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華 吳偉東 王宇宏
摘要:學科競賽是培養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提高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以PDCA循環理論的基本原理與方法為基礎,根據學科競賽的實際要求和組織經驗,探索構建合理的大學生學科競賽培養模式。
關鍵詞:PDCA理論;學科競賽;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2909(2014)06011903
隨著中國高校畢業生人數的逐年增加,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更多企業對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而學科競賽是大學生通過掌握、運用課堂所學專業知識,以競賽的方式解決實際問題的系列化活動。參與學科競賽是培養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提高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有利于大學生明確學習目標、鞏固學科基礎知識、培養團隊協作意識。文章以PDCA循環理論的基本原理與方法為基礎,基于西南石油大學工程管理專業參與學科競賽的實踐和組織經驗,探索如何構建合理的大學生學科競賽培養模式。
一、 PDCA循環理論
PDCA循環理論是20世紀中葉由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的,是全面質量管理所應遵循的科學程序[1],其中P表示計劃(Plan),D表示實施(Do),C表示檢查(Check),A表示改進(Action),通過4個階段的不斷循環來保證和提高質量。在計劃階段確定明確的問題和目標,提出解決問題或實現目標的方案或措施;在實施階段提出執行方案或措施;在檢查階段檢查方案或措施的實施情況和實施效果,對照計劃階段提出的目標及時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總結經驗;在改進階段總結并改進問題,將改進問題的先進經驗保留總結并融入下一輪PDCA循環,未解決的遺留問題進入下一輪PDCA循環加以解決。
二、PDCA理論在大學生學科競賽培養模式中的應用
根據PDCA循環理論,將大學生學科競賽培養分為制定培養計劃(P)、保障實施效果(D)、考核實施成果(C)、改進計劃與實施質量(A)4個步驟。 (一) 制定培養計劃(P)
一個好的培養模式需要一個行之有效的培養計劃來啟動實施。大學生學科競賽培養模式應以課堂教學為基礎,以實踐教學為主體,以學科競賽為載體,將培養計劃與學科競賽活動相結合,激發大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動力和獨立探索的激情。以學科競賽為依托制定培養計劃,一方面應對各學科專業現行的教學計劃進行改革,改革教學內容及教學方式,將與競賽有關的課程體系進行合理設計,包括課程門類、開課順序、課時數等[2];另一方面要根據競賽時間和要求,合理安排競賽集訓的時間和內容,保障日常技能實訓的時間,保障集訓內容符合競賽要求。
(二) 保障實施效果(D)
一是,建立“雙師型”指導教師隊伍。在學科競賽中,大學生競賽技能的培訓和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有賴于教師的指導,教師的指導作用十分關鍵[3]。因此,在學科競賽指導教師的配備上,應注重教師的知識結構、實踐經驗和綜合素質,既要求指導教師不僅要有較高的專業理論水平,有較強的教學、科研及教學能力,還要有嫻熟的專業實踐技能,以及指導學生實踐創新的能力。因此,建立一支責任心強、業務能力強的“雙師型”指導教師隊伍十分必要。
二是,注重參賽學生后備力量的培養。在選拔參賽學生組成集訓團隊時,要注意挖掘有潛質、有實力的優秀學生[4],同時注意吸收不同年級的學生,形成梯隊,從而積累一定的后備力量,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已學知識,有針對性地合理安排不同的集訓內容,以保證實踐活動的持續性。
三是,加強教學條件建設。學科競賽的集訓教學需要設施完善、開放有序的教學環境[2]。學校應加強集訓實驗室或集訓基地在硬件、軟件及相關指導資料方面的建設,以保證實踐活動穩步有效推進。
四是,保障經費來源及數額。學校應根據自身實際條件,設立學科競賽專項基金并制定相應的管理辦法,保障學科競賽經費來源及數額,實行項目負責制、專人管理、專款專用,保證經費全部用于學科競賽。
五是,重視學術交流活動。在集訓過程中,應重視與兄弟院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定期組織交流活動,取長補短,共同提高,為兄弟院校教師之間、學生之間、以及師生之間的交流提供平臺。
(三)考核實施成果(C)
在一定程度的日常技能實訓后,應定期(如每月)實施考核,考核學生對競賽技能的熟練程度。指導教師可以以往屆學科競賽試題為參照為集訓學生提供熱身練習,檢驗集訓的教學效果,考核集訓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并對考核結果進行重點研討,及時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討論如何修正和做好后面的集訓教學工作。
(四)改進計劃與實施質量(A)
在每輪實施成果結束后,對成功的經驗應加以肯定,形成實踐標準。同時,總結失敗的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在學科競賽完成后,應對競賽結果進行分析總結,為下一屆競賽培養計劃內容的制定提供借鑒。對于沒有解決的問題,應提交給下一個PDCA循環去解決。
