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雪華
【關鍵詞】閱讀教學 以學定教
四個維度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11A-
0043-02
所謂以學定教,就是教學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以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為基礎,依據學生的學情來確定教師的教學方案,最終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教學目標。在閱讀教學中,學生是閱讀的主體,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整個閱讀過程需要他們自己去經歷。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悟、體驗和理解,應引導學生通過自讀自悟的方式加深其閱讀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由此,把握閱讀教學中的四個維度實施以學定教,才能真正實現以生為本,有利于學生習得全面的閱讀能力。
一、根據學生的閱讀期待制定教學目標
所謂“閱讀期待”,就是學生對文本閱讀迫切求知的一種心理狀態。教師如果很好地利用學生的“閱讀期待”設計教學,就能夠激起學生的探究體驗和求知的欲望。教師編寫教案的首要任務是要確定教學目標,而科學合理地制定教學目標是落實以學定教的基礎。《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課程目標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設計。”三維目標的設計都應該站在學生的立場,以學生為主體。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對教學目標的設計模糊不清,要么從教學參考上抄錄下來,要么生搬硬套地制定教學目標,根本不顧及學生的學情。這種做法最終只會導致教師照本宣科,學生被動壓抑,教學低效甚至無效。在以學定教理念指導下,教學必須尊重學情,充分發掘和合理利用學生的閱讀期待制定教學目標。
如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凡卡》一文是以凡卡寫信告訴爺爺自己學徒生活的痛苦,請求爺爺帶他回家的事,反映了沙皇俄國時期窮孩子的悲慘命運。在上課之前,筆者對學生做過調查:“對于本文內容,你有什么疑惑?”學生提出了如下問題。
1.從文中的描述可以看出凡卡的爺爺過得很好,他穿著羊皮襖,而且還可以在大廚房里睡覺,但他為什么還要把凡卡送到城里去呢?
2.凡卡讓爺爺在圣誕節的時候在圣誕樹上摘一顆金胡桃,由此說明了什么?
面對學生的疑惑,筆者及時調整了教學目標,在“過程與方法”的教學目標中增加了“抓住文中細節描寫,體會地主剝削窮苦百姓”的內容;把“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學目標修改為“通過理解課文,了解沙皇統治下不管是城里還是鄉下,窮苦孩子都逃脫不了悲慘的命運”。
根據學生的閱讀期待確定教學目標,不僅讓學生經歷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而且在教學目標的引領下,課堂教學不再是空中樓閣,教師的每一步“教”都會落實到學生的“學”上。這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而且使教學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確定教學方法
法國思想家、教育家盧梭說過:“對學生進行的教育,必須遵循自然的要求,順應人的自然本性;反對成人不顧學生的特點,按照傳統與偏見強制學生接受違反自然的所謂教育,干涉或限制學生自由發展。”這一觀點告訴我們,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他們的天賦和秉性、興趣和愛好千差萬別,即使是同一個學生,在不同的成長階段,他的認知能力、興趣和關注點也各不相同。一旦教育太注重統一性,忽略了個性差異,教育就成了對學生自由發展的“禁錮”。閱讀教學應當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確定教學方法,讓學生依據認知規律選擇學習方法。作為教師,我們一定要以學生的認知狀態和發展規律確定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需要因勢利導,順學而導。如書信是小學階段學生必須掌握的一種應用文體。書信的寫法并不困難,但對于小學生來說,要正確掌握信封和書信的寫法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通常,教師會采用較為詳盡的方法給學生講解稱呼、正文、結尾、署名、日期等書信格式的具體要求。這樣的教學方式雖然明了,學生也能掌握,但事實上經過一段時間后,學生又忘得一干二凈了。如何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讓學生把書信格式要求記牢呢?筆者認為,采用順口溜是最好的教學方法。經過多年的經驗積累和摸索,筆者編出了一首《書信格式歌》:“開頭稱呼頂格寫,冒號兩點別忘記,正文前面空兩格,一事一段寫清楚,‘祝字前面空兩格,祝語可以分行寫,書名下面寫日期,書信格式要牢記。”學生通過這首順口溜學習寫書信,不僅興趣盎然,而且很快就記住了書信的格式,也不會再寫錯。可見,語文教學應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在每一個階段都要按照學生相應的認知水平進行教學,這樣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根據學生的學習起點確定學習內容
