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蓉
資產減值會計問題研究
程 蓉
在企業經營過程中,關于資產減值的問題一直受到多方面的關注,也對這方面的問題進行了廣泛的研究。本文分析了我國企業在資產減值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就此提出相應對策和建議。
資產減值;會計;問題;對策
資產減值,是指資產的可收回金額和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如果資產在企業經營中不能產生經濟收益或產生的效益低于預期的時候,就可能發生減值的現象。資產減值對相關信息的質量要求很高,一旦資產發生減值現象,就應該及時反映相應情況,并將差額計入到資產損失,在利潤表中加以反映。對于資產減值的會計核算,主要包括確認、計量以及披露三個過程,文章主要從這三個方面對存在的問題進行闡述。
(一)資產減值的確定具有隨意性
新的會計準則只是指出當出現減值現象的時候進行減值測試,但是對于減值現象的闡述沒有指定明確的數據比例。同時在可收回金額方面,準則引入了公允價值,但是這需要有發達的資本市場作為依托,在這方面我國還存在一些不足,所以對于公允價值很難準確的進行計量。而且對于資產減值的確認,還需要涉及到現金流量現值的計算,這就要對資產在未來可能產生的現金流量、可使用年限以及折現率進行估算,這個過程需要大量的職業判斷。再者,很多企業的資產并不是單獨運作的,只有組合起來使用才能產生經濟效益。所以,在新準則中引入了“資產組”的概念,但是在具體的標準制定上具有很大的隨意性,而且在計提跌價準備的時候,是按照單個項目還是按照資產組,企業可以自主選擇。以上情況使得企業在實務中涉及到資產減值事項的時候,處理起來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在計提減值準則的金額和比例的時候,可能每年度都會有相當大的差距。如此一來,企業在減值計提和轉回方面的合理性,就值得商榷了。
(二)利用資產減值來調節利潤水平
資產減值作為當期損益項目,是影響企業利潤的一項重要因素。在我國市場,上市身份對于企業來說也是一項重要“資產”,很多非上市企業往往會借助上市公司這個身份“借殼上市”,以節約上市成本。所以,很多上市公司很看重這個身份。而《公司法》對上市公司在經營方面具有嚴格的限制,如果連續三年經營都發生虧損的話,就會面臨退市的風險。為了保住這一珍貴的外殼,利用資產減值來扭虧為盈,對于企業來說不失為一個重要工具。比如某上市公司,在2010年和2011年都出現了經營虧損,而且2011年的虧損更是進一步擴大。根據規定,如果企業在2012繼續出現經營虧損的話,就會面臨被退市的風險。而該公司卻于2011年,在公司產品市場價格有小幅上升的情況下,依然計提了巨額的存貨跌價準備。在2012年又轉回了這部分跌價準備,正是這一做法使得企業在當年盈利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三)減值的信息披露不充分
關于資產減值在會計方面如何操作,我國對此進行了相關政策,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效果并不如預期那樣理想,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外部監管不到位。以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為例,只有通過注冊會計師的審計才能對外發表。然而,由于該行業競爭激烈,操作不規范,很多事務所往往為了爭取更多客戶降低審計費用,導致對很多項目不能進行審計。而在資產減值的認定上,由于涉及到大量的職業判斷,所以對于審計的要求水平也就越高。所以,降低審計費用,往往會導致注冊會計師對資產減值不能有效的實施審計程序,權威性自然也就不足。雖然新準則明確規定了在附注中應該將相關信息詳細加以披露,并說明減值原因。但是,實際情況卻是很多企業僅僅就減值金額的計提和轉回進行了披露,但是對于可收回金額是如何確定的以及折現率選擇的標準、減值原因甚少涉及,使得外部對于公司資產的價值無法真正了解。
(一)完善會計準則及相關市場機制
資產減值的確認和計量,具有極大的復雜性,而且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會計人員進行主觀判定。所以,對于這方面的相關準則制定自然也就不能一步到位,其中還存在許多不足,需要在實際工作中不斷的完善這方面的工作。至于如何改善會計準則,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首先,對減值的比例進行限制。目前,很多企業在資產減值的確認方面,還是存在很大的隨意性。對此,可以對減值金額占資產凈值的比例設定一個限額,以防止企業不合理的計提大額減值準備。但是,這一措施卻不利于反映資產的真實價值,所以對于這一措施還應該在通過充分的調研并在征求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再進行進一步的改進。其次,還應該改進減值轉回的相關規定。因為并不是所有的資產都可以作為調節盈余水平的工具,而長期資產的減值轉回有利于真實反映資產的價值。所以,對于減值的轉回,準則不能夠簡單的用“一刀切”的模式來解決,也可以對減值的轉回設定一個上限,防止一次性的大額轉回行為。同時對于公允價值的獲取,需要一個從成熟活躍的市場環境,若缺乏這一條件,也就無法獲取足夠的信息。所以,還應該完善相關市場機制:一是完善證券市場、期貨市場、商品市場以及金融市場,并定期的將各類商品的價格信息及時公布,以作為資產減值的參考。二是加強市場的信息化建設,以保證能夠及時、準確的獲取和公允價值相關的信息,以增加企業資產信息的透明度,以使得資產減值的確定更加可靠。
