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尚英
我校屬于農村初中,許多學生的英語考試成績并不比城里學生差,甚至比他們更優異,卻不能用簡單的英語對話。因為他們的英語是背會的、聽會的,而不是說會的。不能靈活運用,在課堂上只是認真地聽老師講,認真地做筆記,卻很少開口說英語。我找不少同學談過,得到的答案不外乎是這么幾種:怕羞,怕出錯,怕其他同學笑話。歸根結底就是對英語學習的自信心不夠。如何樹立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信心,改變這種沉默的英語課堂現象?我認為關鍵在于教師能否成功地引導學生的學習愿望,創造愉快的英語學習氛圍,把學生原始的學習興趣變成持久興趣。我們應該使學生在課堂上始終處于興奮狀態,積極的思維,這樣學生必然樂學,把學習看成一種享受和樂趣,自然就能張嘴說話。我一直在嘗試各種能充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的教學模式,從英語課前的報告這個教學環節到課堂中小組合作型教學模式,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和愿望越來越強。
初中學生一般都有較明確的表現欲。基于此,我采取了英語課前報告這個教學環節,學生們由最初的不敢上臺到爭著上臺作報告,發生了一個質的飛躍。這徹底的改變令我感到欣慰。以前學生參與面太小,我將進行了調整,由最初的單純一人報告改為每天一人報告(2分鐘以內)之后,同學們針對報告內容的提問(3分鐘),報告人要一一回答。這種形式不僅要求學生有一定的詞匯量,而且要求學生的思維敏捷,能迅速捕捉到關鍵信息。通過這一環節,學生的學習熱情完全被調動起來,趁熱打鐵,在接下來的授課過程中,我按照分好的小組進行小組合作互動型教學,每小組成員在小組長的帶領下,積極討論教師布置的任務,學習氣氛非常熱烈,即使基礎較差的學生也被這氣氛影響,積極投入其中。例如教授仁愛英語Unit 3 Topic 3 Section A時,我給其中一個小組布置的任務是,了解小組成員們昨天晚上十點鐘正在做的事情,因為是親身經歷的,學生們都表現積極:“I was making a telephone call at 10:00 last night. I was doing my homework.”小梁的英語基礎不是很好,但是他也能模仿別的同學說出一句標準的英語:“I was playing computer games.”當時我正走到他們這一小組旁邊,即時表揚了他:“Well done! But you had better not play computer games till late at night.”他不好意思地笑著點了點頭。 在每周一節的自習課上,我更是大膽地將整個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當小老師,講評我們每一個topic的試卷。這些簡單用語已經變成小組長口頭禪:“My name is…. I am from Group…My answer is… Any questions? Thank you for listening.”學生們開始很害怕,但我微笑看著他們,給他們以信心,慢慢地,他們放松了,全身心地投入其中。面對學生們的參與熱情,我真正體會到只有創造條件滿足學生的參與愿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就會使學生學有所樂,學有所思,學有所得,最終達到愿學、會學、愛學的目的。
不可否認,課堂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參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教師的課堂教學話語也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話語是指教師在課堂上組織和實施教學時所使用的語言,包括課堂用語、教學用語、交際用語和反饋用語等。任務型課堂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扮演好學生的助學者、任務的組織者以及完成任務的監督者等多種角色,并在任務的實施過程中充當學生的學習伙伴。而上述多重角色的扮演主要通過教師話語來實現。因此,在日常的英語教學中,我要求學生進行交際活動(討論)的時間占課堂教學時間的65%,而自己的課堂話語所占的時間相對較少(35%)。由于討論在課堂中所占時間比較多,我的英語課堂氣氛非常活躍,讓課堂“動起來”“亂起來”,其他教師無法接受這一新型課堂教學模式,認為我這是不務正業,誤人子弟,但事實是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英語課堂出現了勃勃生機。黃小麗同學在2005年全國英語能力競賽中榮獲二等獎,在我們學校這可是第一次有同學榮獲國家級的獎項。學生在口語交際能力方面也略勝一籌,2013年12月外籍教師Mrs. Jacquin來我校進行互動教學,我班的陳麗怡、朱燦杰、李敏玲等同學能與這外籍教師進行較流利的口語交談,而其他班的學生則只能干著急,一句也說不上來。這更加堅定了我的“動”“亂”課堂模式信念。
誰說農村學校的英語課堂氣氛不如城市的那么活躍?我所任教班級往日沉默的課堂氣氛已被今日高漲的氣氛所代替,這就足以證明樹立學生英語學習的自信心,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何等的重要,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跟沉默的農村英語課堂Say Goodbye!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