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標本根結”理論的針刺法結合穴位注射治療老年缺血性動眼神經麻痹的臨床療效
聶紅梅張欣1欒瑛2袁春華2劉斌
(吉林省人民醫院,吉林長春130021)
摘要〔〕目的探討基于“標本根結”理論的針刺法結合穴位注射治療老年缺血性動眼神經麻痹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符合診斷標準的老年缺血性動眼神經麻痹患者42例,依據中醫經絡理論中的“標本根結”理論指導取穴進行針刺,并結合太陽穴穴位注射復方樟柳堿注射液。結果42例患者中,治愈26例,好轉1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5.24%。患者治療前后瞼裂大小、瞳孔大小變化明顯,比較差異顯著(P<0.05,P<0.01)。結論基于“標本根結”理論的針刺法結合穴位注射治療老年缺血性動眼神經麻痹療效顯著,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標本根結;針刺;穴位注射;動眼神經麻痹
中圖分類號〔〕R77〔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吉林省中醫藥管理局科學技術研究項目(No.2012-45)
通訊作者:張欣(1976-),男,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醫手法治未病的理論與臨床研究。
1長春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2吉林大學第一醫院
第一作者:聶紅梅(1969-),女,碩士,主任醫師,主要從事中醫針灸治療老年病的臨床研究。
動眼神經麻痹是眼科、神經內科的常見病,其臨床癥狀和體征主要表現為眼瞼下垂、復視、眼球活動障礙及部分病人瞳孔擴大等。老年缺血性動眼神經麻痹以腦血管微梗死最為常見,其次為糖尿病性眼肌麻痹〔1〕。缺血性動眼神經麻痹目前在西醫臨床上無特效的治療方法,多采用B族維生素、神經營養及血管擴張藥治療,雖有一定療效,但效果不理想〔2〕。本課題組在總結多年臨床經驗的基礎上,基于中醫經絡腧穴理論中的“標本根結”理論,采取遠端與局部取穴相配合的針刺取穴方法,結合復方樟柳堿穴位注射,取得了滿意的臨床療效。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42例觀察對象分別來自我院和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其中男25例,女17例,年齡50~85歲,中位年齡62.8歲,病程2 d~10個月。
1.2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發布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3〕。①眼位偏斜:患眼向麻痹肌作用的相反方向偏斜;②眼球活動障礙:患眼向麻痹肌作用方向活動受限;③第二斜視角大于第一斜視角;④代償頭位:頭向麻痹肌方向偏斜;⑤復視:雙眼視一為二(復視像檢查確定麻痹肌);⑥頭暈目眩,或有惡心嘔吐。
1.3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符合診斷標準,年齡50~85歲;患眼眼瞼下垂,瞳孔不同程度擴大,眼位偏斜的病例。排除標準:經CT、CT血管造影術(CTA)、磁共振成像(MRI)及血液生化檢查,排除眼眶腫瘤、顱內占位性病變及血管畸形、肌源性麻痹性疾病(重癥肌無力、甲狀腺功能亢進突眼)以及外傷導致眼肌麻痹的病例。
1.4治療方法(1)毫針刺法:①取穴:睛明、健明、陽白、上明、健明2、球后、健明3、攢竹、承泣、魚腰、風池、供血、養老、太沖、足三里、三陰交、太溪、至陰。②針刺手法:選擇0.35 mm×30 mm毫針,采用常規針刺方法,其中針刺睛明穴時應注意以左手拇指指腹輕推眼球向外側固定,緩慢刺入0.5~1寸,進針受阻時不強行進針,應改變進針方向,不提插捻轉,出針時需向框內側壁按壓1 min防止出血。③針刺操作:根據不同受累麻痹眼肌每天取相應“標穴” 2~4穴、“本穴”4~6穴,根據不同辯證取穴2~4穴加電針。針刺順序先刺“本穴”,再刺“標穴”,由下至上,由本至標的原則。1次/d,14 d為1個療程,休息2 d,進行下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后觀察結果。(2)穴位注射:選取復方樟柳堿注射液2 ml,取患側太陽穴碘伏常規消毒,避開顳深淺動脈進行穴位注射。1次/d,14 d為1個療程,休息2 d,進行下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之后觀察結果。
