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霞
摘 要: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中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五位一體的建設提出,對于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來說,是一個劃時代的里程碑。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這五大建設的制度改革,并首次提出了深化生態文明體制的改革,充分證明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又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任務。
關鍵詞: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深化
中圖分類號:F12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6-0222-02
制度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性保障,發揮著宏觀的生態戰略政策導向功能。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次確立了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闡述了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構成及其改革方向、重點任務。
一、生態文明建設進一步深化了“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
(一)生態建設是國家基礎設施建設
生態是一個基礎設施建設,它就像我們的生活和經濟發展中不能沒有電和水一樣。把生態植被做好了,它賦予的治沙、水源、生物多樣性等等,都能改善公共生態環境,所以生態建設包括生態文明應該是國家基礎設施建設,不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到公共基礎設施的視野里,直接影響到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推進力度和成效。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了深化生態文明體制的改革,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制,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這對于強化生態文明在建設美麗中國的基礎地位意義重大。
(二)生態修復要保護和建設并舉
生態建設必須和地方經濟、國家經濟的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也就是說,產業發展在擺正經濟和生態這兩點的關系上,一定要保障生態優先。現在的問題是,在有些地方產業發展往往是破壞生態。我們必須把產業建設生態化,其概念即是針對目前產業開發缺乏對生態的評價而提出。
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對現行的不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制度、體制、機制進行改革。經濟管理和行政管理還未能形成對粗放型、外延擴張型的經濟發展方式的有效制約,致使不少地方片面追求生產總值的增長,以攫取和損毀生態環境為代價獲得經濟增長,自然資源的消耗越來越多,對環境的破壞越來越大,生態越來越惡化。面對嚴峻形勢,必須加強制度建設,加快體制機制改革。
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制度體系。制度體系包括法律和政策性制度、公眾參與制度、政府和企事業單位責任制度。用制度對以損毀生態環境為代價追求生產總值增長的行為給予制約和懲罰。
(三)讓人人具有生態意識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加快建設生態文明制度,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和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心。離開了生態文明建設,其他四大建設都難以為繼。
首先,要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保障。如果僅僅把它看作是一個生態建設,就大大降低了國家要建設生態文明的核心內容。其次,要處理好生態文明建設是與其他四個建設“一體化”的關系。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看成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四大建設的基礎。再次,我們今天的生態文明建設,要讓人人具有生態意識。人人都成為生態的保護者、建設者,人人都應該成為生態文明的維護者。
二、建設生態文明在于體制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偉大成就,人民生活總體上已達到小康水平。但不斷惡化的自然環境逐漸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中國當前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有著自然的、歷史的原因,但不得不承認,三十多年經濟快速發展及其部分領域和區域的盲目開發、無序開發、過度開發是主要原因,而改革不到位,體制不完善、機制不健全,則是更深層面的制度原因。
中國已經基本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還沒有建立起體現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比如,市場沒能很好發揮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在相當程度上、許多領域中,主要還是政府直接配置資源或在政府不合理干預下配置資源。一些地方政府采取土地優惠、稅收優惠、先征后返、財政補貼、電價優惠、降低環保標準等進行招商引資,帶來產業轉移的早熟,加劇了產能過剩,而產能過剩,是最大的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稅收和價格機制還難以有效抑制對資源及其資源性產品的過度需求,由于土地可以賣錢,各級地方政府對占用土地的需求幾乎是無限大的,工業用地、水資源、能源等的價格偏低,占用湖泊、河道、濕地、林地的成本過低或基本無成本,遠遠無法彌補生態價值。中央與地方的事權和財權不匹配,地方政府承擔的事權多于其財力,迫使其不得不圈地賣地融資,導致耕地和生態空間被過多占用。以CDP論英雄的政績評價和干部任用辦法,對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的缺乏制約和責任追究等,一定程度上也助長了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
