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聯(lián)免疫斑點試驗與抗結核抗體平行檢測菌陰性結核比較
袁海波竭晶趙丹李丹
(吉林大學第一醫(yī)院呼吸內科,吉林長春130021)
摘要〔〕目的比較結核感染T斑點試驗(T SPOT.TB)和結核抗體試驗在菌陰性結核診斷中的敏感性和特異性以及應用價值。方法對疑患菌陰性結核的290例患者進行前瞻性研究。收集患者臨床資料,采用T SPOT.TB和結核抗體試驗進行結核病的診斷,比較二者對結核病診斷的敏感性、特異性、陽性預測值(PPV)、陰性預測值(NPV)。結果290例疑患結核病患者最終確診結核119例。T SPOT.TB試驗在敏感性、特異性、NPV、PPV等方面顯著優(yōu)于抗結核抗體試驗(P<0.05)。結論T SOPT.TB較結核抗體有更高的靈敏性和特異性,更適于作為結核病的篩檢試驗。
關鍵詞〔〕酶聯(lián)免疫斑點試驗;抗結核抗體試驗;結核;診斷
中圖分類號〔〕R446.61〔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課題(81300062)
通訊作者:李丹(1978-),女,副教授,主要從事呼吸系統(tǒng)疾病研究。
第一作者:袁海波(1976-),女,主治醫(yī)師,主要從事睡眠呼吸疾病方面的研究。
快速診斷和治療是控制結核病的關鍵。結核病診斷的金標準是在胸水、痰或其他臨床標本中找到結核分枝桿菌。但由于抗酸染色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差、結核菌培養(yǎng)時間長,限制了其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酶聯(lián)免疫斑點試驗(ELISPOT)采用的結核分枝桿菌特異性抗原為早期分泌原靶蛋白6(ESAT-6)或培養(yǎng)濾液蛋白10(CFP)-10,其編碼基因RDI為卡介苗(BCG)和絕大多數(shù)非結核分枝桿菌所缺失,避免了結核菌素試驗(PPD)出現(xiàn)的交叉反應,這種方法無論在敏感性還是特異性發(fā)面均得到了極大的認可〔2〕。本研究比較ELISPOT與抗結核抗體試驗對菌陰肺結核的診斷價值。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2011年7月至2012年8月吉林大學第一醫(yī)院呼吸科疑診或待排除結核患者290例,年齡55~76〔平均(62.78)〕歲。所有患者均有反復咳嗽、咳痰伴發(fā)熱等臨床癥狀,有肺部感染的影像學表現(xiàn),3次痰涂片未找到抗酸桿菌且二次痰培養(yǎng)均陰性。在其他詳盡檢查基礎上同時進行酶聯(lián)免疫斑點試驗與抗結核抗體試驗。根據(jù)檢測結果綜合判斷分析,對疑為菌陰患者給予實驗性抗結核治療。根據(jù)最終治療和隨訪結果,進行最終確診。診斷標準: (1)典型肺結核臨床癥狀和胸部X線表現(xiàn);(2)抗結核治療有效;(3)臨床可排除其他非結核性肺疾病;(4)PPD強陽性,血清抗結核抗體陽性;(5)肺外組織病理證實結核病變;(6)BALF檢出抗酸分枝桿菌;(7)支氣管或肺組織病理證實結核病變;符合(1)~(5)的三項或(6)、(7)任意一項即可確診。
1.2方法采集疑為菌陰肺結核的290例患者既往結合病史和結核病接觸史的資料;進行肺部CT檢查、PPD實驗、抗結核抗體實驗、痰涂片、痰培養(yǎng)等檢查。結核感染T斑點試驗(T SPOT.TB),使用肝素抗凝管采集受檢者靜脈血6 ml,加入Ficoll 淋巴細胞分離液后離心分離單核淋巴細胞,制備的淋巴細胞經(jīng)過計數(shù)后使用T SPOT.TB診斷試劑盒(試劑盒來自英國Oxford Immunotec Limited公司)進行檢測,檢測方法與結果判讀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1.3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17.0軟件行χ2檢驗。
2結果
2.1一般情況依據(jù)分組標準,綜合患者臨床表現(xiàn)、實驗室檢查及隨訪結果最終診斷肺結核患者119例,其中經(jīng)病理學證實伴有其他部位結核感染者5例,無細菌學或結核分枝桿菌感染證據(jù)但最終通過診斷性抗結核治療痊愈的患者114例。最終診斷為非結核呼吸道疾病171例,其中有其他病理學診斷證據(jù)者15例;無其他細菌學或病理學證據(jù),但通過抗結核治療以外的其他方法獲得痊愈患者156例,其中慢性支氣管擴張37例,間質性肺炎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例,肺炎111例。
2.2T SPOT TB試驗與最終診斷結果的比較最終診斷為結核的119例患者T SPOT TB試驗的靈敏度為93.28%(111/119),特異度為83.04%(142/171),假陽性率為20.71%(29/140),假陰性率為5.33%(8/150)。
