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萬青
淺談邵伯鎮村級集體經濟現狀及對策
朱萬青
本文結合邵伯鎮實際,介紹了邵伯鎮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面臨的困境,并提出了具體的措施。
村級集體經濟;現狀;困境;對策
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保持村級集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于加快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推動農村改革發展和鞏固黨在農村執政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是村級組織正常運轉、加快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保證。
邵伯鎮共有21個村,375個村民小組,農業人口5.75萬人。耕地面積5.14萬畝。2014年,全鎮針對資源、資產開展了抓創收、抓開發、抓管護的專項活動,挖掘存量資源,整合利用閑置資產,多元促進村級增收。全鎮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均在40萬元以上,共實現1240萬元,其中50萬元以上村10個,平均達59萬元。
(一)盤活資源資產,促進村級創收
一是將村集體所有的河塘、農田等自然資源以承包租賃等方式進行開發,通過收取承包費的方式來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如漁業村集體擁有魚塘1583畝,連續三年對外發包,實現收益逐年遞增。二是將村集體閑置資產、資源承包租賃給業主經營,村集體收取一定的承包費,增加村級積累。比如戚墅村利用自身優越條件,集體經營千畝林場,逐年擴大種植面積,利用間伐取得的優質木材實現創收。三是村集體通過新建臨街門面、小商品市場、標準廠房等收取租金或管理費來增加集體收入。公路村利用其優越的地理條件和臨街門面房進行招商出租。另外,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大力推進和文化產業園和裝備制造產業園縱深發展,一些村在土地被征用后得到相應補償,除大部分返還給失地農戶外,對占壓的道路、閑置的水面、坡地等面積的補償則留給村集體,成為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
(二)發展三大產業,促進村級增收
通過一產創收,主要是通過承包經營權流轉進行土地規模經營,村集體為政府、企業、種養大戶等提供后勤保障、服務外包、勞務中介、農業生產等有償服務,在服務農戶過程中贏利,實現農戶與村集體“雙贏”。邵伯鎮全鎮2014年實現土地流轉7434畝,直接促進農民增收420萬元。通過二產創收,主要是接受企業的輻射帶動,開展配套生產,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從而實現村強民富。作為揚州第一個億元村的南渡村,因集體企業的輝煌走上了全市“排頭兵”的位置,雖企業改制后經歷了低潮,但每年還是為村集體實現140多萬元的收入。通過三產創收,主要是利用本地較好的自然條件發展鄉村旅游增收。如邵伯淥洋湖村投入近4000萬元建設旅游度假村,年旅游總收入突破20萬元。
(三)落實幫扶政策,促進村級增收
邵伯鎮有4個二類村、9個三類村,2011年利用區扶持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契機,新建和購置了15000平方米標準化廠房,分別給二、三類薄弱村帶來15萬、10萬元的租金收益,并每年按照10%的速度遞增。2014年和2015年,6個村計劃在村域內建設13600平方米的物業用房,建成投產達效后,可以幫助村級增收140多萬元。
雖然我鎮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部分村村級收入仍然偏低,一些村自主創收能力較弱,村級集體經濟亟需加強和轉型。
一是區域發展態勢不一。由于各村所處區域、稟賦條件、資源優勢不同帶來發展態勢不一。高蓬村受到鎮區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態勢良好;一些落戶企業較多的村,受企業發展輻射作用,村級集體經濟也取得較好發展;艾菱村憑借資源優勢,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也較快;而一些偏遠村,由于區域限制及觀念影響,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明顯滯后。
二是發展后勁相對不足。目前,農村土地資源是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最重要資源和決定性因素之一,然而可利用的非農建設用地越來越少,使得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空間越來越小,要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方式迫切需要轉型。另一方面,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缺乏真正的人力資源支撐,尤其是少數村級集體經濟帶頭人缺乏經營意識和創新能力,造成集體經濟發展統籌決策缺能人,發展生產缺技術,投資產業缺項目。
三是村級負擔過重。村級基層組織承擔了過多的公共管理職能和社會公益福利事業,包括農民福利、合作醫療、社會治安等管理職能,也承擔了道路危橋、公共衛生、農村河道整治和村莊環境整治工程等工作,這也影響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針對全鎮各村的發展現狀及實際條件,需要真正做到因村制宜、分類指導、多措并舉,以推動村級集體經濟持續發展。
一是大力培育“三強”隊伍。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主體在村、關鍵在人,必須著力抓好村級班子建設,不斷提高村干部的政治素質和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使村兩委成為帶領群眾發展致富的堅強堡壘。積極開展黨員干部技能培訓,提高干部隊伍整體素質和服務水平。完善村黨組織、黨組織書記“星級化”管理,調動農村干部干事創業激情。加強村級后備干部培養,優化農村干部隊伍結構,推進村干部規范化管理。
二是資產、資源租賃規范化實現增收。全鎮所有行政村都有集體資產、資源,通過資產租賃發包是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最主要的一種模式。要實現村級資產、資源效益最大化,就必須充分發揮區、鎮農村土地產權交易市場的作用,通過加強村級集體資產、資源租賃的招投標管理,公平、公正、公開地進行陽光操作。
三是通過產業帶動實現增收。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集中連片土地,由集體或經營大戶、致富能人從事種養殖業,實現農民致富、村集體增收。臨近大型企業的村,主動接受企業的輻射帶動,積極開展配套生產,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從而實現村強民富。通過大力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對農產品統一生產標準,統一銷售,統一管理,提高產品檔次,保證產品質量,村集體在服務農戶過程中贏利,實現農戶與村集體“雙贏”。
四是通過建設集體農場實現增收。根據周邊縣市區及周邊鎮的經驗,鼓勵依托村經濟合作社,由村干部領辦、興辦集體農場。根據村領導班子現狀和村級經營性收入狀況,適當培植具備一定規模的集體農場,引導組織農民增收的同時,積極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村級經濟組織積極利用自身資源,為新型經營主體、種植大戶提供糧食倉儲、烘干,機器維修、保養、存放服務,以增加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邵伯鎮農村經濟管理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