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峰 施瑜
子宮肌瘤兩種微創療法的療效對比
于峰 施瑜
目的對比經陰道子宮肌瘤切除術(TVM)與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LM)的療效。方法89例子宮肌瘤患者, 按治療方式不同分為TVM組(43例)與LM組(46例)。對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手術費用等指標進行對比。結果TVM組術中出血量低于LM組, 差異有統計學差異(t=18.868, P<0.05);手術時間、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 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TVM組治療費用低于LM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681, P<0.05)。結論兩種微創治療各有其優缺點, 臨床選擇應根據患者的年齡、接受能力、經濟狀況、當地的醫療條件, 醫生的技術水平, 肌瘤的情況等綜合考慮。
經陰道子宮肌瘤切除術;腹腔鏡;微創;療效
子宮肌瘤(myoma of uterus)是育齡期女性最常見的婦科良性腫瘤, 臨床上多數無明顯癥狀, 部分患者根據肌瘤生長部位不同可表現為月經不規則、經量增多、下腹部包塊、白帶增多等, 癥狀明顯影響日常生活者常需手術治療[1]。隨著社會發展和對術后生活質量要求的提高, 保留子宮的肌瘤切除術成為大多數子宮肌瘤患者的首選治療方式。近年來, 隨著微創技術的進步, TVM和LM兩種微創治療方式在臨床應用日益廣泛。本文對子宮肌瘤兩種微創治療方式的療效進行對比分析,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中信中心醫院婦產科2011年6月~2014年6月行微創治療的子宮肌瘤患者89例, 年齡 32~62歲, 平均年齡(44.8±8.2)歲。按微創治療術式不同分為TVM組(43例)與LM組(46例)。TVM組平均年齡(43.3±8.4)歲,平均肌瘤數目(1.3±1.1)個, 平均肌瘤大小(5.5±0.4)cm, 平均胎產次(1.4±0.5)次, 有子宮手術史31例;LM組平均年齡(46.2±7.9)歲, 平均肌瘤數目(2.1±0.7)個, 平均肌瘤大小(5.8±0.6)cm, 平均胎產次(2.1±0.2)次, 有子宮手術史35例。所有患者均屬已婚, 入院后經彩超檢查確診為子宮肌瘤, 術前常規宮頸刮片排除惡性病變。兩組患者年齡、肌瘤數目和大小、胎產次、子宮手術史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1.2.1 TVM組 患者腰麻后取膀胱截石位, 外陰常規消毒,根據肌瘤位置取陰道前或后穹窿切口進入腹腔, 探查肌瘤位置和大小, 采用鈍性剝離或碎解取瘤, 縫合瘤腔和外陰切口。
1.2.2 LM組 患者全身麻醉, 取膀胱截石位, 臍部及下腹部穿刺后置入鏡頭并充氣形成氣腹, 腹腔鏡觀察肌瘤大小及位置, 選擇合適的切口剔除肌瘤, 止血縫合創面后使用子宮旋切器粉碎肌瘤并將其完全取出。
1.3 觀察指標 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手術費用。手術時間自麻醉成功手術開始計時, 至手術結束截止。術中出血量按容積法進行準確評估[2]。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手術時間 TVM組為手術時間為(81.4±17.9)min, LM組為(95.7±15.8)min, 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146, P>0.05)。
2.2 術中出血量 TVM組術中出血量為(112.9±23.3)ml低于LM組(138.2±29.3)ml,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8.868, P<0.05)。
2.3 術后肛門排氣時間 TVM組術后肛門排氣時間為(20.3±4.9)h, LM組為(24.2±5.9)h, 兩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534, P>0.05)。
2.4 住院時間 TVM組為(5.1±1.3)d, LM組為(6.0±2.2)d,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134, P>0.05)。
2.5 治療費用 TVM組治療費用為(3055.3±324.4)元低于LM組(4021.7±476.1)元,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681, P<0.05)。
子宮肌瘤是婦科常見病和多發病, 在中老年女性中發病率在20%~50%[2], 其治療方法多種多樣。近絕經期或癥狀較輕、全身狀況不佳難以耐受手術者常采用藥物保守治療,但其僅能控制癥狀, 往往因藥物無法維持長時間藥效而影響治療效果[3]。傳統的開腹手術適應證廣泛, 易于操作, 對病灶的大小、生長位置等要求低, 且一次手術可消除多處、多個病灶, 同時還可處理其他合并癥和并發癥, 是子宮肌瘤的傳統治療方式和主要治療手段[4]。近年來隨著人性化醫學理念的普及以及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提高, 越來越多的患者傾向于保留子宮完整性的微創治療手段, 尤其是有生育要求的女性。經陰道子宮肌瘤切除術和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是目前臨床最常用的兩種微創治療手段, 二者同開腹手術相比,具有創傷和出血少、術后并發粘連等并發癥少、可保留子宮的正常生理功能等共同優點[5]。但是這兩種微創療法在臨床的療效對比, 國內文獻報道意見不一致, 劉燕玲[6]報道顯示經陰道行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臨床效果優于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 周秀芬等[2]的研究則傾向于兩種微創療法的療效相近。本研究89例病例對比研究結果顯示:TVM組術中出血量(112.9±23.3)ml低于LM組的(138.2±29.3)ml,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時間、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費用TVM組低于LM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與后者的研究相近。結果表明經陰道子宮肌瘤切除術是一種更經濟的微創治療手段, 其術中出血量少考慮與采用的術式有關, 經陰道子宮肌瘤切除術在直視下切開、縫合瘤腔, 因而切口縫合較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更徹底, 止血效果更好。但有報道[7]稱由于其操作空間及手術視野受限, 大大增加了膀胱、直腸損傷和盆腔感染的幾率。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相對較低, 但是常遺留深部小肌瘤而導致術后復發率增加[8]。
綜上所述, 兩種微創治療各有其優缺點, 臨床選擇應綜合考慮患者的年齡、接受能力、經濟狀況, 當地的醫療條件和醫生的技術水平, 肌瘤的情況(如生長位置、數目、大小等),制訂更適合的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1]謝幸, 茍文麗.婦產科學.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3: 311-313.
[2]周秀芬, 徐運川.兩種微創子宮肌瘤剔除術式療效分析.中國實用醫藥, 2015, 10(2):12-14.
[3]周英惠.子宮肌瘤藥物治療臨床應用概況.廣西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3, 16(1):80-82.
[4]張冬梅. 214例開腹手術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效果觀察.中外健康文摘, 2014, 1(5):67-68.
[5]蘇明蘭, 楊法.不同子宮肌瘤剔除術對比分析.吉林醫學, 2015, 36(3):438-439.
[6]劉燕玲.淺談經陰道子宮肌瘤切除術的體會.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1, 14(11):71.
[7]鐘書平.腹腔鏡手術治療子宮肌瘤療效觀察.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雜志, 2014, 2(7):12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9.054
2015-05-29]
471003 中信中心醫院婦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