搞好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美麗“中國夢”,展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家園的圖景,這不僅是一種號召,更是一種理性的選擇。正如習近平指出的,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使之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導向和約束。要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后果的人,必須且應終身追究其責任。要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三、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一)生態文明制度是否系統和完整,是否具有先進性,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生態文明水平的高低
生態文明制度是指在全社會制定或形成的一切有利于支持、推動和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的各種引導性、規范性和約束性規定和準則的總和,其表現形式有正式制度(原則、法律、規章、條例等)和非正式制度(倫理、道德、習俗、慣例等)。endprint
生態文明制度既是約束人類行為的規則,同時也是衡量人類文明水平的標尺。經常有人把建設生態文明與保護生態環境等同起來,認為建設生態文明主要就是防治污染、修復生態,只要環境質量改善了,生態文明水平就提高了。其實,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心是在“文明”上,更多的是反映人類行為的進步。當我們投入幾千億元治理環境,環境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如果人們的生態環境意識和環境法律法規標準還停留在原來的水平上,那么可以說生態文明水平并沒有得到大的提高。因此,制度是否系統和完整,是否具有先進性,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生態文明水平的高低。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生態文明的硬實力,先進的制度體系是生態文明的軟實力。
(二)建設生態文明需要建立系統完整的制度體系
我們已經建立了不少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制度,但不系統、不完整。源頭上,沒有建立起有效防范的制度。自然資源資產的產權制度還沒有完整建立,許多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的產權所有者不到位,用途管制在耕地方面落實較好,但沒有擴展到占用其他自然生態空間。過程中,沒有建立起嚴密監管的制度。對各地沒有資源環境方面的警示和約束,一些地區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減弱后仍在過度開發;環境保護的制度不少,但在環境保護中居核心地位的污染物排污許可制和企事業單位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還很不健全。后果上,沒有建立起嚴厲的責任追究和賠償制度。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后果的領導,沒有追責。一些不法企業偷排、超排,甚至造成嚴重后果的,也只是象征性地交點罰款就可擺平,等等。另外,建設生態文明具有高度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當今世界,生態環境問題的表現形式十分復雜: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水土流失、自然災害、荒漠化、生態系統退化、海洋環境問題、新型污染物、農村環境問題、氣候變化、環境污染事故、環境社會性群體事件等。對各類環境問題制定相應的制度,累計起來就會達到極大的數量,龐大而全面,再加上生態文明建設還涉及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和生態經濟的發展,這都需要有力的制度保障。因此,生態文明制度必將是一個系統和完整的體系。
(三)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內容需要進一步豐富完善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主要任務,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進一步完善了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內容:“要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
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展開:
完善科學決策制度,提高對建設生態文明的政治領導力。改革黨政干部考核評價任用制度,加大對各級黨政領導者生態文明建設的問責力度,特別是把生態文明建設實績作為任用干部的依據。對重大規劃和發展項目進行科學的、有廣泛社會參與的環境影響評價。加快資源環境部門的大部門制改革,增加資源環境主管部門在經濟發展決策中的話語權。增加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政治協商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立法監督問責職能。
強化法治管理制度,提高生態文明制度的執行能力。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立法進程,特別是地方人大應加快出臺生態文明建設的地方條例。按照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要求,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推動現有各種法律的生態化調整。加強資源環境等部門的執法力量和軟硬條件,提高執法水平。加大司法力量對建設生態文明的保障作用。
形成道德文化制度,提高全社會的生態文明自覺行動能力。將生態價值觀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形成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的執政觀、政績觀。強化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和榮譽感,形成對保護環境引以為榮的道德風氣。對企業家進行環境知識啟蒙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教育,激勵激發企業家的環境慈善之心。培育公眾的現代環境公益意識和環境權利意識,逐步形成 “利益相關,匹夫有責”的社會主流風氣。將公民環境權明確地確立在憲法中,加大公眾對政府環境保護工作的監督力度。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1.
[2] 全面深化體制改革熱點難點問題解答[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3:11.
[3] 十八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4] 劉德崢.自然環境與可持續發展[J].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2).
[責任編輯 王玉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