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群煜
隨著我國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入,外匯經濟領域呈現業務種類和業務量快速增長、違法違規活動隱蔽性增強的特點,外匯管理部門如何有效實施監管成為當前的工作重點。外匯管理部門從工作機制建設以及分類監管的角度出發,探索建立非現場與現場檢查工作創新,以及重點主體非現場分析方法,形成了以數據收集為基礎,數據分析、核查指標設計為中心,非現場核查為手段,發現違規并對主體進行分類管理為目的的系統性監測體系。
一、構建監測監管工作機制
(一)建立健全非現場檢查工作制度。結合轄內工作實際,先后制定了《外匯非現場檢查管理工作制度(試行)》、《外匯非現場檢查重大異常線索督辦制度》、《外匯非現場檢查工作會議制度》、《外匯監測監管聯動實施辦法(試行)》等一系列非現場檢查工作制度。各項制度的制定與落實,為全面開展非現場檢查、及時深入現場檢查、適時移交立案查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有效整合全省外匯檢查隊伍資源。根據開展非現場檢查工作的需要,設置非現場檢查監測分析崗,成立“外匯非現場檢查小組”,定期集中組織轄內開展非現場檢查集中分析工作,帶動全省非現場分析整體水平提升。
(三)建立外匯監測監管聯動工作機制。在出臺《外匯監測監管聯動實施辦法(試行)》的基礎上,組織召開外匯監測監管聯動工作會議,取得一定的成效。一是把握當前金融經濟形勢。各處室監測部門對當前形勢進行分析,并初步確定下一步監測監管的工作重點。二是共享各部門、各系統資源線索資料。各處室就利用各項非現場監測系統和指標,對監測分析發現的一批可疑線索做了詳細報告和交流。三是分工協作進行現場核查。由外匯檢查科牽頭,收集整理聯動工作會議中提出的線索,根據違法嫌疑程度和金額大小進行排列分工,按照分類處置原則,提出進一步處理意見。
二、搭建監測分析工作框架
監測分析是“五個轉變”的重要內容,也是外匯管理部門有效履職的重要保障。外匯管理部門著力完善監測分析制度框架,加強重點領域監測,加強監測監管聯動,在提升外匯異常交易和風險識別能力,提升監測分析實際效果等方面進行了積極嘗試。
(一)探索監測分析新模式。成立監測分析小組,建立非現場檢查月度分析例會制度,對轄內總體宏觀趨勢進行判斷分析。下階段將繼續探索“監測分析中心”模式和“專管員”制度,監測分析中心負責對全省外匯收支業務進行集中監測分析,專管員負責對重點企業主體全面業務進行持續跟蹤分析。
(二)整合監測資源。根據調整后的各業務部門監測職能設置,利用外匯監測監管聯動機制,探討可疑交易指標特征,運用包括外匯非現場檢查系統在內的多個外匯業務監測系統,設置和確定重點主體非現場分析指標,匯總分析在監測中發現的異常與違規線索,提高發現異常資金流動的精確性。
(三)強化業務數據核對。在確保數據信息安全前提下,外匯檢查部門向業務部門申請各業務系統的查詢權限,開展可疑線索數據內部核對。利用外匯檢查分析應用系統,輔之以各類外匯業務和統計監測系統,有效收集和提取金融機構及涉外經濟主體的基礎外匯收支數據信息,通過整理、分析和篩選,利用數據之間的業務邏輯關系進行比對分析,為外匯現場檢查確定重點。
(四)提升監測分析理論水平。組織編寫《跨境資金流動監測分析基礎知識》,對監測分析理論、監測分析方法、系統數據資源進行全面系統梳理,便利外匯檢查人員更好開展監測分析工作。
三、探索重點主體監管模式
外匯管理部門主動適應外匯管理方式“五個轉變”要求,積極探索主體監管的新模式。在實際工作中,逐漸摸索出以提升監管效率、降低監管成本為立足點,以企業、銀行、個人基本信息為基礎,以各類監測系統運用為手段,以現場核查為補充的重點主體監測分析方法。
(一)開展重點主體非現場分析。在主體監管模式下,依托銀行上報的國際收支、外匯賬戶數據,外匯局FDI和ODI備案信息以及海關進出口報關數據,根據不同重點主體的特點運用不同的非現場分析方法。重點主體可以分為銀行、企業、個人三類,根據國際收支信息系統、外匯賬戶信息系統、直接投資信息系統全面監測其外匯收支情況,通過對比分析數據篩選,查找異常線索。如資本金、外債大額快速收結匯,非貿易大額收付匯,貿易項下大額異常收付匯、個人分拆收付匯等形式。
(二)重點主體外匯非現場檢查流程。利用宏觀分析和企業數據庫分析結果開展外匯非現場檢查分析,提升工作效率。
1.重點主體的選取。外匯非現場檢查重點主體的選取主要參考以下指標:一是貨物貿易收付總額和資本投資收付總額在全省的占比;二是企業對涉外數據貢獻度指標;三是具有一定行業、貿易和投資特點;四是有單項外匯收支可疑曾被外匯局列入重點核查對象的;五是曾因違反外匯管理規定而被外匯局處罰的。
2.檢查重點的確定。外匯非現場檢查重點內容的確定主要是根據數據分析結果,對重點主體的某項可疑經濟行為實施非現場分析,包括外匯收支總量、分項業務特點及可疑外匯收支線索等。
3.系統指標的設定。根據異常數據情況,在外匯檢查分析應用系統選擇指標開展核查分析。一方面,充分利用外匯檢查分析應用系統中的已有指標開展各類指標和主體分析;另一方面,結合轄內實際設定新的非現場篩選檢查指標,有針對性地開展專項核查和數據篩選。
4.線索的定向核查。一是按可疑線索數據性質歸類。將通過外匯檢查分析應用系統篩選出來的可疑線索,按照貿易、資本、服務、收益和經常轉移等歸類,通過聯動監測分析例會,告知各業務部門或轄內中心支局在日常業務工作開展過程中,運用業務系統或監測系統對分管的外匯業務進行重點非現場監測,以提升可疑線索的精準度;二是按金融機構和企業進行分類,以便制定相應的現場核查或檢查方案。
(三)重點主體檢查方法運用實例。以企業主體監測分析為例,主要步驟如下:
1.重點主體選取。在當前外匯管理部門加大對跨境資金流入監測和檢查力度的背景下,轄內個別企業通過跨區域異地開戶結匯,利用異地關聯企業頻繁劃轉結匯資金,最終將結匯資金回流至結匯企業,達到改變結匯資金用途的目的。這種新型資本金結匯方式手段隱蔽,通過表面真實性的單據結匯,普遍使用網銀轉帳的方式,突破資本金支付結匯管理限制,結匯后資金使用脫離外匯局監管視野,增加了外匯管理部門事后檢查取證的難度。
2.確定檢查重點、設置指標。經過對企業外匯業務種類及業務量情況,確定檢查重點為外匯資本金大額快速結匯。同時在外匯非現場檢查系統中設置“資本金大額結匯可疑”指標進行篩選。
3.開展有針對性的檢查工作。通過非現場和現場檢查發現企業在結匯資料表面真實性的背后存在的疑點,有針對性地開展現場檢查和后續查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