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城市獨居老人精神慰藉缺失
譚英花于洪帥史健勇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管理學院,上海201620)
關鍵詞〔〕城市;獨居老人;精神慰藉缺失
第一作者:譚英花(1988-),女,碩士,主要從事養老保障與服務研究。
獨居老人是指身邊沒有子女或其他伙伴,因喪偶、分居等原因單獨生活的老人〔1〕。許多城市獨居老人往往因子女不在身邊、退休后社會角色發生轉變、社交圈變小,經常感到空虛孤獨,在精神慰藉需求滿足上有缺失。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獨居老人因為孤寂及其他心理問題,甚至自殺。因而關注城市獨居老人,破解獨居老人精神慰藉難題,是一項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民生工程。
1城市獨居老人精神慰藉缺失的現狀
1.1親情慰藉缺失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推廣,城市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有了堅實的保障。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使老人更渴望情感上的交流溝通,對子女慰藉的期望值就更高。但是子女不在身邊的現實使這個期望值跟實際值之間的距離拉大,缺少人聊天解悶,獨居老人很容易產生孤獨寂寞感。2011年天津市抽取1 000名老人進行調查,其中有115戶獨居老人,95%表示很孤獨,甚至有抑郁的感覺〔2〕。
1.2安全感缺失伴隨年齡的增長,獨居老人生理功能日漸衰退,對他人的依賴性增強,心理上越來越缺乏安全感。精神慰藉往往滲透在生活照料中,在生理功能衰退后獨居老人的生活照料缺位,常常因此感到無助。在遭遇疾病的情況下,獨居老人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和不安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地郁積在心中,子女不在身邊使不安感得不到排解,從而誘發嚴重的心理疾病,形成孤僻的性格。據北京、上海、武漢、廈門等多個城市對獨居老人精神狀況的調查顯示:食欲不振、睡眠失調、脾氣暴躁及愁眉不展等都是獨居老人缺乏安全感的心理體驗與情緒狀態〔3〕。
1.3成就感危機上海市老齡科研中心的一份調查顯示,30%的老人有“越老越不中用”的想法,缺失成就感,這一比例在獨居老人中更高。離開熟悉的工作環境,社交圈變小,再加上兒女不在身邊,獨居老人容易產生被社會遺忘的消極想法。城市獨居老人的社會參與率并不高,很難彌補退出工作領域后成就感的空白。很多獨居老人因年事已高、行動不便,社會活動參與率更低,據上海一項對286位高齡獨居老人的調查顯示,經常參加社交活動的老人只占9.8%,64%從不參加〔4〕。
2城市獨居老人精神慰藉缺失的原因
2.1現代化發展加速社會關系結構變遷帶來的影響現代化是“流動的現代化”,頻繁地變動工作成為常事。年輕一代為工作奔波,老一代安土重遷,兩代人空間距離拉大導致大量獨居老人形成。現代化也是“競爭的現代化”,工作競爭異常激烈促使年輕人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工作上,擠壓照顧和慰藉老人的時間,也增加慰藉的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隨著現代化的發展和現代化生活方式的建立,城市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出現淡漠化趨勢,單門獨戶的住房結構使人們處于相互封閉的環境,鄰居間的交流減少,獨居老人缺少具有地緣優勢的鄰居的精神慰藉,更容易產生冷漠無情、心情抑郁、自我封閉的病態心理。
