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 婷
經濟法課程教學中的學情分析
連 婷
自1980年高等院校正式開設經濟法課程以來,大量的法律專業、財經院校紛紛效仿。在闡述經濟法課程重要性的基礎上,從教學實踐出發,分析會計專業學生學習經濟法課程存在的一些問題。
經濟法;重要性;學情
1.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法律素養
長期以來,我國一直堅持依法治國的基本國策,與過去的“人治”相比,“法治”無疑更為科學和進步。我們生活在法治的環境中,知法、懂法和守法是社會對公民的基本要求。而隨著法制化進程的加快,社會對各行各業的從業人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特別是會計專業從業人員。可以說,會計專業的學生畢業后絕大部分都會從事本專業的工作,比如:出納、會計助理、財務管理、財務管理、內部審計、外部審計等。這些工作都圍繞著金錢,職業風險和誘惑較高,基于現在會計行業內的假賬、信息失真等問題,會計從業人員必須知法、懂法和守法。會計從業人員必須明確自身在執業過程中要嚴格遵守職業規范,意識到法律的威嚴,不得輕觸法律的底線。
2.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
經濟法作為國家調整經濟運行的法律規范,其內容十分龐雜,包括總論、經濟主體法、市場規則法、宏觀調控法和社會保障法。但基于培養目標的不同,對于會計專業的學生來說,經濟法課程內容的選擇差異性較大,主要集中介紹公司法、合伙企業法、合同法、金融法、稅法等內容。這些內容對會計專業的學生來說,與未來的工作崗位息息相關。
3.有利于增加職業考試的通過率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用人單位對于員工的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所謂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也已經不是一句空話了。現代社會對很多崗位都采取嚴格的崗位準入制度,即上崗就業必須有相應的資格證書,職位晉升也要有相應的資格證書,我國的會計行業就是如此。從事會計行業首先要取得“上崗證”,即通過財政部組織的全國統一考試,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持有該證書,才能從事會計工作、取得崗位認證。《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就是其中一項考試科目,經濟法是其重要組成部分。當然,這是從事會計工作的最低要求。要想取得更高的崗位,就要通過相應的職稱資格證,如初級助理會計師證書、中級會計師證書、高級會計師證書乃至注冊會計師證書。而這些資格證的取得,都離不開《經濟法》這門考試科目的通過。學好經濟法課程,對于會計專業的學生順利通過考試十分重要。
4.有利于應對就業、創業中的問題
校園畢竟是溫室,環境過于平靜。學生畢業后總要面對來自社會的風風雨雨。對于會計專業的學生來說,將來大都會從事與會計相關的專業,熟悉經濟法課程,能幫助學生盡快通過全國統一考試,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并根據自身的需求和能力,通過相應的職稱資格考試,以便取得更高的崗位、獲得更好的發展。即便從事其他工作,也要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所以知悉自己作為勞動者的基本權利十分必要。學生不僅應當知悉勞動者的基本權利,而且應有一定的維權意識,如當遇到用人單位不簽正式合同時,有權自第二個月要求雙倍工資,一年不簽正式合同時,有權直接要求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這些勞動法的相關內容筆者在經濟法課程中都會講授。如果學生畢業后不就業而直接創業,通過經濟法課程的學習,他們會掌握一定的公司法、合伙企業法、合同法、金融法、稅法知識,這對企業的創辦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1.課程設置不固定
一些三本、專科、高職院校對專業的培養目標不明確。以筆者的一次親身經歷為例,有一次筆者曾受到一個民營學院的邀請講授經濟法課程,為確定教學內容以便進行科學的教學安排,向其教務部門詳細詢問授課專業、授課學時、上下銜接課程時,發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專業課程不確定,每年變得很大,該校信息管理專業在課程設置上沒有安排經濟法課程,但該院領導覺得某課程有意思,于是專門安排了一次課程,但并沒有將經濟法課程列入課程設置中固定下來,所以第二年就沒有安排經濟法課程,這說明課程設置不規范,隨意性太大,沒有穩定性。除此以外,專業課程的授課學時隨意性太強,今年安排56學時,明年安排32學時,不利于經濟法課程的開展。還有經濟法課程安排不一致,今年大二上學期上,明年可能大三上學期上。這些情況對于一個專業發展來說,是不科學的。一個專業所有的課堂設置都應當圍繞著專業本身而來,科學、穩定的課程設置是十分必要的。
2.學生學習熱情高,但教學效果較差
此輪課程,學時安排只有32學時,其中還有4學時的行政法,所以經濟法內容僅有28學時,而課程涉及總論、民法、公司法、合伙企業法、合同法、金融法、稅法、反壟斷法等內容。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課堂安排格外緊張,課業任務繁重。很明顯,學生對經濟法課程的重要性有著深刻的認識,學生學習熱情高,主觀上也希望學好這門課程。學生經常詢問老師一些法律問題,有很高的學習熱情,還有很多同學專門購買一些會計專業經濟法考試用書課下自學,在遇到一些不理解的專有名詞和練習題時向老師詢問。這說明學生十分清楚經濟法課程對于未來職業發展的重要性,而且專業的法條、形象的案例極大的吸引著學生的求知欲,學生重視這門課程也喜歡這門課程。但到了考試時,結果并不喜人。很多同學表示不是上課不認真,想好好學習,但不會做題,這說明教學效果不盡人意。其主要原因有二點,一是時間安排較短,這個問題下面具體分析;二是學生對專業法律知識所知甚少,很難形成法律思維,基礎較差。
3.學時安排較少,案例教學使用少
一般來說經濟法課程授課學時至少應當保證有40學時,否則就是“機械填鴨”。筆者給我校醫事法律專業的學生講授經濟法課程時,教學安排是54學時,一學時是50分鐘,其中還不包括民法和合同法,而會計專業只有32學時,其中還有4學時的行政法,所以經濟法內容僅有28學時,而一學時只有45分鐘,在這么短的時間內還要全面講授重要的知識點,筆者基本上是“滿堂灌”,很少安排案例教學,因為一次完整的案例教學從知識點學習、案件了解、案件討論、案件分析到小組匯報基本上要花費一學時。案例教學引導學生如何講所學理論作為工具來幫助他們解決實際應用中的問題。每個案例都有其復雜性和獨特性,引導學生從復雜的案情中找出關鍵詞,找出問題的癥結。這樣既掌握了理論又鍛煉了分析閱讀的能力。案例教學使得學生圍繞案例去查找資料,通過自己的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使得學生獲得學習的動力。案例教學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和查閱資料能力。訓練的演講辯論能力,鍛煉學生在大眾面前發言的膽量。
課題名稱:
本文系遼寧醫學院校級教改課題“通識教育對醫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影響研究”(編號:YA2014049)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遼寧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