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齊++石翠翠++袁煜++徐佳斌++駱翔
大學生實踐社群知識流動效率影響因素分析
■ 李思齊 ?石翠翠 ?袁煜 ?徐佳斌 ?駱翔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管理系,江蘇 ?南京 ?211156) 摘 ?要:大學生實踐社群是提升大學生知識和技能的重要平臺。以大學生實踐社群為研究對象,從知識發送者的知識發送能力,知識接受者的知識吸收能力和高校的組織氛圍三個方面分析其對大學生實踐社群知識流動效率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知識發送者的知識發送能力,知識接受者的知識吸收能力和高校的組織氛圍對大學生實踐社群知識流動效率有顯著的影響。
關鍵詞:實踐社群;知識流動效率;影響因素
基金項目:江蘇省大學生創新基金項目“大學生實踐社群的知識流動研究”201413655013Y)。
引言:當今互聯網使人類進入一個新的時代,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其中,知識的廣泛交流、共享與運用是重要因素之一。通過各個組織,群體與個人間的知識交流,發揮集體的智慧,提升知識,促進創新。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如何促進知識的有效流動,促進知識的有效共享,是不少組織追求的目標。實踐社群,作為知識交流平臺,在推進知識共享和知識流動過程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對于高校而言,大學生實踐社群在促進大學生知識共享和知識流動,提升大學生知識和技能過程中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如何提升大學生實踐社群的知識流動效率,進而提升大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是許多高校面臨的重要課題。因此,本研究以大學生實踐社群為研究對象,從知識主體和組織情境方面分析影響大學生實踐社群知識流動效率的因素,希望能為提升大學生實踐社群的知識流動效率提供參考,為高校相關部門提供借鑒。
一、理論基礎
(一)大學生實踐社群。一些大學生憑借共同的興趣、目標和話題,聚合在一起,通過在不斷發展的基礎上相互影響,就共同關注的問題進行討論,有效促進知識共享和流動,實現彼此間知識和技能的提升。這種由大學生自我選擇加入,圍繞一個共同目標,通過各種方式交換學習經驗、技能和訣竅等從而提升知識和技能的非正式組織就是大學生實踐社群。在大學生實踐社群內,社群每位成員所具有的知識聚合在一起,融合成一個知識網絡,社群成員共同分享知識從而促進知識的有效流動。
(二)大學生實踐社群知識流動。知識流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由于知識具有稀缺性,并不是公共產品,不可能均勻分布在所有主體中,必須通過交流和交易才能更有效的實現價值。關于知識流動,國內外有許多學者從各自角度對其研究。Boisot認為,知識流動包含知識擴散、知識吸收、知識掃描和問題解決四個階段。Zhuge指出,知識流動是知識在人們之間流動的過程和知識處理的機制。華連連和張悟移認為,知識溢出是知識流動的初級形式,知識擴散和知識轉移是知識流動的高級形式,知識共享是知識流動的最終目標。本研究認為,大學生實踐社群知識流動,是大學生在實踐社群內,通過各種知識交流活動,實現知識在大學生之間的流轉。
(三)知識流動效率。知識流動效率是在知識流動過程中,在一定的時間和成本范圍內,知識在知識發送方與知識接受方之間成功流轉,并使知識接收方感到滿意的程度。關于知識流動效率的影響因素,有學者研究發現知識的緘默性、知識的復雜性、組織激勵、知識發送意愿、知識吸收能力、知識差距、交流平臺、地理距離等,均會影響知識流動效率。由于在大學生實踐社群知識流動過程中,涉及到知識主體和組織氛圍,因此,本研究主要從知識發送者的知識發送能力,知識接受者的知識吸收能力和高校的組織氛圍三個方面研究大學生實踐社群知識流動效率的影響因素。
二、數據搜集和變量測量
(一)數據搜集。本研究采取問卷調查方法收集數據,選擇江蘇省內高校進行調研。本次共發放問卷500份,收回問卷387份,剔除無效問卷49份,共獲得有效問卷338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67.6%。在收回的有效問卷中,男性占62.4%,女性占37.6%;大一占47.9%,大二占27.8%,大三占16.0%,大四占8.3%;理工類學生占60.9%,人文社科類學生占39.1%。
