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莉
解析我國企業會計政策選擇問題
康 莉
關于會計政策的概念有多種定義:國際會計準則認為:會計政策是指在編制財務報表時,提供會計人員選擇采用的原則、基礎、慣例、規則和程序。美國會計原則委員會認為:會計政策是指站在被報告主體的管理當局的角度,認為在當前環境下最能恰當地表述公司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及現金流量,從而被遵循的會計原則及運用這些原則的方法。我國《企業會計準則》認為:會計政策是企業進行會計核算時所遵循的原則以及企業所采用的具體會計處理方法。
1.合法性與中立性相結合的原則。企業會計準則等相關法律制度、規范確定了企業所適用的會計政策,企業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在規定的范圍內選擇適用的會計程序和方法,以保證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和可靠性,實現企業會計目標。中立性原則強調客觀性、非主觀傾向性,即會計政策的選擇不再試圖達到其他任何目的,如社會政治目的、特定利益集團經濟效用,而是切實體現企業自身的實際狀況的如實反映。
2.一致性原則與適應性原則相結合。一致性原則要求企業選擇會計政策時要保證一貫性,即企業選用的會計方法、會計程序應保證前后各期一致,以便于企業自身前后各期的比較,不得隨意變更。這里強調的不是“不得變更”,而是“不得隨意變更”,即如果因為市場環境或其他相關政策發生變化,或者會計政策的變更有助于恰當、真實的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則允許變更,并且要在企業的會計信息披露中充分說明會計政策變更的原因、時間、影響、對項目的影響金額等,以便會計信息使用者借助披露信息充分了解企業經營的真實狀況。
3.重要性原則。一項會計政策是否重要取決于它對會計信息使用者的影響,即如果該會計政策在會計信息披露中省略或者錯報會直接導致會計信息報表使用者作出錯誤的判斷,則該項會計政策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原則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從計量的角度,要求企業在制定會計計量政策時充分考慮所采用的計量屬性、計量方法;從披露的角度,要求企業合理確定會計政策的披露程度,確保所有重要的會計政策都進行披露。充分遵循重要性原則來選擇會計政策有利于保障會計信息使用者的合法權利,也有利于維護企業的信譽。
4.穩健性原則。穩健性原則強調會計事項處理的審慎性作風。經濟生活中不確定事項是不可避免的,企業在選擇會計政策、處理會計事項、確認披露信息時,應當采取審慎的態度。穩健性原則作為會計的一項修正性慣例,應當客觀的把握,不能成為企業隱藏秘密的手段。
5.成本與效益相結合原則。成本與效益原則應綜合權衡。一方面,為了能夠充分滿足各方利益相關者的需要,在保證會計信息質量的前提下,企業應當選擇易于企業和使用者理解、便于企業實踐操作的會計政策,同時考慮盡可能降低操作成本。另一方面,當操作成本大致相當時,為保證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企業應擇優選擇會計政策,注重效益原則。
6.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實質是指經濟實質,形式是指法律形式。當某項經濟業務的實質與法律形式不一致時,企業披露的會計政策應當如實反映經濟業務及其他事項經濟實質,而非取決于其法律形式。
7.充分披露原則。企業會計政策選擇會影響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理解和判斷,會計政策的變更對會計信息影響巨大,甚至改變財務報告的編報基礎,因此,企業要在財務報告中盡可能充分披露所有與決策相關的信息,至少要披露不至于使決策者產生誤解的信息,同時,所提供的信息不偏袒信息使用者的任何一方。
1.企業會計政策的選擇存在誤區。首先,大部分企業沒能從整體優化的目標出發,忽略了會計政策選擇的效果,導致會計政策的選擇與企業目標相脫節。其次,某些企業會計政策的選擇隨意性較大,沒能與企業的實際經營狀況相契合,造成部分會計信息不具備相關性,從而誤導會計信息使用者。再次,很多企業忽視會計政策披露的重要性,會計信息披露的片面性、局限性導致信息不對稱,信息透明度、可信度不高。
2.公司治理結構存在明顯缺陷,影響會計信息披露的全面性。我國公司制企業實行“產權分離”,公司的決策權隸屬于股東會,經營權隸屬于董事會或執行董事,監督權隸屬于監事會,形成了“三權分立”的格局,這一狀況很容易導致相互推諉、各司其職的局面,嚴重影響企業會計政策的選擇、影響會計信息披露的內容,會計信息質量得不到保證。另外,我國上市公司中小股東參與企業經營決策缺乏可操作性,從而大股東可以較多干涉上市公司會計政策的選擇,進而通過盈余操縱侵害上市公司利益,損害中小股東的利益。
3.會計政策選擇的空間較大,引發負面效應。隨著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的不斷修訂和完善,企業享有的自主選擇權也不斷擴大,給企業會計政策的選擇提供了越來越多的選擇空間。但是在實際執行過程中,由于企業錯誤的或是不恰當會計政策選擇,嚴重影響了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有效性,誤導會計信息使用者,從而產生負面影響。甚至,在相關市場信息披露之后,企業仍有權對所選會計政策進行變更、調整,為這就成為了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的突破口。
4.會計人員執業水平不高,消弱了會計政策選擇的功效。會計政策的正確選擇依賴于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隨著市場環境變化、產業結構調整、企業發展創新,會計業務不斷出新,給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帶來了新的問題,加大了職業判斷的難度。目前,會計人員的專業水平遠不能滿足現實的要求,某些會計人員不屑于鉆研會計業務,隨意使用會計政策,無視會計政策與會計目標、企業利益的一致性,喪失了會計政策選擇的有效性。
5.監管部門不能及時發現會計政策披露中存在的問題。在我國,上市公司的違規和違法行為具有隱蔽性,監管部門通常是通過媒體曝光才會引起注意,而且相關執法部門對有關違規、違法行為處罰較輕,很少涉及對受害者給予補償。
1.加強對注冊會計師的監管。為保障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質量,注冊會計師需對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進行審計,進而評價其會計政策選擇的有效性,因此,應加強對注冊會計師的政策監管,制定嚴格的獎懲制度,促進注冊會計師提高執業水平,提高企業會計信息質量,保護會計信息使用者的合法權益。
2.完善企業會計準則等法律規范,提高其可操作性。隨著我國會計準則的發展和完善,賦予企業更多的會計政策選擇空間,為了避免選擇中存在的問題,應當具體、明確規范會計政策選擇的適用性、后果和責任,以便于會計人員的操作實施,便于會計、審計人員的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減少會計信息的誤讀和信息不對稱現象,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提高社會公眾對企業的信任度。
3.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樹立全局意識。產權界定是公司治理結構中至關重要的問題。只有產權明晰才能夠從全局出發,合理選擇會計政策,為制定和實現企業會計目標創造先決條件。
4.遵循合法性和獨立性相結合的原則。為了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實現會計目標,企業在選擇會計政策時,要依據會計準則等相關制度規定,根據企業環境以及市場環境對相關會計政策進行詳細分析,做出恰當取舍,保證會計政策選擇的相對獨立性和穩定性。
總之,會計政策選擇要在會計準則等規范的約束下,根據企業經營的實際情況,恰當選擇合理的會計原則和會計處理方法、程序,為實現企業會計目標服務。
(作者單位:內蒙古財經大學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