改進計劃是對學科競賽培養模式進行短期修正,保持其長期有效發展的必要手段。指導教師需要根據競賽培訓的實施情況和各方的反饋意見進行總結,及時糾正不良因素,這個過程是學科競賽團隊的反思過程,也是團隊提高和進步的一個過程。
制定培養計劃(P)、保障實施效果(D)、考核實施成果(C)、改進計劃與實施質量(A)四個步驟是一個周而復始的過程[1]。第一輪循環完結后,可能解決了當時的部分問題,為了使學科競賽文化具有可持續性,并與教學改革保持同步發展,達到“以賽促學,以賽促改”的目的,需要將PDCA四個步驟在以后的學科競賽培養中不斷地加以循環。
三、PDCA理論在大學生學科競賽管理中的應用實例
在構建基于PDCA理論的大學生學科競賽培養模式的基礎上,將其應用于西南石油大學工程管理專業學科競賽的培訓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 學科競賽實施過程
1.做好宣傳工作
宣傳對象為學校工程管理專業投資與造價方向大三、大四的學生。這兩個年級的學生已經學習了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初步具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科競賽指導教師可以通過上課、座談等形式,向學生宣傳參與學科競賽的重要性:參與學科競賽是適應市場需求,鍛煉學生自身實際動手能力,提高學生專業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培養其團隊合作意識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學生未來的求職就業。通過宣傳使參與學科競賽培養的學生從數量上具備一定規模,有利于形成梯隊力量。
2.啟動基于PDCA理論的大學生學科競賽培養模式
首先,制定培養計劃(P):結合專業理論教學體系,訂立合理的、切合實際的競賽培養目標,制定嚴格的、行之有效的競賽集訓時間表,要求集訓內容有針對性、契合競賽要求,集訓工作量合理飽滿。其次,保障實施效果(D):選擇有實踐經驗、責任心強的“雙師型”教師作為指導教師,選拔不同年級的學生作為參賽梯隊力量,保障足夠的教學條件和競賽經費的投入。第三,考核實施成果(C):在集訓培養過程中,每月考核學生的技能熟練程度,檢驗培養效果。第四,改進計劃與實施質量(A):分析總結、評估集訓考核成果和學科競賽結果,對成功的經驗加以肯定,并予以標準化;對于失敗的教訓也要總結,引起重現;對于沒有解決的問題,應提交到下一輪PDCA循環中去解決。
(二)學科競賽成績
截至目前,學校工程管理專業投資與造價方向學生參與了三屆由中國建設教育協會主辦的全國高等院?!皬V聯達杯”軟件算量比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榮獲2011年第四屆全國高等院?!皬V聯達杯”軟件算量大賽總決賽三等獎、2012年第五屆全國高等院校“廣聯達杯”軟件算量大賽總決賽三等獎、2013年第六屆全國高等院?!皬V聯達杯”軟件算量大賽總決賽一等獎、安裝算量比賽二等獎。參加學科競賽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鍛煉了實踐應用能力,加強了學生之間團隊合作意識,使學生受到了用人單位的親睞。
(三)學科競賽經驗分享
(1)在制定培養計劃(P)階段,重視培訓計劃的安排。集訓時間分為學期實訓(學院機房)—暑期實訓(學院機房、學生寢室)—預賽選拔集訓(學院機房)—決賽前集訓(學院機房)—決賽前一天模擬比賽(決賽地點)5個階段。
(2)在保障實施效果(D)階段,重視交流活動,重視競賽學生間的團隊協作。兄弟院校之間競賽經驗和培養經驗的交流十分重要,學院定期參加廣聯達公司舉辦的師資培訓,了解比賽的新動向、新內容、新規則,及時與廣聯達公司的業務人員進行軟件分析和新增比賽內容交流。通過預賽選拔出最終參加總決賽的人員名單后,要求參賽學生從反復訓練、分部完成、協同操作、歸類匯總、檢查和檢驗五個步驟不斷循環集訓練習,加強團隊協作能力。
(3)在考核實施成果(C)階段,重視評分軟件的分析。研究競賽評分軟件的特性,探討在競賽要求工作量較大的情況下,如何取得高分。
(4)在改進計劃與實施質量(A)階段,重視平時訓練的多樣性和經驗總結。在集訓過程中,讓學生接觸各類型的實際工程圖紙,對各類圖紙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積累經驗,改進計劃與實施質量,為下次PDCA循環作準備。
四、結語
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要求以過程為導向,重視大學生在過程中的鍛煉和收獲,因此,對于學科競賽培養模式必須樹立全程管理的意識,重視實施過程的全面質量管理,通過PDCA循環理論閉環的反饋控制系統,加強過程控制,解決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提高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和學校的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潘 峰,馮雪萍,劉鐵宏.構建R-PDCA循環推進高職課程改革[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29(10):139-141.
[2]李國鋒,張世英,李彬.論基于學科競賽的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3,30(3):24-26,34.
[3]張 肅.基于大學生學科競賽的實踐教學模式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3(35):88.
[4]張曉冬,李繼光,郝俊紅.以學科競賽促進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2013(17):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