(二)變量測量。本研究盡量采用前人已經驗證并使用過的量表,這些量表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包含的量表有知識發送能力、知識吸收能力、組織氛圍和知識流動效率。研究變量采用Likert5級量表測量,分別從“完全不同意-1至完全同意-5”記分,分值越高表明被調查者越贊同測量項目的觀點。
三、變量的信度效度檢驗和結果分析
(一)變量的信度和效度檢驗。為保證各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使用Cronbach's 值來進行信度檢驗,通過SPSS17.0軟件分析,變量知識發送能力、知識吸收能力、組織氛圍和知識流動效率的Cronbach's ?值分別為0.824,0.755,0.775和0.749,均大于0.7,表明各變量具有良好的信度。同時,還發現各變量題項的因子載荷均大于0.7,說明各變量具有良好的效度。因此,適合進行回歸分析。
(二)結果分析。將知識發送能力、知識吸收能力和組織氛圍作為自變量,知識流動效率作為因變量,由于所調研對象存在性別、年級等差異,本研究將性別和年級作為控制變量,進行回歸分析?;貧w分析結果顯示,控制變量性別和年級對知識流動效率的回歸系數分別為-0.063(p>0.05)和-0.022(p>0.05),說明性別和年級對知識流動效率影響不顯著。知識發送能力、知識吸收能力和組織氛圍對知識流動效率的回歸系數分別為
0.378(p<0.001),0.168(p<0.01)和0.217(p<0.001),F值為
53.611(p<0.001)表明知識發送能力、知識吸收能力和組織氛圍對知識流動效率有顯著的影響。
四、結論與討論
提高大學生的知識流動效率,提升大學生的知識共享水平是目前許多高校追求的目標。本研究以大學生實踐社群為研究對象,分析大學生實踐社群知識流動效率的影響因素,對江蘇省內高校大學生進行調研,運用回歸分析方法,研究結果發現,發現知識發送者的知識發送能力、知識接受者的知識吸收能力和高校的組織氛圍對大學生實踐社群的知識流動效率有顯著的影響。
在大學生知識交流過程中,良好的知識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和調節能力能有效促進大學生實踐社群的知識流動,提高實踐社群的知識流動效果。同時,大學生要接受和理解其他同學的知識,也需要具備較為扎實的知識吸收能力,通過自身知識,思考、理解和吸收其他同學知識,豐富自己的知識。與此同時,學校也應創造良好的知識交流氛圍,如構建知識交流平臺,制定措施獎勵積極進行知識交流的大學生,創造條件為大學生提供企業實訓的機會,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等,這些都會提高大學生實踐社群的知識流動效率,進而提升大學生的知識水平。
參考文獻:
[1] Boisot M H. Is your firm a creative destroyer? Competitive learning and knowledge flows in the technological strategies of firms[J]. Research policy, 1995, 24(4): 489-506.
[2] Zhuge H. A knowledge flow model for peer-to-peer team knowledge sharing and management[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02, 23(1): 23-30.
[3] 華連連, 張悟移. 知識流動及相關概念辨析[J]. 情報雜志, 2010, 29(10): 112-117.
[4] 吳丙山, 張衛國, 羅軍等.實踐社群中的知識管理研究[J]. 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8(1):160-166.
[5] 張慶普, 李志超. 企業隱性知識流動與轉化研究[J]. 中國軟科學,2003,(1):88-92.
[6] 李順才, 鄒珊剛. 知識流動機理的三維分析模式[J]. 研究與發展管理,2003,15(2):39-43.
[7] 鄭海航, 付彥. 基于實踐團隊的企業知識共享探析[J]. 經濟與管理研究,2006,(6):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