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尹
近年來,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快速發展,同時也風險顯現,為深入了解縣域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發展情況,近期人民銀行陵水縣支行牽頭組織對瓊海、萬寧和陵水三個縣市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個人及機構理財產品占據主導地位,非保本浮動收益產品成為主流,權益類投資比重上升明顯,理財產品成攬存重要手段,資金投向規避監管,投資信息披露缺失。對此,我們綜合分析了當前三縣市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促進商業銀行理財業務規范發展的建議。
一、三縣市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總體特征
(一)業務總體發展:業務規模增長較快,個人及機構理財產品占據主導地位。
截至2014年10月末,三縣市銀行機構累計發行理財產品5253只,募集理財資金本外幣671026.5萬元,同比增長2.5%。其中,個人理財產品募集資金總額為416516.5萬元,占總募集金額的比例(以下簡稱“占比”)62.1%;機構理財產品募集資金總額為238010萬元,占比35.5%;私人銀行專屬理財產品16500萬元,占比2.4%。人民幣理財產品募集資金總額為671026.5萬元,占比100%;尚沒有發生外幣理財產品業務。從三縣市的資金募集情況來看,瓊海和萬寧的資金募集主要集中在個人理財產品,所占比重分別為88.7%和73.7%,陵水的資金募集主要集中在機構理財產品,比重占比為75.5%。
(二)產品期限結構:固定期理財產品為主導,開放式和期次滾動型產品日漸突出。
從募集金額來看,截至2014年10月末,三縣市銀行機構開放式、期次滾動型、固定期次型理財產品累計總募集金額分別為188886萬元、22679萬元、459461萬元,同比分別增長9.2%、123%、-2.5%,占比分別為28.1%、3.4%、68.5%。從期末余額來看,8月末開放式、期次滾動、固定期次產品的期末余額分別為11728萬元、5304.1萬元、87249萬元,占比分別為11.2%、5.1%、83.7%,同比分別增長21%、172.8%、-20.2%。從三縣市的理財產品募集結構來看,瓊海的理財產品募集以固定其次型和開放式為主,兩者占比為50.9%和47.1%;萬寧和陵水的理財產品募集則以固定期次型為主,各自占比分別為75.6%和87.1%。如果用總募集金額與期末余額的比值來近似反映不同期限理財資金的月度周轉率,開放式、期次滾動型、固定期次型產品的這一比值分別為16.1、4.3、5.3,說明開放式理財產品的資金周轉速度較快。導致理財資金期末余額快速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理財產品正常到期贖回;二是“沖存”目的下人為操控導致的特殊時點(如月末、季末、年末)余額波動。快速的資金流動,特別是特殊時點的加速流動,對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風險管理提出了嚴峻挑戰。
(三)產品資金投向:流動性理財產品占比較高,權益類投資比重上升明顯。
從募集資金投向來看,三縣市銀行機構理財資金主要投向為債券及貨幣市場工具、存款、信貸類投資和權益類投資,金額分別為368909.5萬元、220187.8萬元、13995.9萬元和67933.3萬元;占比分別為55%、32.8%、2.1%和10.1%;同比分別增長-4.9%、15.8%、-15.1%和13.3%。債券及貨幣市場工具和存款二項合計占理財產品投向的87.8%,表明銀行機構理財資金投向中近九成為高流動性資產,顯示銀行機構在關鍵時點面臨的理財資金流動性風險壓力不大。從三縣市的理財產品資金投向來看,三縣市銀行機構的投資風險偏好不同。瓊海的銀行機構更加青睞于債券及貨幣市場工具,占比高達79.8%;萬寧銀行機構的理財資金主要投向債券及貨幣市場工具和存款,占比分別為41.3%和28.9%;陵水銀行機構的理財資金投向最為保守,全部投向存款和債券及貨幣市場工具,占比分別為69.9%和30.1%,沒有權益類和信貸類的投資。
(四)產品收益結構:非保本浮動收益產品為主流,保本和保證類收益產品增長較快。
截至2014年10月末,三縣市銀行機構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理財產品、保本浮動收益類和保證收益類產品累計總募集金額分別為234059萬元、237726.2萬元、199241.2元,占比分別為34.9%、35.4%、29.7%,同比分別增長-13.6%、14.5%、10.2%。從期末余額來看,8月末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理財產品、保本浮動收益類和保證收益類產品余額分別為53675萬元、37270.9萬元、11563.5萬元,占比分別為52.4%、36.4%、11.3%,同比分別增長-31.4%、17%、26.4%。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理財產品持續占比較高,主要原因在于這類產品在會計核算上屬表外業務,既可以節約資本金,也較少受到外部監管。從三縣市的理財產品收益募集結構來看,瓊海銀行機構較為追求資產或收益的高度成長,非保本類理財產品與保本保證類理財產品之比為54∶46;萬寧銀行機構對資產或收益的回報追求介于瓊海和陵水之間,非保本類理財產品與保本保證類理財產品之比為36.1∶63.9;陵水銀行機構更注重于對資產的保全,非保本類理財產品與保本保證類理財產品之比為29.2∶70.8。
