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彪
淺談營改增對建筑業的影響分析與風險控制
張 彪
2012年以來,營改增試點行業和區域不斷擴大。筆者針對建筑業“營改增”后,從財務管理的角度,分析了對建筑業稅負、發票管理、合同管理、賬務處理等方面的影響,提出了控制風險點的思路。
建筑企業;營業稅;增值稅;營改增
在社會分工不斷細化和經濟市場化、國際化程度日益提高的形勢下,增值稅與營業稅并存,重復征稅、制約企業發展的弊端日益突出。將營業稅改征增值稅,有利于完善稅制,消除重復征稅;有利于社會專業化分工,促進三次產業融合;有利于降低企業稅收成本,增強企業發展能力;有利于優化投資、消費和出口結構,促進國民經濟健康協調發展。因此營改增避的實施,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一)“營改增”對建筑行業稅負的影響
根據試點方案,若建筑業實行11%的增值稅稅率,且按照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納稅,與營業稅價內稅比較,雖然理論上稅負可以降低,但實踐中稅負是增加的。這與建筑業的行業和產品特點有關,也與我國現行的稅收征管機制和國民的納稅意識有關。建筑業生產流動周期長,上下游的產業鏈長,決定了建筑業生產過程中的各要素投入不可能全部取得增值稅進項發票。更主要的是建筑業稅負還受以下幾個因素影響。
1.外購商品混凝土的問題。根據財稅【2014】57號規定,對商品混凝土按照3%的簡易征收率實行簡易征收。按照一般外購商品混凝土占工程投入的15%左右測算,僅此一項,增加了施工企業15%以上的稅負。
2.就近采購地方材料的問題。施工企業工程所用的磚瓦、砂石、土方以及鐵絲、汽油等零星材料,基本上都是就近在施工所在地采購。采購時對象基本上都是小規模納稅人、個體戶和農民,根本無法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也就無法抵扣。
3.甲方供料問題。營改增后,甲方為了提高自身的抵扣進項,可能會將增值稅進項稅額抵扣稅額較大的材料、門窗、電梯等設備改為自己采購,而將這部分從合同中剔除出來,這樣施工企業無法從這些項目中獲得抵扣稅的好處。同時,對于一些大型建設項目,可能存在發包單位供料還不給施工企業開發票的強勢的合同,營業稅計稅時包含在總造價中不會對稅負產生影響。但在增值稅計稅時由于不能取得發票,必然導致施工企業稅負增加。
4.老項目稅收抵扣的問題。無論營改增何時實施,都會有老合同工程存在:一是竣工已經決算的但未全額收到工程款的項目,已經沒有進項稅可言了,但是在營改增收款開票后卻會產生銷項稅。二是竣工還沒有決算的老項目,除進度款外,很大一部分還沒有確認應收賬款,將來掛賬收款時同樣面臨著沒有進項而只有銷項的問題。三是在建項目,已完工部分沒進項可抵扣是既成是事實,但相對應這部分工程款收款時同樣發生銷項稅。以上三種情況若無過渡政策,施工企業稅負將大幅增加。
5.已入賬資產稅收抵扣的問題。企業的固定資產、工程物資、施工機械等在營改增前已入賬,其折余價值或凈值還要在今后的使用過程中通過折舊或攤銷的形式轉化為施工企業的工程產值,產值即收入,結算時就會計算銷項稅。但是,這些資產已經入賬,無法產生進項稅,造成營改增前后購入資產納稅的不公。
(二)“營改增”對建筑業發票管理的影響
1.存在無法抵扣的風險。根據國家稅務總局《增值稅專用發票使用規定》,取得虛開的、偽造的、失控的、作廢的發票,以及出票企業未報稅的發票,其進項稅額不得抵扣。而營改增后,建筑業企業由于過去的營業稅發票習慣,加上財務人員對增值稅專票的不熟悉,很可能取得上述發票,重則以犯罪論處,輕則不得抵扣并受到行政處罰。
2.存在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的風險。在營業稅下,建筑業企業只要一個合同就可以到稅務機關向房地產企業代開發票。營改增后,在抵扣增值稅及降低所得稅的雙重誘惑下,關聯的建筑施工企業向房地產開發企業虛開發票的情況絕不會消失。而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極有可能觸犯刑法,讓開具方和接收方都會受到損失。
海水中懸浮物顆粒對光的選擇性吸收是線性衰減系數不穩定的主要原因。在清澈的海域,除了藍光的吸收和散射對光的衰減基本相等外,其他顏色的光衰減基本上是因為海水的吸收。在懸浮物比較多的海域,光的衰減則大部分來源于光的散射。而光在傳播時產生的熒光散射和拉曼散射則包括了吸收和受激輻射兩個基本過程。一般情況下,吸收作用造成的光量的衰減約占光源的40%,而其大部分原因是來源于光的散射作用。
(三)“營改增”對建筑業合同管理的影響
占建筑成本較大份額的材料是能否抵扣進項稅是建筑企業合同管理的重要工作。因此,選擇具有開票資格并能在一定時期內及時開出增值稅發票的材料商,應是采購部門的首選,即使不能取得17%的增值稅專用發票,也至少要取得3%的專票或取得普通發票,否則,企業損失將非常大。
