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吉
摘 要:語文教育從某種程度上影響著個人一生的發展,近年來,不少國內的學者嘗試對小學語文教學做出改革,當中卻存在著各種困境,本文將對這些困境做出分析并嘗試尋求解決之道。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困境與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3-119-02
一、引言
對于整個小學階段而言,語文學科都是十分重要的,對于人一生的發展也在某種程度上做出非同一般的影響。所謂教學,是一個師教生學的動態的過程,傳統的語文教學注重講授,學生一般都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新課改以來,許多學者對小學語文教學的現狀以及目前存在的困難做出了研究,并提出一系列改革的方式。也由此展開了對當下我國小學語文教育創新路徑的討論。
二、當前小學語文教育的困境與原因分析
1、語文教學缺乏人文情懷
語文作為從文學藝術中衍生而來的一門學科,其本身就帶有相當的人文氣息和情感關懷,語文教學并非只是識字閱讀等語文技能的培養,這些作為學科基礎固然重要,然而過分重視就導致忽視了語文學科本身的精神內涵,忽視了它在培養學生們審美情操、道德修養以及人文情懷上的不可小覷之作用。這亦是我國當下語文教學的困境之一。泱泱華夏,文化之沉重上下五千年,先人留下的豐富而瑰麗的文化在當今的語文教學中竟只淪為機械的識記和背誦。多少學生記背《九與九日憶山東兄弟》的時候知道那背后的兄弟之情,又有多少學生在學習《十里長街送總理》之時感受到那其中的悲切情感。可悲可嘆,當下語文教學所作出的忽視人文情懷之教育,斷送的可能就是中國的聶魯達或者如今的蘇東坡。人文情懷與語文技能之間抉擇的困境,此為小學語文教學的第一重困境。究其原因有三,即教育體制、教師素養和傳統的教學形式的影響。對于語文學科評價機制的不完善使教學的目的產生偏差,忽視語文學科的人文情懷;另一方面,許多語文教師本身就對文學缺乏由內心而出的共鳴,若教師尚且進行干巴巴的教學,學生從何處得來對語文之美的體味。
2、語文教學過分重視課本
古人云“厚積薄發”,語文教育的意義絕不只在于對于課本的學習,相反的,課本應該是幫助學生去了解和感受在其之外更廣闊世界的橋梁。小學是培養個人一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的關鍵時期。然而回望當下,小學生們的學業壓力和枯燥的學習生活使他們一方面沒有充足的時間進行課外閱讀,另一方面,對于語文課本的乏味學習使他們喪失對閱讀興趣。借用教育學者溫儒敏的話:“閱讀最接近教育的本質,是語文教育的靈魂,是語文教育之本。”過分重視課本與閱讀之必須性的沖突,此為當下語文教學的第二重困境。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傳統語文教學方式的積襲,另一方面在于語文學科評價機制的不完善。傳統的語文教學是填鴨式的教學,學生每天面對的學習任務是抄寫、造句、背誦之類,課堂形式亦十分單一,課文分析往往忽視學生的學習感受而沿襲毫無新意的教學形式。譬如文章學習時常見的概括中心思想就很容易忽視學生的自我感受,語文是具有生命的學科,這一生命是源頭活泉,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課文一味的、學究似得學習只會澆滅學生對文學的興趣,對于培養他們的閱讀習慣毫無益處。
3、理論研究與實際實踐之困
盡管有不少學者對于創新小學語文教學另辟蹊徑,提出不少讓人耳目一新的教學方式。譬如由華東師范大學劉濯源教授所帶領團隊提出的”思維可視化“教學。他們認為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形式,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字自我體驗和思維過程,認為教學的著重點在于對學生思維的訓練上。然而回望現實我滿發現,能夠積極去運用那些理論來進行教學的教師們少之又少。也就是常說的理論研究與現實實踐出現斷層。理論和實踐應當時互為支撐的,無論是缺乏理論的實踐亦或是缺乏實踐的理論都有其不可取之處,這是當下小學語文教育的第三重困境。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教師的專業素養尚待提高,活到老學到老,傳統的教學方式需要進行不斷地調整和改變才能更好地適應時代,然而學校當中往往資歷越老的教師越具有權威,同時亦最不愿意改變自己多年積累的教學方式,還會出于老教師的責任感對年輕教師做出指導甚至是教學干涉,這樣的教師關系在無形當中就影響了學校教學的創新發展。老教師多年積累具有權威和經驗,新教師初生牛犢敢于嘗試不怕失敗,二者如何互相幫助,共同開拓最適宜學生的教學方式,尚需糾正觀念,提高職業素養。
三、改善小學語文教學的對策思考
1、提高教師專業素養
教學是教師引導和幫助學生使其有所獲得、有所發展的動態過程,教師不單單是教學的設計者、引導者,亦是學生所學習的榜樣。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決定了小學教師需要比其他教師更注重個人素養,這是所謂“為人師表”。另一方面,突破當下小學語文教育之困境,尚待各位語文教師們大膽嘗試與創新,積極參與教學研究,提高自我的教學水平。教師同樣需要厚積薄發,去了解更多新課程改革的研究,甚至自我參與研究,結合自身和學生的特點探索出一套最為合適的教學方法。另外一個方面,由于其學科特殊性,語文教師需要舉要相當的文學素養,具有不同于其他教師的浪漫人文情懷,,只有自身即對文學懷有深切情感的語文教師才能在教學中感動學生,才能對學生發展審美情操和情感關懷的道路上做出引導。
2、完善小學語文的評價機制
如前文所述,語文教育之靈魂并非生字詞的認識、亦非段落大意的概括,我國目前的語文教學評價機制尚不完善,表現在如今的評價機制不能很好地適應學生學習語文的目的,學生學習語文,要感受到文學世界之美,要提升自我的審美情操,要加深人文關懷。因此評價機制應當加重對學生內涵的評價和獎勵而適當減輕對基礎語文技能的考察。另一方面,積極而有效地評級機制能夠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評價機制影響著教師的教學側重點,只有改變評價機制,教師才能放心大膽地去嘗試教學改革,去提升自我修養。
3、學會聆聽學生
教學之中,學生是主體。良好的教學過程是能夠傾聽學生感受,了解學生需要的過程。尤其 對于小學語文教師而言,去聆聽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從而加以正確的引導是優秀語文教師的必修之路。一堂優秀的語文課,學生能夠在教師的關懷中感受文章之美,能夠激發他們對于文學閱讀的興趣,能夠鼓勵他們去尋求文學中觸及心靈的感受。教師在教學時要能夠接納學生的差異,具有寬容的態度,尊重他們自己的看法,不抹殺學生的奇思妙想,為他們裝上想象的翅膀。
參考文獻:
[1] 張娟青.《事論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研究》.《小學語文》.2010.
[2] 李元功.語文教學藝術與思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 李麗霞.基于學生精彩觀念的課堂教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