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金香 盧凡
摘 ? 要:研究循環經濟法的前提是對循環經濟法的概念及其調整對象等基礎性問題的準確認識,自上世紀90年代循環經濟法開始受到普遍關注到2009年《循環經濟促進法》的正式施行,對循環經濟法的概念以及調整對象界定一直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本文試圖通過對目前國內不同學者對循環經濟法不同界定進行比較研究,從而對循環經濟法的概念、調整對象提出自己的見解。
關鍵詞:循環經濟;循環經濟法;概念;調整對象
循環經濟法的概念是循環經濟法學的基本范疇,具有首要乃至決定性的作用,是研究一切循環經濟法問題的基礎性理論支撐,能否對循環經濟法的概念進行準確的界定不僅關系到循環經濟法體系的完善問題,同時還影響著對于循環經濟法調整對象、基本原則、法域歸屬以及循環經濟法的實施等方面的研究。
一、研究循環經濟法的基本理論依據
與傳統經濟法相比較,循環經濟法具有更為廣闊的內涵和價值屬性,因此也具有更為豐富的理論依據,哲學、生態學、經濟學、法學等不同學科的交叉融合、能動互通、耦合聯動,共同構筑起循環經濟法的理論基礎。本文主要通過對哲學、法學、經濟學等學科理論基礎的研究來探究循環經濟法的主要理論依據。
1.循環經濟法的哲學依據
哲學是對全人類知識的總結和概括,也被稱之為“科學的科學”,因此哲學成為研究一切學科的理論基礎。在我國古代哲學思想史上,老子關于“道”以及莊子關于“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都與循環經濟法存在不謀而合之處。
在老子哲學中,“道”被解釋成為宇宙本體,他認為世間萬物都產生于道,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也就是萬物產生的本體,萬物都統一于道。老子哲學中“道”這一思想對循環經濟法價值理念的確認主要表現在:對自然規律的尊重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包括自然在內的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其內在的規律,規律是事物之間內在的必然的聯系,決定著事物發展的不同趨勢,規律也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因此人類只能在尊重并掌握規律的前提下,利用規律為自身創造價值,任何違背規律的行為都將得到懲罰。同理,自然規律也是自然現象固有的、本質的聯系,人類的所有活動只有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前提下才能得以持續進行。假如人類在改造自然獲取自身所需要的價值的過程中,一切的生產及生活活動都在尊重和遵循自然規律的前提下進行,必然導致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同時實現人與自然的雙贏發展模式。
莊子有關“天人合一”思想的提出對于循環經濟法價值理念的確立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在這里“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類,“合”就是互相理解,結成友誼。也就是說,人類的發展與大自然之間形成一種最佳的良性互動。“天人合一”的思想對我國目前的經濟社會發展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強調擯棄傳統的以人類為絕對中心的發展觀,改變人類主宰一切的思想,實現從“經濟人”到“生態人”的理性轉變。
2.循環經濟法的法學依據
循環經濟歸根結底解決的還是發展過程中的問題,發展必然涉及到國家對整個國民經濟運行的宏觀把握,這也是循環經濟法與經濟法理論的一致性的表現,因此經濟法學的理論基礎對于循環經濟法理論基礎的發展與完善同樣具有借鑒意義。以楊紫煊倡導的經濟法國家協調論的理念即經濟法主體利益協調與國家協調本國經濟運行法定原則為認識起點,循環經濟法就是國家在協調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采用一定的手段,運用一定的技術,確保循環經濟健康有序運行的法。這里的協調無論是采取何種手段、運用何種方法最終都是要完成使經濟運行符合客觀規律并推動國民經濟健康有序發展的目的,因為只有通過國家協調才能體現出國家的管理職能以及達到對資源分配的最合理化狀態。
3.循環經濟法的經濟學依據
