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摘 ?要:本文通過調研,分析了高校利用新媒體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可行的,同時,本文還對如何提升新媒體在高校大學生中的影響以及如何規避新媒體帶來的負面影響提出了合理性建議。
關鍵詞:新媒體;大學生;高校團學工作;可行性;策略
一、調研概況
(一)調研背景。新媒體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在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越來越多的高校利用新媒體進行學生思想引領和學生日常管理,但新媒體作為一種學生工作手段在學生中的影響面有多大,以及如何擴大這個影響面以方便我們的高校學生工作,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在我院學生中展開了調研。
(二)調研方法。此次調研主要采用調研問卷的方式,輔以座談交流、個別談話的方式。本次調研共發放調研問卷750份,收回有效問卷739份,問卷面向大一大二大三學生,分別按男女和年級按比例發放。此次問卷共有23題,選擇題20題,問答題3題。
(三)相關概念?!靶旅襟w”是一個歷史的、相對的、流動的概念,在不同的歷史文化語境中有不同的所指。每當一個新的傳播技術誕生,“新媒體”和“舊媒體”的定義就會迎來一次更新,這一定義在一定歷史時期內得以穩固,直到下一次的傳播技術更新??傮w來說,新媒體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后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目前新媒體的種類非常繁雜,本調研僅針對我校的微博、微信和網站三種新媒體平臺。
二、調研結果
(一)新媒體作為高校團學工作新陣地是可行的。(1)大學生中了解、接觸以及使用新媒體的人數較多。關于“學生對本校新媒體的關注情況”,如圖1,關注了本校所有新媒體的占樣本總量的7%,關注了其中兩個的占42%, 關注了微博的占19%,關注了微信的占6%,關注了網站的占3%,都沒有關注的占23%。
圖1 ?學生對本校新媒體的關注情況
通過對圖1的分析可以發現,網站的關注度極低,而與移動手機關系密切的微博微信關注度遠遠高于網站,由此可見隨著移動手機越來越普及,與之聯系密切的新媒體被更多人所關注,它們在其他新媒體面前更具優勢與用戶支持度。
(2)新媒體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對低年級學生的吸引力更大,所以新媒體對高校大學生的影響會越來越大。為更進一步了解不同年級的學生對學校新媒體的關注度有什么差別,我們統計了不同年級對新媒體的關注情況。統計情況如圖2所示。
圖2 ?各年級對新媒體關注情況
圖2顯示,大三同學關注了微博的占40.00%,大二同學都沒關注的占40.00%,大一同學關注了其中兩個的占89.79%。這些數據非常明確地顯示出大一同學對新媒體更具有熱情,關注度更高;大二同學與大一大三同學相比,對新媒體關注度相對不足;大三同學更傾向于關注微博這一新媒體平臺。上述結果表明:對新媒體的關注熱情趨向年輕化,年級較低的學生對新媒體更有熱情,新媒體在大學生中的覆蓋面成梯度上升趨勢。
(3)高校新媒體平臺發展日趨完善,大學生對本校新媒體的運營狀況較滿意。新媒體的產生加速了信息的傳播,這是新媒體相對于傳統媒體占據優勢的一點,也是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它的原因之一。為了了解學生對本校現有新媒體平臺的滿意度,我們首先從學生對新媒體的時效性著手。為此我們設計了第6題“你覺得本校新媒體時效性如何?”。統計結果如圖3所示。
圖3 ?新媒體的時效性
圖3顯示:在樣本總體中,有14%的學生認為本校新媒體時效性很差,他們從不從上面了解事情,有45%的學生認為本校新媒體時效性一般,和從比人那里了解事情的速度差不多,有41%的學生認為本校新媒體時效性很好,能從上面了解到最新動態。 由此可知:雖然有很多學生對學校新媒體時效性感到滿意,但是有更許多的學生并沒有感受到學校新媒體應有的時效性。
(4)新媒體已經成為高校團學工作者溝通交流及學生管理的工具。通過座談、采訪的方式,我們了解到高校學生工作者90.3%使用QQ群、微信、微博、飛信、BBS等新媒體方式,95.4%的班級、團支部都有自己的QQ群、飛信群,62.7%的班級、團支部有自己的微博、微信賬戶。由此可見,新媒體已成為高校團學工作的重要抓手。通過調研結果中,我們可看到,在高校,團學工作的主體——大學生和高校團學工作者都對新媒體有一定的認知和使用,同時,高校也初步建成自己的新配體平臺,所以,我們認為,新媒體作為高校團學工作的新平臺是可行的。
三、對高校新媒體平臺發展的建議
通過調研,我們發現新媒體作為高校團學工作的新平臺,還要面臨很多的問題。首先,高校新媒體的覆蓋面沒有達到本校的全部學生,這就有可能造成高校團學工作的盲區,有小部分學生將被屏蔽掉。其次,新媒體信息傳播的“無屏障性”也為高校團學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如何進行信息的篩選和管理,如何引導輿論的走向,如何迎合學生的心理需求等等,都是對傳統團學工作的新挑戰。最后,高校團學工作者和大學生在新媒體的概念理解上的差異性,從而造成老師和學生溝通不暢。如何解決這些不利因素,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1)擴大新媒體平臺影響面,逐步實現學生的全覆蓋。首先加快構建高校新媒體平臺?,F階段高校新媒體平臺還大多處于籌建或初級階段,這就要求我們要加快新媒體平臺構建的步伐。其次,豐富推送內容,貼合學生需求。最后,多樣宣傳方式,加大宣傳力度。宣傳是也要分期有針對性進行,前期新媒體關注度不高時應該時不時就開展一些關于或者運用到新媒體的活動,到后期大家對新媒體的關注度比較高時,參與學校新媒體已然成為一種習慣,也就不需要特別大力的宣傳。(2)提高大學生媒介素養,主動抵制不良信息侵蝕。高校要注重引導、提升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提高大學生自身對網絡信息的辨別力、控制力和評估力,使大學生自覺遠離不良網站,主動抵制不良信息。(3)加強新媒體管理,提高新媒體運營安全。一方面,高校要組建一支新媒體運營管理隊伍,有專人進行負責,從源頭上把控,同時,也要對信息發展方向進行引導,及時跟蹤,確保新媒體在大學生思想引領上起到積極作用。另一方面,要對高校團學工作者進行新媒體方面的技術培訓,實現師生之間的線上、線下交流。新媒體發展的快速性也要求我們的團學工作者不斷提升自我,才能更好地走近學生、了解學生,從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