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強
摘 要 榜樣激勵作為高校德育的方式之一,為高校廣泛采納和運用,對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作用。榜樣激勵在高校德育中的具有導向功能、凝聚功能、規范功能和激勵功能,探討其目標機制、互動機制、強化機制、反饋機制,有助于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開展。
關鍵詞 榜樣激勵 德育 功能 作用機制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1.047
榜樣具有無窮的力量,2013年9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及提名獎獲得者時就指出“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精神,崇高事業需要榜樣引領。”①榜樣是我們前進的動力,為我們提供了奮進的目標,其言行舉止具有鮮明的時代烙印,會引發群眾強烈的情感共鳴,從而轉化為催人奮進的力量。從一定意義上講,榜樣是我們完成社會化必不可少的一環。長久以來,榜樣教育以生動形象的鮮明特征一直被廣泛運用于傳統教育當中,在結合西方激勵理論學說之后,榜樣激勵成為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新時期高校德育面臨一系列挑戰,榜樣激勵進一步拓展了高校德育工作理念和方法的創新。
1 榜樣激勵在高校思德育中的功能
1.1 導向功能
榜樣激勵通過為高校受教育者提供先進人物或事例,引導受教育者形成正確的理想信念、奮斗目標和行為方式,使受教育者形成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信念,堅定奉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形成社會主義道德和行為取向。在每年的三月,全社會都會掀起學習雷鋒熱,雷鋒精神就是這種導向性的具體發揮,雷鋒作為樂于助人的先進典型引導著廣大受教育者接受并且實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1.2 凝聚功能
由于榜樣激勵傳揚社會正能量,激發受教育者內心的情感共鳴和社會認同,因而促使受教育者同榜樣相向而行,凝聚社會各方面力量。社會凝聚力的發揮需要一定的感召力,榜樣往往更具更強的感召力。2008年汶川地震后,英雄教師譚千秋的感人事跡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譚千秋舍身勇救四名學生,成為那一刻凝聚全國情感的模范典型,這種深入人心的情感深深地激勵著人們投入到抗震救災工作當中。汶川地震中的英雄人物凝聚了當時整個社會的力量,為贏得抗震救災的偉大戰役提供了堅實的精神動力。
1.3 規范功能
榜樣激勵的規范功能主要體現在榜樣力量的內在約束力規范受教育者的行為,使之滿足國家社會的要求。榜樣激勵通過榜樣所傳遞出來的精神影響受教育者的行為活動,這種榜樣代表的正面形象和典型精神是社會認可和倡導的行為規范,通過不斷學習這種精神,就能增進受教育者理解社會道德、法紀的能力,并通過自省和自律規制自身行為活動,實現社會所認可的行為規范。
1.4 激勵功能
榜樣通過其行為的展現和教育者對榜樣的精神的闡釋,使受教育者內心產生深度情感共鳴和精神感召,從而促進受教育者學習和實踐榜樣先進事跡。榜樣激勵的激勵功能一方面促進了榜樣深入受教育者內心;另一方面,對受教育者模仿行為提供了內在驅動力。以此為基礎,榜樣激勵形成受教育者內心學習的基石和前進的動力,推動受教育者人格力量的形成和發揮。
2 榜樣激勵在高校德育中的作用機制
2.1 目標機制
“所謂目標激勵,就是通過設置和樹立理想和目標,激發人們為實現理想和目標而奮斗。”②西方激勵理論認為人的行為是由其內在的動機以及需要推動,這些需要就是人們衡量控制自己的生活效力的程度層級。榜樣學習者以榜樣作為模仿對象和樣板,即確立了學習目標和行為方向,就會按照榜樣的標準進行活動。當受教育者們確定了目標之后,會激發內在動力積極地為確立的目標行動。榜樣激勵的實現前提是榜樣的行為和精神具有異于常人的特性,這種特性往往具有突破性和超前性。這樣由于學習者與榜樣之間存在較大差距,才會吸引學習者并使之產生動力去完善自我向榜樣靠攏。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榜樣激勵必須設定合理的目標和完成的階段,安排與受教育者相適應的目標才能取得最理想的效果。目標設得太高會使受教育者產生無法達到的挫折感從而喪失激勵力量,而目標設得太低又會降低激勵的效果。同時要確立由易到難的目標學習過程,根據不同的受教育者制定不同的目標學習方式,避免全能式榜樣目標的學習。要積極引導和培養廣大受教育者從身邊的朋輩群體中尋找模范典型,建立合理的榜樣學習目標激勵自己前進。
