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亞麗
實現內部控制審計目標最優化的實踐路徑
常亞麗
作為社會企事業單位經營管理活動中的一項重要管理事項,內部控制審計主要試圖解決三方面的基本問題,即財務報告及相關信息的可靠性、資產的安全完整性以及對法律法規的遵循性。同時,內部控制審計亦以提高企業單位經營效率效果及實現其發展戰略為工作主旨。因此,健全有效的內部控制審計體系在預防財務舞弊等事件的發生上有其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對內部控制審計相關理論的概述,分析了現代企業內控審計中的常見弊端,并藉此提出了實現內部控制審計目標最優化的工作思路,以期相關企事業單位能夠充分發揮內控審計職能,切實改善經營管理,帶動經濟效益的提升。
內部控制審計;審計目標;內部監督體系;審計機制
會計工作在企業經營管理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從作用上看,內部控制審計不僅可以保證會計資料的真實正確,保護財產安全完整而充分發揮防護功能,更能有效改善經營管理效率,提高經濟效益,故而對此工作的優化路徑展開探討具有一定現實意義。
(一)內控審計的一般流程。從審計實務上看,一項新審計業務的執行一般包括了解依據什么樣的標準進行審計和研究如何審計。其中,如何審計對于審計工作來說是重中之重。實踐亦證明,審計主體素質水平的高低、審計工作保障機制的完善與否,以及審計方法是否切合實際等因素,能夠直接左右企業內部控制審計的發展狀態。將其展開而論,內部控制審計流程可分為三個階段:計劃審計工作階段、實施審計工作階段和完成審計階段。其中,階段采用“自上而下方式”,即首先第一、二階段是了解企業內部控制的程序,分析企業層次的控制,識別重大賬戶、列報及與之相關的認定,了解錯報可能的來源以及選擇擬測試的控制,進而對流程層面進行控制測試;第三階段即是形成審計意見,其工作包括審計工作匯總和發表獨立審計意見。縱觀整體流程,審計的成效顯然取決于審計主體,審計工作保障機制以及與時俱進而富有創新性的審計方法。
(二)內控審計的概念釋義。內部控制審計的對象是
“控制文件與控制信息資料”,即被審計單位設計和執行內部控制過程中所形成的所有資料。而本文所指的“內部控制審計”,即是針對于企業而言,其對象自然也就是企業為了合理保證財務報告及相關信息真實完整,而設計和運行的一種內部控制制度。審計人員必須計劃和執行審計程序,并獲得合理保證,以確定被審計單位與財務報告有關的內部控制是否在管理當局評估的特定日期存在重大缺陷。
(一)內控管理制度缺位。雖然《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引》為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審計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南。然而,作為保障力量的法規體系及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也不同程度限制了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審計的發展,使審計方法傾向于陳舊落后而創新性不足。須知,管理的高效需要以制度規范作為保障,內部控制審計工作同樣不會例外。
(二)審計機構尚不完善。從國外內部控制審計的先進經驗上看,審計機構獨立性越強,審計范圍越大,內部控制有效性越得到保證。但在我國企業、單位中,部分內部控制審計機構是在總經理或副總經理的領導之下,很少有類似于“獨立董事”的狀態。因而,內部控制審計范圍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同時,內部控制審計人員知識結構也不合理。我國內部控制審計人員大多都是財務“會計”審計專業出身,外專業從事內部控制審計工作的鮮有其人。如此,對于財務審計之外的內部控制審計,這些人員勢必會難以適應。
(三)審計方法創新不足。客觀來說,內部控制審計的一般流程確實為我國內部控制審計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方法指導,但其只是一種一般性指導。立足于“互聯網+”理念不斷發揮出其強大影響力的當下,內部控制審計方法應切合時代背景,與時俱進。但目前國內許多企業、單位所沿用的內部控制審計方法技術,仍然相對簡單、落后,在選擇項目時,更多地依賴管理層的指示與安排,審計方法的綜合針對性并不強,審計成本也頗高,從而極大地降低了內部控制審計效力。
(一)全面推行整合審計。相關內部控制審計的錯誤觀點之中,簡單的財務報表審計或單純的管理有效性審計是最為常見。這種觀點的錯誤性主要在于將狹義內部控制審計與廣義內部控制審計相混淆。此說法當然可以分別就非財務報表審計與財務報表審計展開審計工作。但審計的根本宗旨即在于提高審計效率,降低審計風險,切實兼顧社會公眾、被審計單位和注冊會計師行業三者利益,又可以實現提高企業財務信息質量的最終目的。因此,將非財務報表審計與財務報表審計進行整合就具有其可行性和必要性。為此,審計實施過程需要從審計方法的選擇、審計程序的運用、審計證據的收集和對舞弊的考慮四方面進行整合考慮,同時考慮對傳統審計技術與信息技術的整合。
(二)補充監督管控制度。健全審計監管制度是確保審計工作有效開展的保障,也能夠提高領導對審計工作的重視度。為此,首要從法律層面對審計制度作出進一步的規定,制定行之有效的處罰與監管制度;其次,要圍繞審計機構的設立、人員組成、審計范圍、審計職責等各環節作出具體規定,使審計工作有法可依;此外,國家相關部門也應同步完善審計準則,將績效審計和財務審計納入到審計工作中,以立法政策的權威性來規制審計工作的有效運行。
(三)健全內控審計機制。首要針對當前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審計的現實困境進行宏觀上的“對癥下藥”,重視內部控制審計機構的獨立性,積極適應經濟形式發展的需要,加快獨立審計機構的建立健全,確保審計結果的高效化。同時,加強內部控制審計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努力提高內部控制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如前所述,法規制度是企業內部控制審計工作規范得以確立的重要保障,若其缺位必然會使各項內部控制審計工作規范的建立健全受到嚴重制約。因此,有必要積極健全相關法規體系與管理制度,從而將內部控制審計工作納入規范化、制度化與法制化的軌道。
綜上,對照內部控制審計的一般流程,其現實困境得以突破,關鍵在于如何審計的問題之上。隨著現代企事業單位制度的完善和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內部控制審計的重點已經不只是限于傳統上的財務審計。實質上,國際上先進的內部控制審計準則已經要求內部控制審計要更多地向非財務審計領域延伸。因此,突破內部控制審計的現實困境,整合審計無疑是其中優選策略之一。
[1]謝曉燕.企業內部控制審計研究[D].內蒙古農業大學,2010.
[2]吳壽元.企業內部控制審計研究[D].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2.
[3]黃翠竹.中國上市公司內部治理審計研究[D].遼寧大學,2010.
(作者單位:上蔡縣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