二、當前三縣市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人為操縱理財資金流向季末“沖存”,虛增業績并規避存貸比等監管指標。在同業市場競爭加劇的背景下,規模化考核指標,特別是存款考核指標仍在銀行整體考核體系中占據突出的地位,加劇理財業務的異化,導致理財產品成為銀行季末“沖存”的工具,主要方式包括:一是人為控制理財資金池資金流向存款;二是巧設理財產品募集期鎖定存款。
(二)高凈值客戶認定執行標準不嚴格。《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對理財業務中的高資產凈值客戶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實際操作中,有些銀行在銷售高凈值客戶專屬理財產品時,不對客戶是否符合相關標準進行核實,只讓客戶簽名證明已達到相關標準,將普通客戶資金投向股票市場、集合資金信托計劃以獲取更高收益的目的,導致投資者購買的理財產品與其風險承受能力不匹配,違反有關產品銷售適合性原則的規定。
(三)季末“沖存”與資金池期限錯配對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提出嚴峻挑戰。部分銀行在季末加大高收益短期理財產品銷售,利用產品募集開始日至起息日、產品到期日至清算日兩個“資金沉淀期”,將客戶資金計入存款科目,滿足時點考核要求。當存在理財計劃與投資標的期限錯配時,理財計劃到期兌付時就可能出現資金流動性缺口。銀行管理理財資金流動性缺口的各種方法帶來不同的風險:一是兌付風險。通過續發理財產品,以不同理財計劃的承接確保客戶資金到期兌付。后續理財計劃發行失敗,則帶來理財產品的兌付風險。二是利率風險。以未到期的可交易資產提前變現滿足流動性缺口,銀行將面臨利率波動帶來的市場風險。三是兌付風險。通過自營業務項下的正回購交易等方式在同業市場融資先行兌付客戶資金,若理財產品投資標的到期發生違約風險,將影響到銀行自有資金的安全。四是聲譽風險。在季末出現大額贖回時,啟動“巨額贖回條款”,拒絕客戶的資金贖回要求,使銀行陷入聲譽風險的危機。
(四)隱性的“剛性”兌付可能危及銀行風險抵御能力。一是客戶誤將理財產品“視同”銀行存款。市場上投向包含信貸類資產組合的理財產品,大多在名義上為非保本浮動收益產品,但在實際操作中,銀行一直延續著按預期收益率水平剛性兌付的行業規則,一些客戶也將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視同定期存款來看待。在這種情況下,銀行機構實質承擔了相關理財業務的全部投資風險,違背了代客理財不危及銀行自身資本金安全性的中間業務性質,也使得銀行自營業務和代客理財業務的風險隔離失去了實際意義。二是銀行“有意”掩蓋風險。在會計處理上,非保本浮動收益產品作為表外業務不計或少計資本金及風險撥備。這種實質風險承擔與資本計提的錯配掩蓋了銀行機構的風險暴露,可能危及銀行機構的風險抵御能力。
(五)投資管理信息披露不到位。一是產品說明書“霧里看花”。理財產品發售的產品說明書未詳細披露理財產品的資金投向及資金配置比例。特別是對于涉及信托計劃及其他資產管理計劃的,未披露各類計劃背后對接的實際資產。二是投資標的“模糊不清”。理財投資資產配置到位后,未公布募集資金的實際資產組合配置情況。三是投資收益“暗箱操作”。理財計劃到期后,僅披露客戶端到期收益的實現及兌付情況,投資標的收益及銀行端實現的超額收益均處于黑箱狀態。
三、促進商業銀行理財業務規范發展的建議
近年來,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業務發展迅速。較好滿足了社會大眾財產性收入增加的需求。但同時,處于初期高速發展階段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市場也存在諸多問題,亟需正本清源、加以引導,回歸代客理財、資產管理、風險隔離、服務實體經濟等四項本質。
(一)促進投資者和商業銀行在信息掌握、風險責任、利益分配上的有效對稱。一是加強信息披露,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細化理財信息披露內容、頻率和方式,建立定期理財報告制度,由社會中介審查銀行理財報告并公開審計報告。二是明確雙方責任,解決責任不對稱問題。銀行要強化“賣者有責”意識,履行好代理人責任。投資者要培養“買者自負”的良好文化,依法維護合法權益。三是完善收益分配,解決利益不對稱問題。
(二)規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管理。一是切實規范資產通道,防止監管套利。商業銀行要把控好通道業務總量與結構風險,確保任何時點“非標”理財資產都不超過理財產品余額的35%與總資產的4%。對達不到規范管理要求的,要比照自營貸款,進行風險加權資產計量和資本計提。二是防止異化為負債工具,產生流動性波動。對部分銀行在月末、季末加大高收益短期理財產品銷售計入存款科目的客戶資金剔除或單獨列示,防止對存貸比等流動性指標的套利。對資產池業務“非標”理財與所投資產單獨管理、單獨建賬和單獨核算,防止流動性風險后移和有意掩藏。三是以客戶為中心,規范銷售行為,促進理財產品轉型發展。
(三)建立有效防火墻機制,切斷風險傳導途徑。一是與自營業務風險隔離。防止違規將表內優良資產置換掉資產池中劣質資產,以保證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防止違規轉移內部收益,通過其他渠道盈利填補或墊付理財收益缺口;防止違規關聯交易和利益輸送,防止自營賬戶與理財賬戶或者不同理財賬戶之間不當交易。二是與交易對手風險隔離。三是與合作機構風險隔離。
(四)引導理財資金投放到實體經濟、綜合效益較優領域。一是推動形成合理的社會融資成本機制。發揮理財價格對金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提高理財資金使用效率,推動銀行商業回報與客戶收益、企業成本合理均衡。二是理財資金投向要符合產業政策導向。商業銀行要恪守服務實體經濟本質,加強理財資金流向管控,嚴控理財資金投向高風險領域或限制性行業,主動與國家宏觀調控和審慎監管政策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