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糧食關系到國計民生、興邦定國,是維系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而這個基礎無論在什么時候都是不可動搖的。那么如何保證糧食安全問題?它的先決條件是保護好耕地資源。耕地的減少是一個現實問題,如何解決這個現實問題,保護耕地,保障糧食安全,是現如今乃至將來所要面臨的重要任務。
關鍵詞:耕地;保護;糧食安全;措施
中圖分類號:F323.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18-04-1
保護耕地維護糧食安全要得到社會的高度重視,糧食關系國計民生、興邦定國。而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離不開土地與糧食。所以要保護好現有耕地,加大復墾工作,維護糧食安全。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必須珍惜每一寸土地”。在我國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進一步強調,“毫不放松糧食生產,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推廣先進技術,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這體現了國家對農田對糧食安全的重視程度。糧食的生產要靠土地,而土地作為一種非可再生資源的確面臨一種巨大威脅。下面本文將對糧食安全以及耕地保護做簡要分析。
1 糧食安全現狀研究
我國是糧食生產大國,同時也是糧食消費大國,但是隨著我國人口的增加和耕地的減少,糧食安全受到威脅。人均耕地占有率低、人均糧食消費率低、糧食種植比較收益低以及工業糧食消耗缺口持續增大。耕地人均占有率低,是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速度快導致的必然結果。近些年,在我國相關政策的引導下,耕地得到了很好的保護,耕地非法占用、浪費現象得到了限制,土地復墾增加了耕地面積,保證了土地質量和數量。但是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積還遠遠達不到世界人均水平。所以要加大對耕地的保護,進而維護糧食安全。我國人均糧食占有率低下。人均占有糧食量的多少,是反應國家或區域糧食生產水平和評價糧食安全的最直接指標。我國人均糧食占有率低,與我國的基本國情也是分不開的,人口增長速度超過了糧食的生產速度,加之我國與世界發達國家生產技術上的差距,致使人均糧食占有量生長緩慢(排除自然災害等其他人為災害所造成的損失)。糧食種植的比較收益低。近些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加速前行,農業產業結構適度調整,當前農業生產成本和勞動成本也隨之升高,雖然糧食的收購價格有所調整,但是調整價格要低于化肥以及其他農用產品的增長價格,這造成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擴大再生產的動力不足,出現耕地負指數底以及拋荒現象嚴重。工業用糧缺口增大。隨著釀造業以及食品業的快速發展,糧食儲備更顯不足。
2 保護耕地,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措施
2.1 認真執行耕地保護制度
我國相關制度已經明文規定“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確保基本農田總量不減,質量不降,用途不改變,提高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各地相關部門要強化保護意識,從實際出發,從可持續發展觀出發,實事求是,樹立資源危機意識,切實做到保護耕地資源。
2.2 控制非農建設用地
2007年度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明確指出:“一定要守住全國耕地不少于18億畝這條紅線”。要保證這條紅線,就要遏制亂占耕地的現象,嚴格控制城市擴建用地以及其他一些非農占地。但是耕地逐漸減少是不爭的事實,要遏制這種現象的延續,首先要做到城鄉發展要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城鄉發展耕地被占用現象普遍存在,尤其是城市和農村交接地帶成為占用的主要地段。其次,建立和完善耕地產權制度。再次,建立健全耕地質量評估體系,為土地利用方式提供依據和保障。
2.3 加強糧食主產區的建設
糧食核心地區是糧食安全的保障,據統計我國糧食主產區提供的糧食占糧食總產量的70%左右,這足以說明糧產區的重要性,所以要加強對核心糧產區的投入和建設,保障當地土質養分和其他一些配套設施,提高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保證糧食產量和質量。
2.4 加快生態農業的發展步伐
生態農業是農業發展的必經之路,要突破農業的現狀,加快步伐,實現生態農業。我國農業大環境逐漸惡化,是走向生態農業的一大障礙。尤其是現代農業藥物使用量大而且不規范,導致農副產品藥物含量超標,土地污染嚴重。因此要合理科學使用農藥,改良和培育土壤,保證土壤肥力,保護農業大環境不被污染,逐步實現生態農業,最終走向生態、經濟乃至社會三大效益的統一。
參考文獻
[1] 耿玉環,張建軍,田明中.論我國耕地保護與糧食安全[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7,23(10):906-909.
[2] 何蒲明,王雅鵬.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實證研究[J].生態經濟,2008,(5):28-30.
[3] 喬地,許為鋼.推進糧食生產向現代化產業化發展[N].科技日報,2008.
作者簡介:馬漢彬,洮南市國土資源局,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土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