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農業大學 李藝菲
當前新形勢下人民幣國際化問題的探討
山東農業大學李藝菲
摘 要:當前的經濟形勢復雜且困難:對外貶值壓力大,資本流出迅速,出口下跌;對內需求疲軟,轉型迫在眉睫,通縮顯現。在新貨幣戰爭時期,穩定人民幣幣值,減輕幣值波動帶來的損失,并穩步增強人民幣國際地位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主要在通過分析當前國際形勢下,人民幣國際化的特殊意義,并對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人民幣 現狀 改革 對策
人民幣國際化是指人民幣成為世界貨幣的過程,能夠跨越國界,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通、計價、交易。人民幣國際化,就是意味著人民幣逐漸成為計價貨幣,全球大宗商品采用人民幣計價;國際貿易貨幣,不僅僅是指中國同其他國家交易時采用,而是其他國家之間相互交易時使用人民幣結算;國際儲備貨幣,世界其他國家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自愿配置人民幣資產。
人民幣國際化在當前國際形勢下具有特殊意義。
當前國際形勢表現為: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后,各個國家的經濟恢復情況各有不同,全球經濟形勢出現明顯分化,以美國為首的少數發達國家率先回歸正常貨幣政策,引發全球資本大幅回流,同時,全球資本回流美國所造成的通貨緊縮正困擾著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國家以及日本、歐盟為首的發達國家,并陷入危機。引發危機的原因錯綜復雜:這其中包括石油、天然氣等大宗商品價格的斷崖式下跌;全球產能過剩;消費需求疲軟;全球金融動蕩;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等。而國內形勢同樣嚴峻,從2014年開始表現出來經濟增速放緩的跡象,GDP、PPI、CPI和PMI等各項數據均表明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工業下滑,投資消費放緩,大量國際資本流出,中國式通縮顯現,GDP增速放緩。在全球除美元以外的其他貨幣極不穩定的同時,人民幣國際化對我國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據市場供求、國內需要在主動調整匯率的前提下穩定幣值,保持堅挺。同時,國內經濟面臨轉型機遇期,加快改革的同時加快人民幣國際化步伐,找到新的增長點,擺脫經濟下行預期。在新貨幣戰爭中,唯有擔起負責任大國的義務,才能真正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的目標。當前,是挑戰,也是機遇。
3.1 深化金融改革
2015年一件有利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新突破的重大事件,就是人民幣加入SDR的核審工作。人民幣是否能順利加入特別提款權,成為官方儲備貨幣,將決定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重要一步。加入特別提款權,將意味著人民幣成為了IMF的官方使用貨幣,這有利于擴大人民幣的國際支付,交易結算以及外匯儲備的使用范圍,對于提升人民幣國際地位具有重要意義。加入特別提款權的審核條件是人民幣可自由兌換,要求資本賬戶的開放,而深化金融改革是資本賬戶順利開放的先決條件。
人民幣的國際化必然使國際上更多得使用人民幣,在開放金融市場提高資本流動性的同時,深化金融體制的改革,并配以完善的金融監管,密切關注資本動向,防止國際熱錢大幅進出帶來的不良影響。完善金融立法、完善監管體系,穩定股市、債市健康發展,推動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推進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和人民幣跨境使用。
3.1.1 促進股市的正常發展
