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明華
【關鍵詞】小學數學 形象化教學
嘗試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11A-
0036-01
數學學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而低年級學生思維模式還處于具體化階段。因此,如何針對學生的思維特點,讓學生的認知直觀化、形象化是教師應研究的重要課題。數學來源于生活,運用于生活,筆者嘗試把數學知識與生活經驗緊密聯系,進行形象化教學,取得很好的效果。
一、事物——形象逼真
事物教學其實就是在教學抽象的知識時,采用列舉、創設生活中常見的事物或情境,將抽象的問題形象化、具體化,使得學生容易理解數學概念,從而達到教學目的。例如,在蘇教版一年級下冊《認數》教學中,我們可以使用常見的水果、動物、玩具、學習用品等事物的分與合進行簡單的加減法運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如,在一年級《認識圖形》的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畫畫、折紙,或以多媒體課件等方式給學生展現所需要掌握的圓形、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球體、圓柱體、平行四邊形等。其中足球就是球體,球體還有籃球、排球、乒乓球等;三角形的物體有三角板、紅領巾等;長方形有數學課本、桌面、黑板等。通過這樣的具體事物的展示,引導學生觀察和比較,然后總結出每種圖形的特征,從而在他們的腦海里建立了數形結合的空間概念,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啟發——循循善誘
啟發式教學重在循循善誘,讓小學生學會主動接受知識,學會舉一反三。最常見的啟發式教學是源于游戲之中。游戲教學不僅能調節小學生的情緒,激發他們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并使之轉化為學習的動力,寓教于樂,讓他們在輕松愉悅的狀態下掌握抽象的數學知識。比如,加減法運算和認識圖形的教學環節,我們也可以通過將班級學生隨機分組的小游戲來讓大家理解和學習加減法運算;或引導大家通過使用七巧板拼湊自己喜歡的圖案來加深對各種圖形的理解。又如,在二年級下冊《角的初步認識》教學中,如何突破“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沒有關系”的教學難點,筆者通過全班做“活動角”的游戲,引導學生拿出自己先前制作好的兩個邊不一樣長的活動角,然后把兩個活動角完全重合放在桌面上。學生會發現,雖然兩個活動角的邊不一樣,但是它們分開的角度是一樣的,即兩個不一樣邊長的角張開的程度一樣,角的大小也一樣。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和老師的啟發,最終明白了“角的大小與邊長沒有關系,而與兩邊張開的程度有關”的道理。除了游戲教學,啟發式教學里還有一個重要的教學方式就是舉一反三。在二年級《乘法口訣》和《求商》的學習中,為了學生們更好地學習乘除運算,舉一反三就是一種有效的方式。以“6×7”為例:6×7所對應的乘法口訣是“六七四十二”,由此可得6×7=42。這時可以啟發學生質疑7×6等于多少?學生通過思考就能知道,因為因數6和因數7只是調換了位置,它們所用的乘法口訣是一樣的。從而通過乘法口訣,引導學生理解42÷6=7和42÷7=6所運用的乘法口訣就是“六七四十二”。通過這樣的啟發和推導,學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三、對比——具體明了
對比式教學即通過比較的方式讓結論清晰明了,讓小學生對問題答案產生直接的印象來形成生活中的基本概念。低年級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處于對周圍生活的再認知過程中,對生活中出現的多少、大小、快慢等基本概念理解較為模糊。而對比式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可以通過建構知識體系,幫助他們建立完整的數學概念。例如,在蘇教版一年級上冊《比一比》教學中,此教學內容要求學生掌握大小、長短等生活中基本的概念。因此,我們可以利用繩子、蛋糕、糖果等事物,通過對比讓小學生理解長短、大小、多少的概念。如,選用兩根長度不同的繩子讓大家觀察,通過真實的比較過程幫助大家理解長與短的概念。同理,高與矮、大與小的數學概念都可以通過對比進行教學,教學效率明顯增強。這樣的教學既形象,又能聯系具體事物,使學生學習變得輕松、容易。
新課程視域下的教學方式是靈活多樣的,而形象化教學方式能夠引導小學低年級學生在親身體驗、主動探索中將抽象的結論性知識轉變成形象的過程性知識,極大地提升了數學學習效率。然而,形象化教學方式并非一味依賴生活中的事物,更應該注重引導小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判斷問題,幫助他們提高抽象的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