了永定河的的魅力,大力發展了旅游業。自門頭溝重新定位后,區政府對永定河流域進行人工植樹造林,形成景觀林,這一修復措施既可以美化城市,又可以保持永定河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增強生態修復能力,起到防災減災的作用。同時,門頭溝對沿永定河流域文物進行了修繕,三家店的龍王廟、山西會館、白衣觀音庵等文物古跡得到有效妥善的保護。在石景山與門頭溝交界處修建永定河文化廣場,在門城湖的西岸建有永定河主題公園。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有機的結合起來,生態旅游業得到了發展,同時也發展了當地的風土人情,從而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使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良好的互動起來。門頭溝通過科學、合理的發展水利旅游,挖掘水資源潛在效益,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大力開展生態修復地產業、生態技術交易業、生態休閑旅游業、生態文化博覽業以及特色生態農林業,既有顯著的經濟效益,同時又有出色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了效益的三騰飛。
(三)認識不斷深化,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與人類對環境的認識有著極大的關系。門頭溝歷史上的環境遭到嚴重破壞與人們沒有認識到環境的重要性不無關系。古時,為了獲得更多的木材建造房屋、取暖,京西一帶的森林遭到了嚴重的砍伐。當破壞力度達到了自然自身修復極限時,各種自然災害隨即而來,人們開始意識到環境的重要性,人類并非可以勝天。從肆意破壞環境到環境保護是人類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也揭示了生態文明發展的曲折過程。門頭溝被定為生態涵養區后,全區認識到生態文明對區域環境建設的重要性,制定《門頭溝區建設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區指標》,確定53項重點任務,涵蓋經濟、社會進步、資源承載、環境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活質量等方面,規劃發展千山區、保護涵養深山區,打造首都西部綜合服務區。可以說,門頭溝生態文明的建設與認識不斷深化有著很大的關系,注重生態的建設使門頭溝區發展進入良性循環,不僅區域環境面貌發生了改變,同時也極大的推動了經濟的發展。(作者單位:北京林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哲學系)
參考文獻:
[1] 王九齡.北京地區歷史時期的森林[J].農業考古,1983,(2)
[2] 尹鈞科.永定河中、上游森林植被的破壞[A],歷史地理(第19輯)[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 于希賢.北京市歷史自然環境變遷的初步研究[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5,(1).
[4] 孫東虎.元明清北京的能源供應及其生態效應[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7,(1).
[5] 劉洪升.明清濫伐森林對海河流域生態環境的影響[J].河北學刊,2005,(5)
[6] 朱士光.歷史時期華北平原的植被變遷[J].陜西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1994,(4).
[7] 孫東虎.北京近千年生態環境變遷研究[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44
[8] 龔勝生.元明清時期北京城燃料供銷系統研究[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5(1):153.
[9] 于希賢.森林破壞與永定河的變遷[N].光明日報,1982-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