(四)“營改增”對建筑業賬務處理的影響
目前建筑業營業稅稅款隨營業收入的實現而實現,計算簡便,便于征管。將來采用增值稅,在購進、發出材料、與對方驗工計價等各個環節可能都涉及增值稅相關的核算。同時,在收入和成本時必然要采取價外稅的核算方法。按照一般納稅人計稅的企業,還需要增加若干個二級科目,勢必會增加核算難度。同時還會因開票、報稅、認證等涉稅事項辦理的網絡化信息化的要求,給賬務處理帶來新的挑戰。
(一)對供應商重分類、盡量與能開具可抵扣進項發票的單位合作
營業稅改增值稅后,企業應樹立“以票為中心”的觀念選擇供應商。能與一般納稅人交易的不跟小規模納稅人交易,能與小規模納稅人交易的不跟個體戶交易,能與個體戶交易的不與個人交易。總之一句話,盡量與能取得高稅率的增值稅票的供應商合作,除非確需與個人合作,也至少要與取得普通發票的合作。
(二)將增值稅發票管理作為重點,合理控制增值稅發票的認證申報及開具時間
財務人員應及時制訂本企業發票管理新規范。在取得對方單位開來的發票后,首先應通過網絡或國稅系統檢查發票的真實性,其次應按照取得發票所開具的日期,按照先后順序建立臺賬或備查簿,對照規定的認證期限和抵扣期限,及時認證抵扣,杜絕逾期認證而無法抵扣的損失。在施工企業實行分公司或項目部核算的情況下,二級核算單位的增值稅專用發票還要匯總到總公司認證抵扣,因此,及時收集二級核算單位發票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三)加強合同管理,調整采購定價體系,將增加的稅負率作為談判的要點
1.建筑企業最有效的納稅籌劃是在進行合同談判時盡可能地取消甲供料。甲供料基本上都可取得17%進項稅額,即便按照11%的銷項稅率計算,每兩個單位采購額可以抵消超過3個單位的銷售額,減稅效果明顯。
2.供應商、分包方、出租方的梳理。企業應詳細調查已有的及潛在的各方納稅人資質、適用稅率、提供專用發票價格變化等資料,進行比選。合理測算分包部分工程所含17%進項稅成本比例,以此調整分包單價,或直接剔除主材后分包;勞務分包部分最優選擇是進行純勞務分包;機械設備租賃如不能取得17%進項稅額,油料自購則為最佳選擇。
3.規范其他材料采購。主材采購選擇一般納稅人已經無可爭議,其他輔材、工具用具、設備備品,最合理的辦法是對于批量大、價格高的物資進行集團采購,對于量小價低物品可通過價格比選確定。對于商品混凝土問題,如必須購買商品混凝土,除對方選擇采用一般計稅方法外,應按租賃機械設備、購進水泥后委托加工混凝土對企業最有利,因為水泥可以取得17%進項稅票,能有效降低稅負。
4.限制個人業務。機械租賃、提供勞務、供應材料等,如沒有相應資質的,即便到稅務部門代開發票,也只能取得普通發票,不能抵扣進項稅,因此對于個人提供上述業務,優先選擇的是個體工商戶,其可以提供3%進項稅增值稅專用發票,如確實需要同無資質的個人開展上述業務,其合同價格應充分考慮增值稅影響。
5.明確發票提供方式和付款方式。營改增后,施工企業應在合同中明確約定提供發票的單位名稱必須與合同簽訂主體一致。對開具時間也要與貨款支付掛起鉤來,堅決杜絕不見貨、不見票付款的現象。
(四)財會應熟悉增值稅模式下的會計核算體系、及時了解并充分利用稅收政策
1.正確設置科目,稅金核算明細化。營業稅改增值稅后,不僅在收入、成本核算方面要實行價稅分離,而且由于實行一般納稅人計稅辦法,需要在“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科目下設“進項稅額、銷項稅額、進項稅額轉出”二級明細科目進行相應的核算。
2.熟悉價稅分離模式,準確核算收入成本。營改增后,營業額應換算為不含稅收入,將分別列入主營業務收入科目和銷項稅金科目,如:借記“銀行存款”“應收賬款”等科目,貸記“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科目,貸記“主營業務收入”等科目。營改增后,需要將購進材料價稅進行分離為實際成本和進項稅額。如:借記“原材料”等科目,借記“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科目,貸記“銀行存款”“應付賬款”等科目。
3.充分利用稅收政策,使稅款繳納時間與現金流入同步。在征收營業稅時,建筑企業一般是先施工、按月審核產值,結算進度款,一般收到整個工程款的進度都滯后于施工進度一個月,嚴重拖欠時,更有甚者滯后半年以上,但是根據營業稅發生納稅義務時間規定,沒收到款也要繳稅,給企業現金流帶來了很大的壓力。營改增后,可以根據進項抵扣銷項,抵扣期180天的規定,合理安排取得進項稅額發票來適當調節當期的應納稅額,對企業現金流使用起到促進作用。
[1]蘇躍魁.建筑業如何應對“營改增”財會月刊新智慧財經[J/OL],2014年8月.
[2]營改增對建筑業影響之初探.中華財會網.
[3]肖宏偉.建筑業營改增全面準備與應對策略.
(作者單位:寧夏煜基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