2.2家庭結構小型化、家庭慰藉功能弱化家庭現代化理論認為,在現代化過程中,家庭會經歷從擴大的家庭到核心家庭的轉變,家庭結構呈現小型化。核心家庭產生,父輩對子輩的控制能力下降,橫向的夫妻關系取代縱向的親子關系,很多獨居老人在老伴去世之后無法承受而相繼去世;家庭代際關系重心發生傾斜,曾經“父養兒、兒反哺父”的雙向平衡關系被打破,家庭會把更多精力放在小孩的教育和培養上,存在“喜幼厭老”的不良現象。城市由于獨生子女政策落實得好,家庭結構小型化更加明顯。事實證明,獨生子女大多集中在城市地區,相比多子女家庭,獨生子女與老人同住的概率更低,缺少多子女的輪流交替照顧,照顧和慰藉父母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從而加重獨居老人精神慰藉缺失的程度。
2.3現代化價值觀念沖擊傳統孝文化現代化的一個重要表現是觀念的現代化、文化的多元化,這在城市表現得更加明顯,崇尚年輕和個性成為主流文化。年輕人的自我意識增強,家庭至上的觀念被個人發展需求所替代〔5〕,傳統孝文化受到沖擊。一方面年輕人更加注重自由、個人空間,覺得與父母同住有代溝和矛盾,會選擇結婚后單過,留下父母獨居;另一方面現代的市場競爭使年輕人更加追求個人的發展和自身價值的實現,這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以老年人為中心的文化模式,年輕人無意識間忽視慰藉父母,兩種力量合力造成獨居老人精神慰藉缺失問題。
2.4老年人轉變觀念難老年人的養老觀念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轉變,“養兒防老”意識仍很強。老人認為子女對自己提供精神慰藉是理所當然的,忽視自己的心理調適作用和社會價值的再實現,子女因為工作和住房條件限制不能做到經常慰藉,老人會因此感覺精神慰藉的缺失,這是一種消極被動的養老觀念。老年人長期養成的生活習慣難以改變,他們不愿離開熟悉的居住地,搬入新的地方會讓他們更加失措,所以即使子女搬走了,老人還是會在原來的地方獨自居住。
2.5養老制度和服務保障滯后首先,法律制度支持不完善。目前,我國國家層面對精神慰藉做規定的法律只有《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該法規定“贍養人應當履行對老年人精神慰藉的義務”,然而法律的倡導意義大于可操作性,因為精神慰藉難以量化,即使子女不履行該義務,法律也拿不出有力的證據處罰。其次,社區精神慰藉服務發展緩慢,存在政策不配套、發展不規范、總供給不足、服務內容單一、質量偏低等問題,不能滿足獨居老人的多元需求。最后,機構養老服務發展與獨居老人的實際需求有很大的距離。機構養老中一線護理員大多是外地進城的農民工,缺少專業的護理教育背景,機構養老服務質量水平不高,很多老人不愿入住養老機構,客觀上增加了獨居老人家庭的產生。機構養老比較封閉孤立、缺乏家居認同和親情滋養,大多集中關注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物質需要,很少關注老人的精神需要,很難支撐起老人的精神慰藉需求。
總之,獨居老人精神慰藉問題由多方面因素造成,因為現代化發展打破傳統的家庭慰藉格局,即功能性養老關系弱化引發情感性養老關系缺失,養老傳統被打破,新的養老制度與文化觀念尚未構建,造就城市獨居老人精神慰藉的缺失。
3國外應對的措施
3.1健全的法律制度約束雖然西方國家子女與父母同住的比率較低,但是子女對老人的精神慰藉有健全的法律制度約束。法國2004年增加規定,若父母不與子女同住,則子女必須隨時讓父母了解自己的行蹤,還必須隨時掌握父母的身體狀況,否則即違法〔6〕。此外,瑞典等北歐福利國家的法律規定子女對父母精神慰藉的具體內容,具體到子女與父母居住的距離,甚至是每天、每周、每月看望父母的次數。
3.2有效的政策激勵政策激勵目的在于讓子女與父母同住或就近居住,保證子女經常慰藉父母。新加坡、韓國都有一些優惠政策,鼓勵年輕人與老人同住,給年輕人以稅收優待、購房優惠、交通和住房補貼等。在日本,如果子女照顧70歲以上低收入的老人,可以享受減稅;如果照顧老人的子女要修建房子,使老人有自己的活動空間,他們可以得到貸款〔6〕。這樣,通過政策鼓勵,減少獨居老人的形成,并在全社會形成自覺孝敬老人的氛圍。