經濟學的發展經歷了從傳統經濟向生態經濟的轉變,主要是由于進入20世紀以來,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導致各種環境問題的突顯,尤其是上世紀著名的十大環境公害事件,使得經濟學家不得對經濟學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生態經濟學顧名思義就是生態學與經濟學在理論上的相互融合。生態經濟學是從最廣泛的意義上闡述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之間的關系,生態經濟學的目的就是將現代經典環境經濟學和受生態影響的學科都納入其子學科之列,同時也鼓勵用新的方法來考慮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之間的聯系。生態經濟學與傳統經濟學最主要的區別就是把對環境影響的考量加入到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因此,就必須采用生態經濟學的理念作為發展經濟的指導理念。
二、國內循環經濟法概念分析
循環經濟法作為一種新興的法學學科是近年來才進入學者們的研究視野,因此對于循環經濟法的定義也存在著不同的見解,至今尚未形成統一的認識,當前國內學者對于循環經濟法概念的界定分述如下:
1.陳泉生認為
“循環經濟法是指以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旨在促進傳統發展模式向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轉變,并運用經濟、行政、科技、環境管理等綜合性的調整手段,調整因循環經濟活動所形成的各種社會關系的各種法律規范的總稱[7]。”這一概念明確了發展循環經濟的目標、方式以及手段等問題,同時涵蓋了包括代際公平在內的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2.孫佑海認為
“循環經濟法是指調整人們在生產、建設、流通、消費等領域,從事資源節約、資源綜合利用、綠色消費等活動時所產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循環經濟法通過調整循環經濟法律關系規范人的行為,達到協調資源環境和人類之間的關系、促進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目的[8]。”這一認識首先揭示了循環經濟法的基本內涵,同時劃清了法律規范與非法律規范以及循環經濟法和其他相關法律之間的界限。
3.蔡守秋認為
“循環經濟法是指有關調整因循環經濟活動所形成的社會關系的各種法律法規、法律規范和法律淵源的總稱[9]。”首先,循環經濟法是有關循環經濟的各種法律規范所形成的體系;其次,循環經濟法是環境資源法律與經濟法律的交叉和整合;最后,蔡守秋教授認為循環經濟法是環境資源法的重要子體系,循環經濟法與環境資源法體系中的其他子體系有共同點也有不同點,區別在于是否有經濟活動的參與。
4.唐榮智教授認為
“循環經濟法是調整我國經濟運行中的物質循環、能量減熵流動和維護生態耦合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在這里循環經濟的本質表現為物質循環、能量減熵流動以及維護生態耦合關系,單一從各本質來看,物質循環是在循環經濟領域對哲學中關于規律的認識以及物理學中能量守恒定律的延伸和拓展,使物質在不斷的運動中其利用價值能夠最大限度的被實現并且在最終廢棄后以一種無害化的方式得到妥善處理;能量減熵流動強調了能源作為經濟主推力的不可替代性;維護生態耦合關系指出保護和維持各物種和生態系統平衡對發展循環經濟的長遠的重要性。
除以上具有代表性的觀點之外,關于循環經濟法概念的論述還包括:蔣亞娟認為,“循環經濟法是指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經濟安全,調整需要由國家干預的在保護和充分利用可循環資源、防治污染,涉及資源—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再生資源等綜合性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盡管對于循環經濟法的定義還沒有統一的認識,但通過上述概念的羅列可以得出一個普遍性的結論,即對循環經濟法概念的界定主要集中于在發展循環經濟過程中以遵循可持續發展為前提所形成的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不同點表現為對發展過程中所采用的方式、手段等的不同理解。
相比較而言,陳泉生提出的概念明確了在發展循環經濟過程中所必要采取的必要手段,即經濟、行政、科技、環境管理等;孫佑海的概念則明確了循環經濟運行適用的不同領域以及不同的現實環節;蔡守秋的概念指出循環經濟法不單單是法律規范的總稱,同時還包括法律法規、法律淵源等方面內容;唐榮智對循環經濟法概念的界定則是以循環經濟與傳統經濟在運行過程中本質上的不同反應為切入點進行論述,蔣亞娟在對循環經濟法概念的界定中加入了對生態經濟安全因素的考量,強調了國家在資源保護與綜合利用以及污染防治這一領域的調整和干預。
三、對循環經濟法概念的重新定義