(二)改進市場評價體系
很多上市公司之所以會利用資產減值作為操縱利潤的工作,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國市場針對企業的評價單純的以凈利潤作為考核指標。此外,我國的股份制是在政府的推動下進行的,所以國家對于上市公司的審核還是比較嚴格的,對于申請者的經營狀況、資產水平和盈利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這就造成了上市公司身份的稀缺性。所以,在上述兩個因素的影響之下,企業為了保住這個稀有身份,自然會采取各種措施來操縱利潤以達到相關指標的要求,其中當然就包括利用資產減值。所以,為了克服這一不足,證券監管機構還需改進現有的業績評價機制,建立多方位、多層系的評價體系。首先,增加考核指標體系的多樣化。除了凈利潤之外,還應該將其他財務指標納入到考核體系當中,比如公司的償債能力、盈利能力以及資本結構等。同時還可以考慮各種非財務指標,比如市場占有率、發展前景以及行業的競爭程度等情況納入到評價指標中,形成綜合性的考核指標體系,以降低凈利潤在體系中的比重。其次,提高凈利潤的“純度”。企業的凈利潤,會將非經常損益也計算在內。一般而言,這類損益,缺乏一定的連續性,并不能反映企業真實的盈利水平。將這種損益從考核指標中剔除出來,方可能更好的反映企業的實際經營情況。而資產減值作為典型的非經營性損失,將其剔除出來,可以降低企業利用資產減值操縱利潤的動機。最后,將凈利潤和現金流量相結合。相對于凈利潤,現金流量反映的是企業的資金流動能力,管理層很難對其進行操控。所以,減值的轉回過程雖然可以增加企業利潤,但是過程中并沒有產生任何現金,現金流量也就無從談起。所以,將現金流量和凈利潤綜合起來考慮,能夠更好的認清企業利潤的本質。
(三)加強外部監督力度,完善內部治理結構
資產減值的計提具有很強的專業性,而且由于對當期利潤影響較大,造成很多企業在計提的時候具有很大的隨意性。而一般投資者由于缺乏一定的專業知識,所以對于資產減值無法形成正確的認識,這就需要注冊會計師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實踐能力來判斷資產減值計提的合理性。為此,還應該完善外部監督制度,加強對資產減值準備的獨立審計建設,同時還應該針對企業資產的減值情況,做出明確具體的規定,同時提供足夠的技術支持。同時,還應該進一步完善注冊會計師的輪換制度,以保證在審計過程中保持足夠的獨立性,從而達到從外部降低企業濫用資產減值行為的發生。此外,還應該從內部改善公司的治理結構。由于所有者并無權經營管理公司,和管理層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無法對管理層的行為進行足夠的監督,給其使用資產減值操縱利潤提供機會,健全的治理結構可以有效的防止這一現象的發生。至于如何完善治理結構,則有以下兩種途徑:一是加強相關的內部控制。首先完善不相容職責分離制度,資產減值涉及到減值的測算、審計以及審批等環節,這些環節和職責要由不同的人員擔任,不得兼任;其次,規范授權機制,完善相關的審批制度,包括一般審批和特殊審批制度。一般審批主要是針對日常資產減值活動,涉及金額較小,減值的金額所占資產比例也較小。而對于較大金額或者關聯交易,則交由更高管理級別進行審核或進行集體審核;最后,健全相關的內部審計監督制度,以有效防止操縱利潤行為的發生。二是建立合理經理層激勵機制。將企業的長期發展戰略和管理層的個人利益結合起來,防止其短視行為的發生。同時,改變僅僅以營利指標為主的考核制度,將相關非財務指標也納入到考核體系當中,建立綜合性的激勵機制,降低管理層利用減值準備操縱利潤的動機。
資產減值具有很大的主觀性,在整個會計核算的過程中都需要涉及到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這就給其在實際應用和監管方面都帶來了很大的困難。目前我國在資產減值實際應用中所遇到的問題,主要包括計提較為隨意,缺乏公允價值應用的環境以及信息披露不完整等。對于這些問題的解決,還有賴于相關理論的完善,市場機制的健全以及公司治理結構的改進。
[1]李姝,黃雯.長期資產減值、盈余管理與價值相關性——基于新會計準則變化的實證研究[J].管理評論,2011(10).
[2]楊丹,王寧,葉建明.會計穩健性與上市公司投資行為——基于資產減值角度的實證分析[J].會計研究,2011(03).
(作者單位:天津津投租賃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