3.3社區養老服務支持社區養老服務能彌補家庭慰藉的缺失,是目前城市獨居老人重要的社會支持。為了應對機構養老缺乏親情慰藉的弊端,英國于20世紀50年代興起“社區照顧”,鼓勵家庭和社區共同照顧老人。在英國,政府出資為老年人建立具有綜合功能的社區活動中心,給老年人提供娛樂社交場所,對于行動不便的老人派專車接送,從而幫助老年人擺脫孤獨,促進其精神健康。在美國,為豐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建立專門的“退休社區”,有的甚至將退休社區搬進大學,讓老年人與年輕的校友交流、聊天、看球賽、聽歌,從而讓老年人輕松度過每一天。韓國對獨居老人的慰藉比較專業,在社區安排“生活指導員”定期電話問候、走訪,了解老人的生活及心理狀況并提供服務,服務由政府買單〔7〕。
3.4養老文化宣傳和感染作用受東方儒家文化熏陶,日本現在仍保留著一種習俗,父母與已婚子女同居才被認為是正常現象,子女與老人分開居住的距離不宜過遠,以送過去“一碗湯而不會涼”為標準。在西方文化里,比較注重老年人自己的價值、尊嚴、獨立性和社會參與,獨居老人并不把獨居看作困難,對子女的依賴性較小,會通過積極的社會參與來彌補精神空虛,即使精神方面面臨問題也會主動尋求正規機構或社區服務幫助。所以養老文化對子女和獨居老人的養老行為有很好的宣傳和感染作用。
3.5發揮老年人的主體作用西方國家比較重視老年人在積極養老中的主體作用,讓老年人通過社會參與獲得高層次精神慰藉。英國在社區為老年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工作場所,如老年人工作室,老年人每天工作2 h,甚至社區還提供一些志愿工作讓老年人參與,目前,英國有20%的老年人都參與了各類志愿者組織,從而讓老年人繼續發揮余熱。在美國,政府為老年人提供更多工作、志愿服務和社會參與的機會,聯邦志愿者服務署創設多種與非營利組織合作的老年人志愿服務項目,并對老年人進行培訓。社區是老年志愿者的主要活動場所,在社會工作者的指導下,老年志愿者從事一些志愿性服務,如接送服務對象、為臥床不起的老人購物等〔8〕。
4對策
4.1發揚傳統孝文化呼吁孝道回歸,強化子女責任論。獨居老人的產生意味著原有家庭的解體,子女雖然離開父母單過,但贍養父母的責任是推脫不掉的。我國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以居家養老模式為主導,子女贍養責任需要強化,應常回家看看,多與獨居父母交流,不能將此責任推卸給社區。更要形成由經濟供養上升到精神敬仰的養老觀念,從而維護獨居老人的合法權益,提高獨居老人的精神生活質量。
4.2形成尊老愛老的氛圍建立現代意義的孝文化,在全社會宣傳孝道,將家庭孝道倫理上升為社會孝道倫理,使社會形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養老氛圍,讓更多人參與關愛獨居老人的行動,從而彌補家庭慰藉的不足。通過教育和宣傳尊老愛老知識,使全社會樹立積極健康的養老觀念。
4.3樹立積極老齡化觀念積極老齡化要求社會不要僅把獨居老人當作社會弱勢群體和社會發展的旁觀者,而應充分利用老年人才,努力創造條件、鼓勵他們回歸社會、繼續發揮專業技能、參與一些力所能及的社會公益事業和環保事業,從而為精神慰藉“擴容”。精神慰藉的滿足,不僅來自于子女的親情慰藉或者孤獨的排解,更是社會活動的參與、自我成就的實現,最終實現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善終。
4.4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要建立鼓勵家庭慰藉的政策導向,如給年輕人以稅收優待,或者提供相關住房補貼和交通補貼以鼓勵子女與老人同住或就近居住,盡可能保證家庭子女及時慰藉。此外,在法律方面,要進一步完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盡可能將精神慰藉量化,具體到子女與父母居住的距離,甚至多長時間與父母接觸一次等,規定清楚沒有履行義務的具體做法和懲罰措施,為家庭慰藉提供法律支撐。