2.3抗結核抗體試驗與最終診斷結果的比較血清結核抗體試驗的靈敏度為23.53%(28/119),特異度為91.2%(151/171),假陽性率為34.89%(15/43),假陰性率為36.84%(91/247)。
2.4評價二種檢測方法在結核病中的診斷價值T SPOT TB試驗的陽性預測值為79.28%(111/140),陰性預測值為94.67%(142/150);血清結核抗體試驗的陽性預測值為65.12%(15/43),陰性預測值為63.16%(156/247)。T SPOT TB試驗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與抗結核抗體檢測方法比較差異顯著(P<0.05)。
3討論
許多結核病患者沒有特異的臨床表現(xiàn)和影像學特征,因此,早期的實驗室診斷和早期治療是改善結核病患者預后的關鍵,也是控制結核病傳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細菌學檢查是診斷結核的金標準,但是由于該技術的敏感性限制,臨床患者中細菌學陽性不超過40%〔2〕,難以滿足結核病臨床診斷的要求。目前臨床上應用比較廣泛的實驗室診斷方法有結核IgG抗體血清檢測、PPD試驗、ELISHOT。由于PPD試驗對曾經(jīng)感染過結核現(xiàn)已痊愈的人群和接種過BCG的人群仍有陽性表現(xiàn),中國有近一半的人口曾感染過結核,故可導致大量人群PPD試驗出現(xiàn)假陽性〔3,4〕。因此,成年疑似結核病患者臨床上主要還是采用結核抗體檢測試驗和ELISPOT。
本實驗T SPOT TB假陽性的出現(xiàn)、特異性及陽性預測值相對較低,與其不能區(qū)分活動性、陳舊性結核及結核潛伏感染相關〔5〕,本研究中的29例T SPOT TB假陽性患者,其中有5例曾經(jīng)感染過結核,2例有結核病接觸史,考慮與此相關。
對痰菌陰性的肺結核患者研究發(fā)現(xiàn)〔5〕,這類患者運用PPD試驗以及血清結核抗體診斷其陽性率較低,容易出現(xiàn)實驗室檢查的漏診,其陽性率低的主要原因與患者抗體抗原反應相對延緩以及結核分枝桿菌的抗原具有較為廣泛的交叉反應有關。而且免疫功能較弱或者服用免疫抑制劑的患者抗體含量的水平較低,容易出現(xiàn)漏診。本實驗的研究結果同樣顯示結核抗體試驗的靈敏度極低,分析其原因:(1)就診于我院患者平均年齡比較大,老年人免疫系統(tǒng)功能退化,免疫應答能力下降;(2)免疫抑制劑廣泛使用,糖尿病、HIV等免疫抑制性疾病的人群數(shù)量不斷增長。但是ELISPOT的靈敏度顯著高于結核抗體檢測試驗,表明對于自身免疫功能退化的中老年人和合并一些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病的結核病患者,ELISPOT的靈敏度明顯優(yōu)于血清結核抗體實驗。
綜上所述,ELISPOT的陰性預測值和陽性預測值均顯著高于結核抗體檢測試驗,與現(xiàn)有的臨床上常用的診斷方法比較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在結核病的診斷中有重要的價值。
4參考文獻
1Wang L,Zhang H,Ruan Y,etal.Tuberculosis prevalence in china,1990~2010;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national survey data〔J〕.Lancet,2014;383(9934):2057-64.
2Dinnes J,Decks J,Kunst H,etal.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pid diagnostic tests for the detection of tuberculosis infection〔J〕.Health Technol Assess,2007;11(3):191-6.
3Long Q,Li Y,Wang Y,etal.Barriers to accessing TB diagnosis for rural-to-urban migrants with chronic cough in Chongqing,China:a mixed methods study〔J〕.BMC Health Serv Res,2008;2(8):202-3.
4Kim HJ,Yoon HI,Park KU,etal.The impact of previous tuberculosis history on T-SPOT.TB(R) interferon-gamma release assay results〔J〕.Int J Tuberc Lung Dis,2011;15(4):510-6.
〔2014-10-11修回〕
(編輯袁左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