2.2 互動機制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忽視了受教育者主體性的發揮?!艾F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關系是平等互動的關系。這就是說,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完全平等的。”③榜樣教育突破傳統教育的教育者與受教育者身份差異,凸顯在理解學習榜樣過程中的關系平等性。高校在德育中如果能夠將榜樣人物請進課堂,使學習者和被學習者面對面交流溝通,通過教育者、榜樣、受教育者之間的積極互動,激發受教育者的熱情和自尊,在潛移默化中使受教育者解除對思想灌輸的警惕心理和逆反心理。這種不同角色之間的互動打破了原有條條框框限制,形成良性的互動,受教育者受到感染從而學習榜樣身上的精神力量和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有助于推動德育目標的順利高效完成。
2.3 強化機制
斯金納認為人的行為是通過與外界環境的互動決定的,外界的肯定可以強化行為產生的動機,從而塑造個人行為;外界的否定則促使個人削弱動機,改變自身行為。外界環境的接納與否成為個人行為養成的關鍵因素,榜樣作為被外界公認的模范具有強化個人行為的作用。模仿榜樣被社會接納和認可的行為使得個人獲得滿足感和自尊感,從而獲得自信及安全感,反之則會遭到社會大眾的鄙視、譴責、疏遠,從而產生極度的不安,這種不安又會使之與榜樣看齊、與社會崇尚的規則和價值形成一致。學校是國家普及知識和社會規范的機構,其目的是培養符合社會和國家需要的遵守社會秩序的人。因此,學校必須按照要求塑造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必須通過不同方式強化符合社會規范的行為模式,改正不被社會認可的行為模式,通過激發學生情感和需要動機,塑造健全的學生行為?!爱斏鐣驅W校樹立一位榜樣要求大家學習時,往往具有一定的統一性與權威性,很容易得到受教育者的認同與響應。”④通過學校對榜樣行為的宣傳,使受教育者理解接受并實踐了這種行為模式,并因此獲得社會肯定甚至表彰就會強化學生對這種模式的學習,從而榜樣行為得到廣泛傳播和進一步強化。若是受教育者的榜樣學習行為未受到認可甚至被嘲諷,則可能這種榜樣行為就會減少甚至消失。這就要求我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進行榜樣激勵時必須加強社會互動,通過學校和社會對榜樣學習行為的認可及表揚來強化受教育者的行為。
2.4 反饋機制
由于傳統以教室和課堂為中心的德育教學受限較多,高校德育活動基本上只能以教師講授在課堂完成,至于教育效果如何,則無法準確量化和評估。榜樣激勵后期要求建立高校德育工作的反饋機制,也就是在接受榜樣教育之后,可以借助網絡等手段引導學生利用各種手段完成意見思考的表達。比如通過班級感悟交流會、榜樣學習征文比賽、榜樣學習活動宣講、榜樣學習調查問卷和實踐考察報告等了解受教育者學習情況,針對其中出現的偏差及時予以糾正。同時,這種反饋機制的構建,還可以促進教育者改進教學思路,增進受教育者與教育者之間的情感交流,增強高校德育工作效果。
注釋
① 新華網.習近平會見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及提名獎獲得者[EB/OL].(2013-09-26)[2014-03-1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9/26/c_117526476.htm.
② 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與思想政治工作司組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③ 張耀燦,鄭永廷,劉書林,吳潛濤.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④ 彭仲生.榜樣激勵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的運用[J].中國成人教育,2006(9):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