加強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發揮政府和相關部門在社會養老服務中的主導作用,將社會養老服務納入政府發展規劃,為社區養老服務和機構養老服務提供保障。首先,要調整養老服務的體制和機制,推動社會力量參與社會養老事業,在稅收、水費、電費、用地等方面加大對投資養老服務事業的企業和社會組織的政策優惠,從而增加養老服務的總供給。其次,專業人才是提高精神慰藉服務專業水平的關鍵。一方面,加大專業人才的培養,嘗試在一些高校或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開展老年社會學、老年服務、社會工作的課程,對學生進行養老服務及心理疏導的專業培訓,從源頭上增加專業人才;另一方面,要盡可能提高專業社會工作者的待遇,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建立持續的激勵機制。最后,建立健全養老服務需求評估制度和養老服務補貼制度,重點幫助特殊苦難老人、高齡獨居老人,讓有需求無支付能力的老人都能獲得相應的服務。
4.5發揮社區的支撐作用社區是城市獨居老人晚年生活的聚集地,是他們精神寄托的第二家園。社區在未來關愛獨居老人的工作中要持續推進,健全關愛獨居老人的長效機制和社區精神關愛支持網:①社區對獨居老人狀況進行摸底調查、建立管理檔案,同時動態考察,及時更新其精神慰藉需求;②社區照顧在堅持普惠性的基礎上應有所側重,對于家庭可以慰藉的獨居老人盡量讓家庭來提供慰藉,將工作重點放到那些家庭慰藉嚴重不足的獨居老人或那些不愿意出門、性格比較內向的獨居老人身上;③社區宣傳贍養知識,對子女進行教育,督促子女慰藉父母,可以定期評出“十佳孝順子女”起到正向宣傳作用。
4.6加強城市獨居老人自我調適能力子女離家多是客觀因素使然,所以獨居老人要增強自我調適的能力,轉變思想,面對現實,尊重子女的選擇,支持他們的工作與事業。自我調適有很多種方式,首先在思想上樹立自我負責的意識,減少對子女的依賴程度,認清與子女的關系,精神慰藉不是單向的,而應是雙向的。其次,調整盲目責怪子女不孝順的病態心理,與子女好好相處、互相尊重,即使子女忘記打電話或回家,也可以自己主動打電話交流溝通。最后,要培養廣泛的興趣,充實精神生活。有條件的老人可以去做老年志愿者,進一步發揮余熱,獲得高層次精神慰藉。
參考文獻5
1關立忠.獨居老人健康狀況的調查〔J〕.中國老年學雜志,1993;13(3):141-2.
2侯靜.關注天津獨居老人:十萬獨居老人,九成半特孤單〔N〕.城市快報,2010-12-30(4).
3劉峰,鄧子綱.城市空巢老人的需求缺失及解決模式探析〔J〕.湖南社會科學,2012;(2):116.
4鐘仁耀.上海市獨居老人生活狀況分析及其對策〔J〕.社會科學,2004;(8):68.
5張友琴.城市化與農村老年人的家庭支持——廈門市個案的再研究〔J〕.社會學研究,2002;(5):117.
6趙志昌.精神慰藉的量化標準〔J〕.人口與發展,2010;增刊:256-7.
7陳斐華.韓國給獨居老人配備指導員〔EB/OL〕.http://njrb.njnews.cn/html/2011-08/27/content_988295.html,2011-8-27.
8趙勇,段世江,王新文.美國和香港地區老年志愿者活動的經驗和啟示〔J〕.貴州社會科學,2011;(12):55-6.
〔2014-07-25修回〕
(編輯張慧)
通訊作者:史健勇(1965-),男,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社會保障研究。
基金項目: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研究生創新項目(A-2503-12-01K161)
中圖分類號〔〕C9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5)23-6959-03;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5.2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