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森
【關鍵詞】初中語文 教學行為 反思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11A-
0088-01
教學反思對于改進教學行為和提高教學質量具有積極的意義,因此,教師要學會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從中發現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并找出解決問題的對策。下面,筆者圍繞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進行反思的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期對教師的教學行為有所幫助。
一、過于注重課堂教學,忽略了預習的重要性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常常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教師從上課伊始便滔滔不絕地講解課文,而學生則是被動地傾聽,不僅要認真聽課還要認真做筆記,假如教師的教學節奏過快,那么有的學生就會跟不上,因此,教學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教師忽略了課前預習,只注重課堂教學。預習在語文教學中很關鍵,它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閱讀和思考與學習內容相關的一種準備活動。
為了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必須重視學生的預習,并教給學生一些預習的方法,具體可以這樣做。第一,要求學生通讀課文,了解課文寫了什么。第二,要求學生了解作者的基本情況以及文章的寫作背景。以教學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課文《孔乙己》為例,在正式上課之前,學生要了解作者魯迅先生的基本情況,了解《孔乙己》是在“新文化運動”崛起時作者創作出來的。第三,要求學生自主解決文中出現的生字詞,如理解文中“茴香豆”的“茴”的含義。第四,要求學生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以教學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課文《春》為例,在學生讀完課文之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邊想象課文中所描繪的春的景色邊思考作者是出于什么樣的情感描繪春天,從而理解文章的主旨。課堂教學固然重要,但是過于注重課堂教學而忽略了課前預習,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教師應當重視學生的預習,并在預習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過于注重教材內容,忽略了學生的實踐操作
在語文教學中,有的教師過于注重教材內容,而忽略了理論與實踐操作相結合,導致教學形式過于單一,脫離了學生的實際,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新課改提出了“以學生全方面發展為本”的理念,因此,教師必須將教材內容與學生的實踐操作相結合,從而促進學生的發展。首先,教師應當學會捕捉各種信息,教學時將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結合起來,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其次,教師要創造一個開放式的課堂,引導學生將學到的知識與實踐操作相結合,這樣既鞏固了已學過的知識,又提高了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教師可以開展以“語言的藝術——廣告”為主題的競賽活動,請學生設計廣告語,從而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再如,教師可以針對社會現象請學生進行辯論,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開展讀書看報交流會,豐富語文學習的內容,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教師必須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將理論知識的學習與實踐操作相結合,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提高語文能力。
三、過于注重教學形式,忽略了教學的實效性
在教學中,有的教師喜歡采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小組討論等多種教學形式,希望課堂教學變得熱鬧精彩。然而,這對提高教學效率是極其不利的。教師采用新穎多樣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學生往往容易被多樣化的教學形式所吸引,當教學結束時,學生只會覺得好玩、有趣,但是沒有收獲知識,教學效率自然不高。因此,教師必須重視教學的實效性,教學時以“課標”和“課本”作為教學的出發點,運用切實有效的方法展開教學,從而提高教學的實效性。以教學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課文《皇帝的新衣》為例,假如教師要用新穎的教學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表演,但是由于故事情節比較豐富,花費大量的教學時間用于表演,會浪費教學時間,學生的收獲也不大。因此,教學時教師應當引導學生研讀課文,明確文章大意,圍繞皇帝的“新裝”厘清文章的線索:愛—織—看—穿—揭—議,揣摩皇帝的心理活動,明確文章的主旨,從而達成教學目標,確保教學實效。課堂教學需要活力,但是不能空有花哨的教學形式而缺乏實質性的學習內容,更不能只注重教學形式而拋棄了語文教學的本質,只有學生掌握了語文知識,才是真正達到了語文教學的目標。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經常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只有不斷反思,不斷回顧、分析和審視,總結教學的得與失,才有利于改進教學行為,提高教學水平。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