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要冰
摘 要:音樂是一門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素質的課程,如何實現音樂課堂的活動化,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由傳統的鸚鵡學舌變為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活動,讓音樂課堂由少數特長生表演為主的教學活動變為全員參與,從面達到學生愿學、樂學、會學的效果。筆者以為激趣是最重要的環節,然后再施以得當的方法,讓學生在有趣得法的教學過程中去愉快地學習,可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關鍵詞:激趣;互動;音樂;活動;主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3-058-02
“互動”在音樂課堂教學中不可忽視。互動可讓師生共同營造和諧、愉快、合作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濃厚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變“厭學”為“樂學”,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進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培養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學音樂
歌曲教學是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感受音樂、表現音樂的有效手段。在傳統的音樂教育中注重歌唱技能、技巧的訓練,而忽視了音樂藝術形象的趣味性和完整性,結果老師教得枯燥,學生學得無味,逐漸使學生失去了學習音樂的興趣。針對這種情況,我在歌曲教學中注重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強調歌曲教學中的聽賞作用,讓學生在反復聽賞的過程中,受到歌曲情感的熏陶,力圖通過一個完整的音樂形象,來揭示歌曲的思想性、藝術性以及趣味性,從培養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入手,讓他們在充分感受音樂、理解音樂的基礎上進一步來表現音樂。
二、營造音樂氛圍,讓學生“讀”懂音樂
烏申斯基說:“沒有興趣,被迫進行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也曾講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新的課程標準讓我們認識到:音樂教育首先不是教授技能技巧,不是造就一個提琴演奏家,一位歌唱高手,而是要借著具體的藝術欣賞活動,比如,一首樂曲、一支歌曲,使學生來親近藝術,從而喜歡藝術和熱愛藝術。音樂教育目的是培養音樂聽眾,合格公民。而不是培養音樂的專門人才。初中階段教師就是要為學生創造寬松的氛圍,良好的音樂學習環境,提供給學生最好的音響資料,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學習接觸和親近音樂,從而激發情趣,陶冶情操。
師生互動,創設與教學內容相符的情境,如:在教唱歌曲《八月桂花遍地開》時,我帶領學生共同扎起彩綢,在歡快、熱烈的秧歌音樂伴奏下,扭著秧歌進教室。又如:利用美麗的畫面,動聽的歌聲去看、去聽,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器官,更形象直觀地感受音樂,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擴大音樂視野,引導學生抓住音樂特點,“讀”懂音樂,感受音樂。
為便于互動,在學生的座位排列上將傳統的成排成行的座次形式改變成“馬蹄形”、“圓形”的座位形式。這些做法不僅消除了教學中師生間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的心理障礙,而且還大大的縮短了師生間的心理距離。
三、多形式激趣,鼓勵學生全員參與
1、以“演”激趣。在音樂教學中要改變傳統課堂教學的人際關系,堅持以學生為主,教師則普通身份加入,通過適當點撥,發揮向導作用,促進師生間相互交往和愉快合作的和諧關系,從而發展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健康的個性,使學生在更多的參與,合作過程中得到素質上提高。例如在音樂課上設計“小小舞會”這一活動環節,放手讓學生盡情地唱、盡情地跳,讓學生在無拘無束中展示自己的才能。教師也可以和同學們共同在優美動聽的音樂伴奏下翩翩起舞。或者提示學生積極思考進行創編,將拍手動作換為跺腳、搖頭、聳肩、扭腰等動作,使學生在律動中充分感受創作的成就感。
2、以“賽”激趣。好勝心強是學生的主要性格特點之一,而在激烈的競爭氛圍中,可讓學生形成良好的競爭意識,從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孩子們在課堂上分組表演或采取打擂方式鼓勵學生上臺表演,教師提前準備一些獎品予以鼓勵,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樂理知識教學中還可采用分組進行搶答等不同形式來爭奪紅旗,從而營造一種愉快、和諧、競爭的教學氛圍。
3、以“活動”激趣。音樂活動課是音樂課的延伸。活動課除了完成基本教學任務外,更多的是把活動的主動權教給學生。如上器樂課時,教師可與學生一起齊奏、合奏。如需要配打擊樂時,教師除了引導學生設計相關的鑼鼓點外,還可以和學生一起演奏各種打擊樂器,甚至與學生演唱的歌曲作伴奏。此外,教師還可以給學生設計合適的伴奏音型,讓他們用自己的樂器為教師演奏的樂曲進行伴奏……這種做法不但使課堂變得生機勃勃,學生學起來興趣更濃。
四、聽、賞并用,提高音樂素質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情感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是最為活躍的心理因素,既是音樂審美感受的動力,又是音樂教育目標之一。音樂教育應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則。不時點燃學生的情感火花,使用其在情緒的勃發與激動中進入審美的圣境。
列夫·托爾斯泰說:“音樂是人類情感的速記。”不同歌曲的節奏、旋律、力度、速度變化等,都能夠給人帶來一種不同的感受。在音樂教學中,通過讓學生完整的聽賞歌曲,不僅可以消除學生因為純粹學唱歌曲而產生的厭倦心理,而且還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唱欲望,使學生能夠主動、持久的投入到音樂學習中去。
有些歌曲,在教學時,不必過多地介紹歌曲的背景和特點,而是直接讓學生聽賞,意圖讓學生在聽的過程中,體會歌曲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學生在聽賞過程中往往會被歌曲中歡快、熱烈的情緒深深的打動而禁不住隨著音樂的節奏舞動起來。
在教學特點鮮明的民歌時,可以先播放相關影片讓學生欣賞,學生在聽賞過程中,往往會被優美動聽的旋律感染而紛紛在下面輕輕的模仿、視唱。教師便可以不失時機的帶領同學們分析曲子的特點以及演唱風格等,同學們積極地發言、大膽地討論,很快就能夠準確、生動地演唱歌曲了。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想象力推動世界,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我的一切都來源于音樂的啟發。”少年兒童的想象力是一把開啟心靈的鑰匙,通過它可以使靈感得到創造性的發揮。因此,音樂教學已成為促進學生全身心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音樂可以給人帶來豐富的想象,但并不等于所有的音樂都必須描述一個場面或者表現一個場景。所以,在音樂教學中,要結合實際情況,根據音樂中的各種要素進行全面的分析、研究,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去想象。
教會學生唱一首歌并不難,重要的是如何使歌詞的感情充分地表達出來,使學生在聲情并茂的演唱中心靈受到滋潤。因此,教唱一首歌之前,教師首先要對作品進行深刻的理解,應引導學生分析它的感情特征、情感處理、表現手段等。如這首歌曲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應該用怎樣的速度和力度來演唱?用怎樣的語氣或是動作來表現歌曲的情感?總之,只有在課前做好充分的理解和準備,教師才能在課堂上通過生動的誘導,使學生在情感上有所觸發。
在音樂教學中實施自主學習,放手讓學生在音樂的環境中學習音樂、理解音樂、感悟音樂、表現音樂。真正給學生一個展示的舞臺,一個鍛煉的機會,一個成功的體驗。通過活動化的課堂使學生由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