通過對上述概念的厘清,筆者認為應該將循環經濟法的概念界定為:國家在協調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以可持續發展原則為先導,以實現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總體目標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此種表達不僅秉承了可持續發展原則對于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性,而且將循環經濟的3R原則囊括在內,在這里既可以將3R原則理解為發展循環經濟過程中的方式,也可以理解為發展最終要達成的目標,相比之下在概念外延上更為寬泛。
1.循環經濟的運行發生在國家協調本國經濟運行的大前提下
經濟運行,就是生產和再生產的過程。生產必然需要資源和能源的投入作為原始動力,因而在這個過程中勢必會導致資源和能源的短缺,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國家運用法律的手段,協調對資源能源的分配,使其更符合經濟運行的客觀規律,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這是是對資源能源發揮最大有效價值的保障,同時也是協調的目的。
2.循環經濟的發展軌道在于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
可持續發展原則包含了公平性原則、持續性原則和共同性原則在內的三種內涵。這與循環經濟的理念如出一轍,公平性原則強調了本代人之間、代際之間的公平以及資源的分配與利用的公平;持續性原則是對發展的強調,其核心在于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不能超出資源與環境的承載能力;共同性原則強調了環境的整體性以及人類之間、人類與其他物種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
3.3R原則循環經濟最重要的原則
減量化原則(Reduce)針對的是輸入端,旨在減少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物質和能量的流量;再利用原則(Reuse)針對的是消費過程,目的是延長產品和服務的生命周期;資源化原則(Recycle)針對的是輸出端,強調所有的產品在完全喪失使用功能后可以通過一定的處理技術作為其他產品的原材料重新發揮使用價值,而不是直接作為垃圾被拋棄,即便是窮盡一切可能都不再具有利用價值,也應擔以對環境損害最小的方式進行處理。
相比較而言這種概念的表達優勢在于綜合了上述各種概念的長處,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拓展,其次在表達更為簡介的基礎上,融合了循環經濟法概念的各項要素。
四、循環經濟法的調整對象
要對循環經濟有準你卻的認知,在對概念的人之后后對調整對象的確定,所謂法的調整對象,就是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不同的法律擔負著不同的職能,因此也具有不同的調整對象,都調整各自領域內的一部分社會關系。理論界對于循環經濟法的法域歸屬眾說紛壇,例如:蔡守秋教授認為循環經濟法是結合經濟活動的環境資源法;唐榮智教授則認為對我國循環經濟法的定性扔應以經濟法為宜;王燦發教授認為循環經濟法同時兼具環境法、經濟法和行政法的多重屬性;而陳泉生教授更主張應該將循環經濟法作為一門獨立的新興法律部門進行研究。
但筆者更支持循環經濟法乃經濟法的分支學科這一觀點,循環經濟法的調整對象與經濟法的調整對象一脈相承,根據漆多俊關于經濟法調整對象宏觀、中觀以及微觀的理解,循環經濟法的調整對象也應是如此,其中,宏觀方面是指循環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應當包括一切的循環經濟關系,在中觀方面指循環經濟法應調整縱向、橫向和內部循環經濟關系;在微觀層級是指循環經濟法只調整國家循環經濟管理關系。結合這種觀點可以認為循環經濟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主要包括:
1.宏觀上,表現為以國家為中心的經濟協調關系
根據楊紫煊對經濟法概念的界定認為經濟法就是國家在協調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所發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國家協調本國經濟的運行也是國家行使其經濟管理職能的具體表現。具體落實到循環經濟法,就是指國家在協調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采用的循環經濟措施,包括政策上、技術上、經濟上以及法律保障方面,從大的方面講,包括國家的稅收管理關系、金融監管關系、財政計劃方案、從小的方面包括對資源能源的協調管理關系、廢棄物進出口管理關系、產業園區協調管理關系等多個方面。
