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喜云
宏觀視角下中小食品加工企業成本優化探析
孫喜云
近年來,原材料價格上漲,人工成本飆升,都為中小型食品加工企業的成本優化帶來阻力,也使得一些中小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舉步維艱。本文主要從宏觀角度對中小食品加工企業的成本優化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對策,以期促進中小食品加工企業的良好發展。
中小食品加工企業;成本;優化;對策
行業的擴大意味著市場剛需的擴大,面臨的問題也接踵而至,市場經濟中優勝劣汰在中小型食品加工企業中尤為突出,較低的門檻可以讓其他人輕松地站在和你一樣的位置上甚至取代你,許多商家為了提高企業效益在市場中站穩腳跟不惜出賣企業信譽,在企業生產經營中利用違法行為牟取暴利,欺騙消費者,比如“三鹿毒奶粉事件”、“蒙牛毒牛奶事件”。由于中小型食品加工企業沒有那么高的社會關注度和曝光率,所以類似違法行為更為猖獗和隱蔽。相反,如果這些企業通過成本優化,有效合理科學地對生產經營進行管理,不僅提升了企業管理水平,降低了成本,提升了效益,更重要的是在信譽當頭的今天用安全可靠的方式穩固了市場,可想而知成本優化對于中小型食品加工企業的健康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材料問題
1.通貨膨脹,原材料價格上漲嚴重
近幾年來,由于多方面原因導致食品原材料價格連續處于上升趨勢,從相關經濟數據來看,食品原材料價格漲幅很大,面粉、玉米、小麥、白糖等原材料價格一路飆升,與去年同期水平相比,生產餅干所使用的面粉“特一粉”均價接近每噸3000元,遠遠高于去年的價格。去年下半年到現在,生產啤酒用的大麥價格上漲了將近30%,食糖價格也已從去年同期的5270元/噸漲至現在的7346元/噸,漲幅達39%,黃油價格也上漲了30%。一方面是原材料上漲,產能過剩是一方面,但其實成本壓力和銷售壓力才是企業最大的壓力所在。有企業家甚至認為,成本上漲是導致企業鋌而走險,違規操作的導火索,從而成為眾多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要原因。
2.供應鏈級次多,原料進價居高不下
大部分中小型食品加工企業,在產業結構方面都依賴于其他獨立的部分。如乳制品企業沒有自己的奶源,從奶牛養殖戶——奶牛承包商——鮮奶初加工企業——食品加工企業,如此多層次的供應鏈使得原材料價格不得不因為每個層次利潤的需求而提升,無法壓縮材料成本。對于乳制品加工企業來說奶源的成本壓力便不能自己做主,企業只能處于被動狀態一直“受限于人”。其他中小食品加工業也面臨同樣的問題。
3.原材料質量特性,影響成本穩定
食品加工企業在日常的生產過程中經常會遇到成本變動幅度很大的情況,這其中的一部分原因就是食品行業的原材料質量具有特性,這些特性對企業成本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影響正常的產品生產
因為食品加工制造業的原材料不易儲存的特性,不易保存的原材料經常會出現運輸期間或者存貯期間腐爛變質的現象。多變的氣候也成了質量不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近幾年我們在新聞報道中也經常看到多地農作物因為氣候原因一夜爛在了地里,假設這個農作物是特定產品的指定原材料,那么就意味著企業就要去尋找新的供貨商,而新供給的貨物在質量和數量上都是未知數,在這期間需要對新供給的原材料進行考察審核、價格的重新商議甚至需要更復雜的運輸過程,這都大大增加了成本費用。
(2)對設備造成損害
某些產品在加工過程中對加工設備要求很高,如果原材料質量不穩定,也會對設備造成影響,比如在飲用水企業中由于氣候原因水質中硫、鈣、鎂增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水凈化設備的使用壽命,增加了維修費用和生產產品所用的工時。
(3)原材料部分利用,造成浪費
某些食品加工企業的原材料單一且特殊,此類原材料比較稀有珍貴,加工企業尋找貨源的道路也很狹窄,譬如藏紅花,蟲草等名貴原材料,多用于食材或者保健品原料,收購價格極高,最后用于生產的并非全部,因為它們的生長大多是自然生長,質量不能人為把控,收購時也是通過大批量收購,只能是在收購后對優質的原材料進行篩選,這就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原材料的浪費。
(二)人工問題
