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勇
經橈動脈、股動脈介入治療冠心病合并左心衰竭的效果對比
徐勇
目的探討經橈動脈、股動脈介入治療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的臨床效果。方法100例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患者, 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50例。觀察組行經橈動脈介入術治療, 對照組行經股動脈介入術治療, 觀察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術后并發癥。結果觀察組和對照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臥床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介入手術失敗率、左心衰竭復發率、體循環及肺循環栓塞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與經股動脈介入術治療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的臨床效果相比較, 經橈動脈介入治療本病的效果更好, 值得臨床推廣。
股動脈;橈動脈;介入;冠心病合并左心衰竭
冠心病是因冠狀動脈狹窄引起供血不足進而導致心肌功能障礙或器質性病變[1], 長期的心肌缺血以及心肌的損傷導致本病多伴有慢性心力衰竭, 對患者的生活造成了不利的影響。在本病的治療上, 一般多采用藥物治療、介入治療等[2],現階段介入治療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常用的介入術治療包括橈動脈介入術、經股動脈介入術[3], 效果較好。本研究主要分析比較經橈動脈、股動脈介入治療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心內科2008年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患者100例, 所有病例均符合WHO制訂的冠心病的臨床診斷標準[4]。將患者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50例。觀察組男27例,女23例, 年齡56~73歲, 平均年齡(67.3±3.9)歲, 患者入院后行Allen試驗檢查, 結果呈陽性;對照組男28例, 女22例,年齡57~73歲, 平均年齡(67.8±3.4)歲, 患者入院后行Allen試驗檢查, 結果呈陰性。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術前對兩組患者進行健康教育, 以消除患者的不安心理, 配合手術。觀察組患者術前行Allen試驗結果顯示陽性, 行經橈動脈介入術治療, 于腕橫紋上方0.5~1.0 cm橈動脈搏動最強處確定穿刺點, 穿刺成功后待血壓穩定后拔管, 采用切口分段減壓法壓迫止血, 注意腕關節不要過早活動, 避免壓迫手術側肢體。對照組患者行經股動脈介入術治療, 在患者右側腹股溝區橫紋下2~3 cm選取穿刺點, 以30~45°緩慢進針, 插入動脈鞘管進行介入術, 術后6 h拔管,按壓20 min包扎止血, 術后其注意事項同觀察組。
1.3 觀察指標 術后監測患者體溫、心率、血壓、脈搏、呼吸,統計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臥床時間, 觀察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臥床時間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65.98±23.97)min、術后平均臥床時間(13.36±8.94)h,對照組手術時間(66.00±22.35)min、術后平均臥床時間(19.93±7.24)h, 觀察組和對照組在手術時間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患者術后臥床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后出現動脈痙攣、皮下淤血、滲血及血腫各1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6.0%, 對照組患者術后出現2例動脈痙攣、3例皮下淤血、3例滲血及血腫、3例迷走神經反射, 并發癥發生率為22.0%,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術后介入失敗率、左心衰竭復發率、體循環及肺循環栓塞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有1例患者介入手術失敗, 介入手術失敗率為2.0%(1/50), 對照組有4例患者介入手術失敗, 介入手術失敗率為8.0%(4/50),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后均無左心衰竭發生, 對照組術后有3例患者發生左心衰竭(6.0%), 觀察組左心衰竭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無患者出現體循環及肺循環栓塞, 對照組術后有4例患者發生體循環及肺循環栓塞, 體循環及肺循環栓塞發生率為8.0%, 觀察組體循環及肺循環栓塞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自1977年第1例經皮經腔冠狀動脈成形術(PTCA)成功實行以來[5], 冠心病介入治療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 成為冠心病的主要治療手段, 冠心病的介入術治療包括經橈動脈介入術和經股動脈介入術治療, 經股動脈介入術后患者需要長期臥床, 穿刺肢體也需要制動, 往往需要沙袋壓迫穿刺點,給患者帶來了一定的痛苦, 而經橈動脈介入術患者術后無需長時間臥床, 穿刺肢體也不需要制動, 這就提高了患者的舒適度, 受到患者的好評。橈動脈表淺, 容易穿刺, 橈動脈下面有橈骨, 容易壓迫止血, 經橈動脈入路不易損傷血管和神經, 并且介入經過的血管長度明顯短于經股動脈, 這就大大的減少了血管損傷的發生, 有效避免了出血、動脈血管痙攣等并發癥的發生。經橈動脈介入治療冠心病痛苦較小、創傷小、治愈時間大大縮短[6]。因而在現階段經橈動脈介入術廣泛的應用于冠心病的治療。文獻報道[7], 經橈動脈介入術臨床應用中橈動脈痙攣與皮下淤血并發癥較為多發, 但并發癥容易控制, 不會影響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 經橈動脈介入術治療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患者, 能夠明顯縮短患者術后臥床時間, 大大的降低介入失敗率, 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效果更好, 值得臨床推廣。
[1]楊常青.慢性左心衰竭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經橈動脈介入治療35例.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3, 33(2):448-449.
[2]馬金生.經橈、股動脈介入治療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的療效對比.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3, 33(6):1258-1260.
[3]宋文信, 楊成明, 曾春雨, 等. 合并慢性左心衰竭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經橈動脈介入治療的臨床評估. 重慶醫學, 2010, 39(2): 191-192.
[4]王雅鋒.觀察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臨床效果.中國實用醫藥, 2012, 7(16):80-81.
[5]王磊, 宮劍濱, 彭永平, 等.冠心病住院患者冠狀動脈介入診療依從性的初步研究.東南國防醫藥, 2012, 14(6):305-306.
[6]王可, 董平栓, 楊旭明, 等.介入治療對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的影響.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2, 28(21):4642-4644.
[7]周兵, 周如生, 丁永廣, 等.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冠心病左心功能不全的療效.廣州醫藥, 2012, 16(6):7-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9.057
2015-04-24]
473000 南陽市南石醫院心血管內科一病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