股票市場是一個國家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股票市場集聚大量資金,為上市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同時,促進股市的良性發展,將有利于資金的流動,極大地提高了經濟發展的效率,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中國股市市值僅次于美國,居全球第二,體量龐大,但股市發展尚不完善,法規不夠健全,制度不夠規范,存在很多投機套利的機會,這會加大股市的不正常波動,影響經濟的健康發展。2015年7月份的暴跌,讓人們看到了中國股市的脆弱性,未來股市的發展,應朝著規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和透明化方向努力。政府減少日常干預,使充分發揮市場配置作用,在出現巨大震蕩時入市救助,重點放在穩定股市、安撫緊張氣氛上,而不是行政強制促使牛市,要充分尊重市場規則。
3.1.2 建立發達的債券市場
債券市場在一國金融市場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通過債券市場能夠為基礎設施建設和重大項目提供融資便利,并充分集聚社會資本支持政府、企業經濟活動,債市是股市資金的蓄水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股市波動,降低風險,同時,債券的發行和流通將促進利率市場化,有利于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目前我國的債券市場發展迅速,其債券總量全球排名第三;債券種類日漸豐富;投資債券的限制也逐漸放寬。但總體依舊面臨著一些問題:市場化利率定價機制較差;債券流動性普遍不高;相關法律法規不夠完善,監管不到位。對此,繼續完善市場化定價機制,收益與風險對等;增加交易品種,降低交易成本,減少限制,提高其流動性,才能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放開限制的前提要有完善的監管和法制,健全法律體系是關鍵所在。
3.1.3 完善匯率機制
國際油價下跌,加之美聯儲加息,重挫中東、俄羅斯和巴西等依賴能源出口的國家,上述國家不得不采取競爭性貶值策略,以此維持出口競爭性,緩解財政赤字壓力。新興市場國家貨幣成為美聯儲加息和能源價格下跌背景下的受害者,包括韓元、俄羅斯盧布、南非蘭特、泰銖、智利比索等貨幣大幅貶值。國際形勢對人民幣形成了很大的貶值壓力,這迫切要求改革人民幣匯率機制。首先,應從加大匯率彈性開始,逐漸放寬波動幅度,并適度減少中央銀行對外匯市場的干預,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2015年8月份,人民幣完善中間價報價機制,是匯率改革的重要一步。堅持以市場供求為基礎,減少央行被動干預,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資本外逃壓力。
人民幣是全球第九大外匯交易貨幣,2013年市場份額僅占1.1%,2014年全球外匯儲備占比為3.2%。就目前來說,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改革還有很遠的路要走,在充分尊重市場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逐步調整幣值,堅決避免大幅升貶帶來的震蕩。
3.1.4 在國際貿易中更多地使用人民幣
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就是要提高人民幣的國際地位,首先應該讓更多的國家和地區認可人民幣,在貿易中用人民幣計價和結算。為了推動這一目標的實現,我國從2009年開始開展人民幣跨境結算業務,隨著試點城市地不斷擴大,試點地區也擴展到全球范圍;同多個國家簽署人民幣互換協議;成立了多個區域性自由貿易區;提出“一帶一路”的雙多邊發展機制等等。目前,人民幣是全球貿易使用中的第五大貨幣,從2009至2014年,國際貿易中人民幣使用比例飛速增長,從0.02%增至近25%。未來的國際貿易中,要更加積極的使用人民幣計價交易,人民幣幣值的穩定,才能減輕匯率風險,在當前新興市場國家貨幣大幅震蕩的同時,穩定人民幣匯率,才能增強國際對人民幣的信心,擴大使用人民幣的貿易量,同時,資本賬戶的開放,為人民幣走向國際提供了更多的方便。
3.2 人民幣國際化要有實體經濟的支撐
根據馬克思的觀點,資本市場等虛擬經濟是無法創造財富的,只不過是財富的轉移和再分配過程,只有實體經濟的發展,才是用貨幣創造價值的過程。拋開姓“資”姓“社”的問題不談,一味地發展虛擬經濟,而放棄實體經濟最終只能使經濟空心化,沒有新資產的產生,原有資產的價格一味飆升只會制造資產泡沫,泡沫在利益的驅使下被不斷吹大,并吸引更多的人加入。但泡沫總會有破滅的一天,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將會使泡沫破滅,從而重創國內經濟。90年代的日本,就是因為資產泡沫的破滅,從而走上了長達30多年的衰退時期。