目前,企業人工成本與三年前相比已經提升了20%,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據調查統計,反映比較強烈的主要是勞動關系管理不規范的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而勞資關系比較健康的企業對此并沒什么強烈反應,并基本上能在內部通過挖潛、創新來消化。“用工荒”這個詞對于我們早就不陌生,由于企業的福利待遇缺乏吸引力,或者是在勞動權益得不到根本的保障等原因,我國“用工荒”問題日益顯著,它已經影響了我國以勞動密集型為生產方式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我國的食品加工業多以中小型企業為主,尤其是下游的食品加工制造企業,其主要的生產方式就是勞動密集型的生產方式。所以“用工荒”導致人工成本與日俱增。
(一)加強政府宏觀調控,緩解通貨膨脹,降低人力成本
國家雖已出臺了許多政策來對中小型食品加工企業進行扶持與幫助,但成本壓力仍然是許多企業為之頭疼的難題,因此政府應擴大相應的優惠政策,并扶持他們渡過難關。在宏觀層面上,管理好通貨膨脹預期是主要任務。目前由于國外食品以及原材料的大量輸入、國內食品加工業成本增加以及食品結構上的多樣化都對國內食品價格起到一定的沖擊,正逐步影響到居民消費。要把穩定價格水平放在突出位置,進一步強化重要商品價格監管,整肅市場秩序,規范經營行為,防止不合理漲價。在政策考量上,應將減負減稅作為重要內容,充分運用稅收政策上的優惠、緩征或先征后返等方式,由此來緩解成本上漲所帶來的壓力。
在公共服務方面,政府有關部門應當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積極穩妥推進資源類價格改革和環保收費改革,深化電價改革,完善成品油、天然氣、水價形成機制,適時合理疏導價格矛盾,同時增強社會服務體系的建設,促進中小型食品加工業的健康發展。
在用工方面,應擴大招工范圍,對于機械式的基層工作應相應降低門檻,在上崗就業后加強勞動技能培訓,提高員工自身素質和對企業的責任,由此緩解企業“用工難”的問題。積極改善企業用工條件。在目前社保尚未全國聯網、社保資金不能跨區域流轉的情況下,允許分步到位,對外來務工人員可先實施大病保險和工傷保險。對于勞動密集的中小型食品加工企業,政府公共財政應給員工養老保險提供一定額度的補償。研究制定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激勵政策,對吸納勞動力多的中小企業,財政應實行就業崗位補貼,相應的給企業減輕壓力,切實改變企業對社會就業貢獻越大與自身負擔越重的不合理現狀。
(二)提高產品質量,適當漲價
調高產品出廠價格,成為不少企業提升利潤的做法。諸如可口可樂、康師傅等飲料行業大企紛紛發布提價公告。小企業也競相模仿,可能是縮水產品包裝并維持原價,又或者是減少產品凈含量并維持原價,總之是變著花樣地漲價。提價的方式是最直接也是最常見的化解成本壓力的方式。提高產品價格雖是一個正常也有效的方式,但是面對著殘酷的市場競爭和要求日益嚴苛的消費者,漲價往往不會得到認可和理解,畢竟消費者沒有直接的了解到企業的成本壓力,所以說,漲價不應盲目漲價,應該通過合理的市場調查,了解消費者對產品的整體意見,合理地上調出廠價格,來緩解企業的成本壓力。
(三)減少供應鏈級次,實施原料加工生產一體化
為了減少供應鏈級次,減少中間利潤的剝削,降低材料成本,企業應該建立自己的原材料生產基地,或者是搞聯營,與相關供應商聯合,在原材料價格、質量、運輸上有一定的發言權,不再被供貨商牽著鼻子走,有能力的企業還可以興建自己產品的銷售門店,將產品直接面向消費大眾,讓產品成本的更多方面掌握在自己手里,從而縮減各個環節的成本,達到成本優化的目的。
食品是百姓的必需品,而消費者則是食品加工企業的衣食父母,市場只是一個聯系消費者和企業的媒介,成本優化不僅僅是為了企業自身的發展,更重要的是保護整個市場的健康發展環境。
[1]陳元燮.成本控制理論的探討[J].會計研究,2013.03.
[2]梁燕.高校食堂成本管理與控制改革的措施研究[J].中國外資,2013.01.
[3]王猛.我國民營企業如何有效管理存貨[J].全國商情(理論研究),2012(22).
[4]王增慧.淺談食品加工企業不合格原材料的會計核算方法[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02.
[5]李亞兵,文秋香.基于價值鏈視角成本控制研究述評[J].特區經濟,2014.12.
(作者單位:遼寧對外經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