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德光 熊繼華
摘 要:產學研結合可以實現高職院校的多種職能,是其發展的能在驅動。對于一所高校而言,在其內部又是產——生產實踐、學——教育教學、研——科學研究三部分工作的有機結合。三部分互為支撐,互相依托,更可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對于校辦企業應多方利用資源,促進發展。對于科研實力薄弱的高職院校的產學研工作分產學結合到產研結合和研學結合三步走的模式,并注重應用應用技術的研究。
關鍵詞:產學研;高職院校;校辦企業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產學研”合作在其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從高職高專自身的角度出發,要全面的認識“產學研”工作。是得到政策鼓勵的,是高職高專發展的未來之路。高職高專培養的技能型人才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走“工學結合”培養技能人才的道路上,產學研合作是必由之徑。在產學研合作的多種模式:校內產學研合作模式、雙向聯合體合作模式、多向聯合體合作模式、中介協調型合作模式四種主體模式。
首先是對“產學研”工作的定位:其一,“產”指產業,“學”指學校,“研”指研究機構。產學研結合即產業、學校、科研機構相互配合。其二產——生產項目、學——教育教學、研——科學研究三部分工作的有機結合。三部分互為支撐,互相依托,更可實習資源的優化配置。從兩個角度上來看,“產學研”工作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是其根本的內在驅動力是不變的。
其次對開展“產學研”工作的具體認識,對于“產學研”工作應從其效益上,從高職院校職能上加以解釋和理解。
一、“產學研”工作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內在需求。
從高職院校辦學的角度來看,“產學研”工作可以體現多個方面的優勢:
1.有利于學校的專業建設和教育教學改革。產學研結合工作的實施開展是一種辦學的導向,也是一種教學改革的方向。伴隨著“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能力本位課程體系對專業建設的新要求,企業的參與必不可少,學校教師需要向企業調研學習,從而及時了解企業技術結構的變化,了解企業新知識、新技術、新設備的應用,從而使專業建設和教育教學改革更具有針對性,使人才培養方案更貼近生產一線,使學生的技能更貼近職業崗位的實際需求。云南國土資源職業學院在區域地質調查與礦產普查專業專業建設的過程中積極向企事業單位調研,構建了基于工作過程能力本位的課程體系。
2.有利于學校的實訓基地建設。體系完備、運行良好的實訓基地是培養職業人才的基礎和保障。校內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需要結合企業實際,校外實訓實習基地的建設直接利用企業資源,綜合這兩方面在產學研工作中都是十分有益的。在推進產學研結合的過程中,云南國土資源職業學院與多家企事業單位合作建立了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并與國土資源部昆明礦產資源監督檢測中心聯合辦學。
3.有利于學校的招生宣傳和就業指導。學校在行業、產業中的深入,日益擴大其影響面,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學校的宣傳渠道。通過產學研結合工作的開展,學生也增加了自己對企業行業的認識,從而促進了就業。
在人才培養效益上,對教師和學生而言都是實質性的提高和鍛煉。
1.有利于職業學校“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和科研工作的開展。使得教師生產和教學雙重能力并重。通過產學項目的開展,學校教師也可在生產一線鍛煉提高,在教學過程中不再是紙上談兵,結合生產實踐的經驗,使授課更為生動得貼近生產實際。教師在生產過程中,發現技術欠缺,開展研究凝練技術,為實際工作提供科研支撐。在產學研結合工作的開展過程中,學院多名教師藉此獲得生產實踐機會,科研成果來自生產,在工程系列和教師系列職稱評定方面給予教師極大支撐。
2.有利于學生生產實踐能力的提高從而促進就業。校內實習實訓基地的模擬式訓練,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學會基本技能,但是在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真刀真槍的學習鍛煉才能讓學生有切實的提高。
二、“產學研”工作是高校職能的統一體現,不僅僅有利于人才的培養,也與此同時體現了高校的社會服務職能。
“產學研”工作的有機結合,不僅僅突出了人才培養,也將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知識傳播融為一體。高職院校與社會各所有制經濟的融合中,不僅培養了人才,促進了科學技術研究,還將技術知識帶到企業,打開了知識傳播的窗口,并同時實現了其社會服務能力。
最后,對于高職院校而言如何來開展“產學研”工作呢?
首先,校辦產業是實現“產學研”合作的快速途徑。政府有多種政策推動“產學研”合作。比如“產學研”活動中的有關校企合作和校辦企業及經營活動稅收優惠等政策。充分利用好國家稅收政策,促進校辦企業的發展。當然在校辦企業的內部管理上,以及學校的監管上,必須建立健全體制機制,預防腐敗。
其次產學研工作分步走,不斷提高提高核心競爭力。
在“產學研”合作的四種模式中,只有校內產學研合作是以高職院校本身為主體的,也是自身最能夠把握和決策的一部分工作。對于一所高校而言,在其內部又是產——生產項目、學——教育教學、研——科學研究三部分工作的有機結合。三部分互為支撐,互相依托,更可實習資源的優化配置。高職院校開展產學研工作開展的著重點是師資力量,需要堅持以人為本,每位教師的具體工作人中產、學、研三者有機的統一在一起。生產促進教學和教學改革,更好的教育教學為生產提供人才力量,科研課題來源與生產與教學,又反作用于生產和教學。
一直以來我們高職院校強教學而弱科研,對于科研實力薄弱的高職院校可以考慮將產學研工作分三步走,首先完善產學結合,通過產學結合可以設立企業資助的獎學金,同企業合作聯合辦學,完善校內、校外實踐教學平臺體系構建。由企業設立科研基金,支持學校科研工作。這樣便實現產研結合,高職院校的科研工作切不可盲目攀比,貪大求全。既要善于利用自己有限的科研力量和科研條件,努力解決當前產業、行業、企業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形成產、學、研的良性互動,又要通過踏踏實實的科研服務贏得產業、行業、企業對學院的支持。最后研學結合,從教學研究入手,逐步提高和擴大科研范圍。
第三、要把生產科研教學融合成一件事情,對于科學技術的進步,高職院校必須抓住技術這一層面的創新。
提倡“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把生產和教學連接在一起。在生產中發現技術革新點,不斷創造和改變,促進生產效率提高。對于高職院校其科研優勢在技術革新,不要太過注重基礎科學領域的創新研究,更多的應傾向于技術應用研究。(作者單位:云南國土資源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 我國產學研政策要點剖析.2008第23期,李風震,趙建樹,《科技風》
[2] 定位與策略:對高職院校科研工作的再思考,李澤華,國土資源探索與研究,第二卷
[3] 國外產學研政策的經驗及啟示.2008年第7期,宋健,陳士俊,《現代管理科學》
[4] 產學研合作的博弈分析及動力機制.第15卷第一期,陰奇力,翟翠霞,王永坤,《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
[5] 我國產學研合作政策的變遷分析與思考.第23卷第11期,李世超,藺楠,《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