支持實體企業發展,在我國目前面臨經濟下行壓力的情況下顯得尤其重要。缺少實業支撐的虛擬經濟,只會形成泡沫,發展股市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支持實體經濟,引導社會資金向實體企業流動。同時,我國面臨著較嚴重的融資難問題,制約著實體經濟的發展,對此,政府加大給予專項政策資金的力度,對于高社會融資成本問題,我們不能僅僅依靠央行降息,還要重視引導流動性傳遞至企業和個人。
3.3 加快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
我國的工業增加值處在下降趨勢,反映了傳統工業、制造業的疲軟。從2014年之前的兩位數增長,到2015年7月僅能維持6%的增幅。匯豐PMI總體走勢偏低,在50%附近徘徊,2015年來逐漸走低,7月份數據更是低至47.8。進出口同樣不容樂觀:從增速放緩到下降,2015年上半年進出口總值下降6.9%,隨著大宗商品價格的不斷下跌,以及國內外需求疲弱,進出口數據將進一步放緩。
經濟轉型是我國目前面臨的最主要問題,而我國長期存在產業結構不合理問題:過度依賴出口和低端制造業,產能過剩、資本流出、投資放緩將嚴重影響我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因此,結構轉型和產業升級是我們面臨的重中之重。淘汰落后產能,政策支持新興產業發展。同時,經濟轉型意味著生產、收入和支出結構的轉變。工業占GDP的比重下降,消費占比上升,同時減少對投資、進出口這些受限于外部因素的經濟拉動方式的依賴。
3.4 減少能源依賴
2015年以來,CPI、PPI連續走低,國內面臨通縮壓力,與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不斷下跌密切相關。能源依賴問題嚴峻,嚴重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目前可以大力發展清潔代替能源,如風能、太陽能、潮汐能等,若干年后全球資源枯竭的時候,這些清潔能源將大放光彩,但在未來的幾十年甚至是幾百年里,石油和天然氣依舊是全球能源消耗的主角。目前的解決方式,一方面是尋找國內有限的資源存量,另一方面則是要尋求國際間的合作。我國與俄羅斯簽訂長期天然氣協議,緩解西方對我國的能源封鎖;“一帶一路”中所經過的中亞地區有著豐富的資源,與這些國家和地區加強經濟的交流與合作,同時在這些地區推行人民幣直接自由貿易,避免了美元交易的麻煩,對推行人民幣國際化有重大意義。
美元的輕微變動,牽動全球經濟波動,過分單一的核心貨幣模式的弊端在幾經波折中得到充分顯現,國際貨幣體系的發展方向朝著多元化前進。而對于目前發展崛起的中國來說,人民幣國際化,是不可避免的發展趨勢,不僅僅獲得巨額鑄幣稅收入,同時,更重要的是能參與全球資源的定價,增強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發言權。此時的中國,因其幾十年來高速穩定的發展而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同時,人民幣于2015年底加入貨幣籃子幾率較大,人民幣國際化面臨重要一步。但我們必須清楚地明白:人民幣的國際化,絕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實現的。我們要隨著經濟發展和改革的步伐穩步推進國際化,切不可過分自大,急功近利。同時,人民幣國際化將會面臨一些風險:完全開放的經常性賬戶和資本賬戶,體量大、流動性高的資本市場,市場化的匯率、利率,勢必會加大金融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因此,開放的前提要有完善的預警機制和發達的監管系統,改革的同時不斷發展完善,市場化的同時提高抵御市場波動的能力,是人民幣走向國際的重要前提。
參考文獻
[1] 連建輝,翁洪琴.銀行流動性過剩:當前金融運行中面臨的突出問題[J].財經科學,2006(4).
[2] 張立偉.貨幣戰爭在中國[J].中國海關,2010(11).
[3] 趙愛玲.箭在弦上的貨幣戰爭[J].中國對外貿易,2009 (04).
[4] 儲昭根.貨幣大戰下的中美博弈[J].檢查風云,2010 (24).
[5] 吳駿,王璀璀,趙娜.人民幣國際化與人民幣匯率長期走勢[J].山東財政學院學報,2010(02).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5)06(c)-06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