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馨漫
南寧學院
新課程改革下社會學的高效教學方法研究
黃馨漫
南寧學院
社會學是一門應用性、綜合性很強的學科,通過社會學課程的學習,能夠幫助學生理性地認識社會現象,分析和解決社會問題。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筆者提出四個方法試圖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為社會學教師開展好社會學這門課程提供參考。
社會學;新課程改革;教學方法
社會學是一門研究社會事實的擁有多重范式的學科,社會事實包括客觀事實(社會行為、社會結構、社會問題等)和主觀事實(人性、社會學心理等),起源于19世紀末期,是從社會哲學演化出來的現代學科。社會學的研究范圍非常廣泛,包括了微觀層面上的社會行動或人際互動,到宏觀層級的社會系統或結構,因此社會學常常跟人類學、心理學、宗教學、經濟學等學科有千絲萬縷的關系。
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就是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傳授知識和技能與培養能力和創新意識并重;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而素質教育不是空洞的說教,它需要貫穿在各門課程的教學中。社會學課程涉及的內容從人才培養的密切關系角度看,它不僅是一門專業基礎課,也是一門素質教育課。
在傳統社會里,社會的組成和結構比較簡單,人們可以憑借積累的生活經驗就可以很好的適應他所存在的社會。當代社會結構復雜、日新月異、變化莫測,單純依靠個人的生活經驗去適應和理解社會是遠遠不夠的,必須依靠系統的社會學知識。大多是接受過社會學知識學習的學生認為,通過社會學課程的學習,能夠幫助自己理性地認識社會現象,分析和解決社會問題,幫助自己成熟。筆者認為要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開展好社會學這門課程必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對于學習,了解怎么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的人。興趣是學生傾向于認識、研究獲得某種知識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動學生求知的一種內在力量,學生對某一學科有興趣,就會持續地專心致志地鉆研它,從而提高學習效果。因此,在學生學習方式上,要改變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練習的現狀,教師要積極倡導、幫助學生主動學習、樂于探索、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在概念的形成和知識的獲得過程中,不是教師傳授給學生結論,而是學生在老師的幫助、引導下,自主地去觀察、發現、思考、動搜集信息、并用已有知識對所獲信息進行歸整。“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學習,自主思索,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發散性思維和學習興趣。
社會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面對變化迅速、紛呈多樣的人類社會,社會學者通過科學的方法與手段不斷進行描述、提煉、總結、概括,上升為各種社會學的理論。因此,教師在講授有關內容的時候,要將課本的內容與社會學相關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結合起來,在完成教學大綱的同時,給課堂注入新鮮的元素。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以教材內容為主,在完成教學大綱提出的目標任務的基礎上,穿插有關新的研究成果,將教師瀏覽、查閱到的大量資料、目錄和相關內容交給學生,通過教師提供的信息,促進學生學習上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傳授和學習達到了得以相長的良好效果。
舊課程的一個主要缺點是課程內容陳舊且脫離生活實際,讓學生覺得枯燥無味,缺乏意義,新課程改革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書本與生活的結合,體現為以活生生的情景為背景設計問題,要求學生能夠解決實際問題。
在以往的課本和教學中,為了解釋某個理論,讓學生更好的理解這個理論,常常需要舉例子說明,然而有些例子卻比較牽強,學生對生動具體的案例產生了懷疑,導致對理論產生誤解。所以,教師在教授過程中,為了解釋理論一定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理論的內涵,精選案例,和學生一起分析,在分析的基礎上感受到理論的源泉所在,并舉一反三,更深層次的領悟和總結出理論的概念、內涵和外延。學生掌握了理論的內涵和外延之后,教師要積極倡導學生在參照經典案例和理論概念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進一步分析、挑選出能夠體現理論內涵的例子和其他學生及教師分享,進一步加深對理論的理解,也為教師以后選用的案例提供參考。
在教授社會學概念的時候,老師也要以學生以往的生活經驗為基礎,結合學生思維發展水平,聯系一些案例進行講解。比如在講授責任分散效應的時候,可以將美國紐約郊外年輕女子朱諾比白遇刺案例作為例子,也可以將學生宿舍衛生打掃、集體勞動中的偷懶現象作為例子;在講授社會角色的時候,可以讓學生深入分析自己的角色(先賦角色:兒子/女兒,自致角色:社會學專業學生,規定性角色:學生,開放性角色:朋友,功利性角色:兼職服務員,表現性角色:班干部),加深學生對角色的理解和興趣。
討論交流學習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方式,通過討論交流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培養發散思維,廣闊視角、提升應變能力和思考程度,也可以激發教師創造性思維和應急、應變能力。同時,社會學是新興的社會性科學,新時代不斷有更新的觀點、理論產生,而對同一現象,又有由好幾個學者所代表的不同的觀點、理論進行解釋,因此,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討論是非常必要的。教師在選擇討論題目時,就應該選擇那些在理論上有多種不同的觀點和主張的內容,給學生提供選擇和辯論的空間。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激勵所有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熱烈,可以闡述自己的觀點,也可以補充別人的觀點,還可以對其他人的觀點進行反駁。例如,在討論“人的社會化”這個題目的時候,有些學生關注社會化的意義,有的關注社會化的影響因素,有的關注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社會化問題,有的關注有關社會化的不同理論。通過這樣內容豐富的討論,加深了學生對知識點的認識和理解,提高了學生的知識和思維水平。
[1]劉豪興:《社會學概論》.復旦大學出版社.
[2]袁方:《社會學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