人類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來源于自然的恩賜,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資源尤其是自然資源的供給,然而自然資源的總供給量已經難以維系人類大規模發展的需求,自然資源的稀缺性就成為影響經濟發展的瓶頸,這就要求作為協調經濟運行主體的國家綜合發展過程中各個環節中的各個問題,從而采取最有效的措施解決這一矛盾,循環經濟中的3R原則恰好解決了這一現實矛盾,這是無論傳統經濟法或是環境法還是行政法均不能解決的問題,3R原則的涵蓋了在社會生產的輸入端、生產過程以及輸出端所面臨的所有資源、環境問題,這也是循環經濟法具有獨特的調整對象和范圍的最直觀的表現。
2.中觀上,表現為企業以及社會組織相互之間在發展循環經濟過程中產生的經濟協調關系
在經濟社會的交往中,不同的主體必然都是首先以經濟人的身份參與其中,因此在這個過程中必然產生不同主體之間利益的沖突與融合,在這一點上,與傳統經濟法的運行模式并沒有明顯的區別。然而循環經濟是以國家引導、政府監督、企業實施、公眾參與以及各社會組織發揮自身職能多管齊下共同運作的經濟發展模式,在這其中所貫徹的循環經濟理念是傳統經濟法所不具有的,在這個過程中同樣會產生相同位階或者不同位階主體之間的交織,同樣需要采取適當的、必要的手段對其加以協調,循環經濟產業園區的構建是目前解決這一問題的最佳選擇,在同一個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內,必然存在著園區管理機構與園區企業之間的縱向管理關系,同時也存在著上下游企業之間的橫向競爭或互利關系。
3.在微觀上,個人在發展循環經濟過程中所產生的綠色消費等社會關系
個人是組成社會最基本的元素,也是循環經濟參與最廣泛的主體,在循環經濟運行的過程中的生產、分配、交換階段,作為公眾參與的程度可能很難展現,然而在消費選擇的環節,作為消費者的公眾卻發揮了最大的作用,消費者的選擇直接決定了產品或服務的市場占有量甚至企業的前景,通過綠色消費行為例如德國采用的“綠點消費”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引導公眾自覺踐行循環經濟理念,增強公眾的循環經濟意識。
五、結語
本文通過對目前國內現有的關于循環經濟法概念的分析比較,綜合哲學、法學、經濟學的理論基礎與循環經濟的基本理念,對循環經濟法的概念及其調整對象形成了自己的認識,在明確了這一基礎性問題后,是對今后關于循環經濟法的體系、地位及其法域歸屬等研究的有力鋪墊。
參考文獻:
[1]蔣冬梅.試論中國循環經濟法的理論基礎.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3(01).
[2]《老子·第四十二章》
[3]陳泉生.循環經濟法研究.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9.
[4]季羨林.“天人合一”新解.http://www.guoxue.com/xzcq/ddxz/jixianlin/trhyxj.htm.
[5]周立華.生態經濟與生態經濟學.自然雜志.2004(04).
[6]陳泉生.循環經濟法初探.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1).
[7]孫佑海.中國循環經濟法論.科學出版社.2008.
[8]蔡守秋.論循環經濟立法.南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1).
[9]唐榮智.錢水娟.王珍.論循環經濟法的若干基本問題.北京政法職業學院學報.2006(01).
[10]蔣亞娟.循環經濟法:期待被開啟的生態“安全閥”.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6(05).
[11]楊紫煊.經濟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2]李玉基.俞金香.循環經濟基本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
[13]張守文.經濟法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14]楊紫煊.經濟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俞金香(1974- ?),女,漢族,博士,甘肅省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法制研究中心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民商經濟法;盧凡(1988- ?),女,漢族,甘肅政法學院民商經濟法學院經濟法學方向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