何為“學習起點”?具體來說,包括學生學習新知識所具備的認知起點、生活經驗、能力水平、情意傾向等。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應及時關注學生學習的起點。在“以學定教”的理念指導下,教師要在教學之前了解學生學習的起點,并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案,確定學習的內容。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很多知識都是承前啟后,相互連接的,這就需要教師充分熟悉教材,把握編寫體系,尊重學生學習的起點。如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安排了寓言故事《坐井觀天》,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寓言這種文學形式。與其他體裁的課文相比,寓言更需要學生去猜透文字背后的含義,這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坐井觀天》這則寓言蘊涵著較為深刻的寓意——它批評了目光短淺、所見有限而又自以為是的人,滲透著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思想。這就是學生學習的一個起點。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放慢教學速度,首先,要讓學生知道什么是寓言故事,讓學生明白寓言故事一般都反映一個深刻的道理;其次,要引領學生走進寓言故事,恰當把握故事情節,弄清故事的來龍去脈。同時,在引領學生理解故事的過程中,要留心找出寓言故事的寓意。教學只有這樣步步推進,才能使學生喜歡寓言,讀懂寓言,并真正掌握學習寓言的方法。
在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中,教材又安排了一組寓言故事,如《陶罐與瓷罐》《獅子與鹿》等。而此時,如果教師在教學時再沿用二年級時學習寓言的方法,就會低估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寓言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不再陌生,教師要瞄準學生學習的起點,讓學生自學寓言,先借助已有知識經驗讀懂故事內容,再聯系生活實際想一想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什么樣的人生道理。這樣不僅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而且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使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教學之中。
課堂教學的起點要建立在學生語文素養的生長點上,教師只有把握學生學習的起點以學定教,才能使課堂教學高效達成。
四、根據學生的思維狀態調整教學
過程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具有極強的現場性,再好的教學預設也無法預知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所以,教師在課前備課中的預設不要過多、過細,而是要具有一雙慧眼,能及時發現課堂上的閃光點,敏銳地捕捉富有生命氣息的教學資源,根據學生的思維狀態,及時調整預設方案,以適應學生的需要。如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我最好的老師》一文講的是“我”六年級時的科學課老師懷特森先生的故事。懷特森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教學方法獨特,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和科學的懷疑精神。筆者在教學這一課時,有一位學生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見:“懷特森根本算不上一位好老師,因為他用‘騙人的方法教育學生,其實是在迷惑學生。就學生來說,老師講的一切都是正確的,而懷特森卻編造‘貓猬獸這樣的假動物教給學生錯誤的知識。這樣的老師不僅不好,反而有些壞。”這一觀點很快贏得了許多學生的贊同,懷特森先生的做法的確不符合學生心目中“好老師”的標準。此時,筆者沒有否定學生們的觀點,也沒有再按照預定的設計繼續教下去,而是拋給了學生這樣一個問題:“在你們的心目中,‘好老師的標準是什么?”剛開始,學生討論問題的范圍比較寬泛,于是筆者把范圍縮小在課堂教學上。學生們經過討論,達成了這樣的共識:一位好老師必須教給學生正確的知識;必須采用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還要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必須放下架子與學生互動,讓課堂輕松快樂。在此基礎上,筆者又提出了第二個問題:對照你們所討論的“好老師”的標準,看看懷特森先生到底是不是一位好老師?學生再次進入課文之后,對懷特森先生有了新的認識:首先,懷特森先生并沒有傳遞給學生錯誤的知識;第二,懷特森先生帶來的懷疑主義讓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學生“常常會在課后花好幾個小時甚至幾天的時間去思考和論證”;第三,使“我們逐漸增長了見識,也逐漸懂得如何去接近真理”;第四,使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不要迷信書本,也不要迷信權威”。從以上幾點足以看出懷特森先生是一位稱職的好老師,他的良苦用心是許多老師所無法做到的。此時,筆者讓學生再次捧起課本,動情地朗讀文中懷特森先生上課的句子,學生的敬佩之情溢滿整個課堂。
在教學時,很多教師總會說:“學生不配合,預設的教案無法完成。”其實,任何課堂都是動態的,無法預料的。如果學生一味地迎合教師完成教學任務,這樣的課堂只有表面上的精彩,而背后卻是學生個性的磨滅。教師應該為學生的不同聲音叫好,這樣的課堂才能培養出真正的創新人才。因此,在“以學定教”理念下的課堂,必須根據學生的思維狀態及時調整教學過程,以滿足各種層次學生的需求。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教什么和怎么教,絕不是憑空可以規定的,他們都包含‘人的問題,人不同,則教的東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著不同了。”“以學定教”其實就是“以人為本”,閱讀教學中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過程都要依據學情而定,只有這樣才能實現高效的課堂教學。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