1.5療效觀察療效標準:治愈,眼位居中,眼球運動協調,各方向視野無復視,代償頭位消失,同視機檢查正常;好轉,正前方及下方視野復視基本消失,眼位居中,眼球運動基本正常,代償頭位改善,同視機檢查主要視野區斜視度減小;無效,治療前后自覺癥狀、眼位和同視機檢查無明顯變化,代償頭位。觀察指標:觀察患者治療前后瞼裂、瞳孔大小的變化情況。
1.6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3.0軟件行t檢驗。
2結果
經過針刺結合穴位注射治療后,42例患者中治愈26例(61.90%),好轉14例(33.33%),無效2例(4.77%),總有效率95.23%。治療前瞼裂大小為(2.39±0.82)cm,瞳孔(4.87±0.44)mm,與治療后(5.99±0.76)cm、(3.35±0.71)mm比較差異顯著(P<0.05,P<0.01)。
3討論
眼肌麻痹在祖國醫學中稱為“視一為二”、“視歧”、“目偏視”等,多因風邪襲絡、風痰入絡、肝風內動及外傷瘀滯等所致〔3〕,其治療多采取疏風通絡、活血化瘀、益氣固表等治療原則。現代醫學將眼肌麻痹又稱為麻痹性斜視,是指患者在雙眼視力已經建立或充分鞏固以后,由于血管性疾病、顱內腫瘤、代謝障礙等因素導致下神經元損傷所引起的單獨或多發的眼外肌運動障礙〔4〕,缺血及缺氧等一系列的循環障礙是誘發老年缺血性動眼神經麻痹的主要因素〔5〕。
“標本根結”理論是中醫傳統經絡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最早見于《靈樞·根結》和《靈樞·衛氣》篇。“標本”指經脈腧穴分布的上下對應關系。“標”指樹梢、上部,在人體指頭面胸背的相應位置;“本”指樹根、下部,在人體指四肢下端相應的部位。“根結”指經氣的所起與所歸。“根”指根本、開始,即四肢末端;“結”指結聚、歸結,即頭、胸、腹部。“根”與“本”、“結”與“標”位置相近,意義相似,相互對應,相互影響,共同體現了針刺穴位的上下、左右的對應關系〔6〕。《靈樞·衛氣》中記載:“能知六經標本者,可以無惑于天下”;《標幽賦》中記載:“更究四根三結,依標本而刺無不痊”,二者均說明了“標本根結”理論在針灸臨床上的重要作用。課題組在以毫針刺法治療缺血性動眼神經麻痹的過程中,選取睛明、健明、陽白、上明、健明2、球后、健明3、攢竹、承泣、魚腰、風池、供血等位于人體頭部,屬“標”、“結”。養老、太沖、足三里、三陰交、太溪、至陰等均位于人體四肢末端,屬“根”、“本”,如此配穴,上下結合,共奏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祛風養肌正岐之功。樟柳堿是從茄科植物山莨菪中分離出的一種生物堿,具有松弛平滑肌、解除微血管痙攣、調節自主神經和血管舒縮等功能〔7〕;復方樟柳堿注射液能夠通過中樞系統調整血管舒縮功能,緩解血管痙攣,增加血管流量,改善支配眼肌的神經血供,促進因缺血缺氧損傷的神經功能恢復,從而促進眼肌運動功能的改善〔8〕。穴位注射的選穴太陽穴為經外奇穴,善治眼病,局部無大血管分布,其在顱內的相應位置血管分布豐富,故在此注射所需藥物用量小、副作用少且效果明顯。
4參考文獻
1楊紅燕,鄒靜,李焰生.76 例眼肌麻痹的病因及特點〔J〕.診斷學理論與實踐,2008;7(2):161-4.
2朱偉,吳晶晶,杜樹波,等.復方樟柳堿穴位注射治療眼肌麻痹的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眼科雜志,2012;22(5):351-3.
3歐陽應頤,張錫芳,尹勇,等.針刺治療眼肌麻痹76例臨床研究〔J〕.中國針灸,2003;23(8):452-4.
4張曉東,任麗平.電針刺治療眼肌麻痹60例臨床觀察〔J〕.吉林醫藥學院學報,2012;33(5):298-9.
5馬宇,劉意,周利曉.應用復方樟柳堿治療中老年眼肌麻痹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15):177.
6彭楚湘.標本根結理論在針灸治療眼科疾病中的應用〔J〕.湖南中醫學院學報,2003;23(6):52-3.
7宋琛.復方樟柳堿治療缺血性視神經病變〔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1985;3(5):269.
8關娟,王慧霞,盛豫,等.復方樟柳堿治療眼肌麻痹〔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1998;16(2):123.
〔2014-02-15修回〕
(編輯袁左鳴/滕欣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