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影
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既是提高教育工作效率的關鍵,又是衡量學校領導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之一,教師能否積極能動地開展各項教書育人的工作,是“科技興國”國策能否落到實處的重要決定性因素之一,關乎到“百年樹人”大事業(yè)的發(fā)展。
一、滿足教師需要的管理策略
1. 認知評估教師需要
學校領導必須正確理解并承認需要對人積極性發(fā)揮有重要意義,認真分析、調查、了解老師的各種需要。老師需要內容豐富多樣:有主導、輔助,合理不合理之分;也有高級、低級、正確、錯誤之別。它要求學校領導運用需要理論,深入老師進行調查,了解和分析,在做到心中有數的情況下,視需要的特點和性質予以區(qū)別性且合理性的滿足。
2. 關心滿足正當需要
當前,解決滿足教師合理需要的關鍵在于:學校領導要以權為公,克服以權謀私。以權為公是指領導要以調動教師積極性為重,先想老師之想,先急老師之急;以權謀私則指領導于老師的需要不屑一顧,先想自己所想,先急自己所急。
滿足教師對工作的興趣和愛好,讓他們各盡其長,施展自己的才能。要注意工作安排上的科學性、合理性,要允許老師在學校里對工作有一定程度的選擇性。應對教師工作過程和結果經常、及時予以滿足。學校領導對在工作過程中一絲不茍、認真負責、卓有成效的教師要予以獎勵。
3. 引導發(fā)展高層需要
生理需要的滿足,如若不予引導、提高,不僅不會產生動力,反而會變成阻力。“玩物喪志”是指物質豐富后,時間一長就畸生空虛感。學校多數教師以精神文化、創(chuàng)造成就需要為主,但不否認少數教師對物質需要的過高追求性。為此,在改善、滿足教師生活、工作條件基礎上,要注意教育、引導和發(fā)展教師的高層次需要。特別是對年青教師在人生觀、價值觀、貢獻觀等方面的教育尤為必要,只有發(fā)展并確立“以培養(yǎng)桃李人才為自豪”的高層次需要,才會使教師安于、樂于從事教育事業(yè),并為之奮斗終身。
二、激發(fā)教師動機的管理策略
激勵包含激發(fā)和鼓勵之意,激勵方法則指管理者運用各種手段、辦法,使人在受到某種激發(fā)和鼓勵時,從內向外去引發(fā)其動機,發(fā)揮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1. 直接性工作動機組類的激勵
這組動機的激勵,主要是對工作本身設置種種直接激因,使教師在獲得貢獻感、義務感、成就感、創(chuàng)造感、趣味感等“內感”滿足的前提下努力工作。對工作本身種種激因的設置包括:
(1)教師勞動的社會性:要設置讓教師感到自己勞動對他人、對集體、對國家有舉足輕重作用的激因數。學校要與有貢獻、有突出表現的畢業(yè)生、校友聯(lián)系,組織返校日活動,讓學生和家長懇談工作之豐功偉績和表達對母校的由衷感激之情,有利于教師認識自我勞動的重要社會意義。
(2)工作安排的多樣性:從事不同的內容的工作,會使人對工作產生新鮮感、鞭策感和有能動發(fā)揮感。學校管理者應在老師所在學科、年級、課外興趣小組和學術活動等方面盡量安排多樣化工作。
(3)任務分配的挑戰(zhàn)性:安排適量難度性任務由教師去完成,完成后使人有創(chuàng)造感、成就感和知識能力得以提高的喜悅感。
(4)工作過程的整體性:教師做一種完整,而不是支離破碎的工作,其精力就集中,責任心就強,勁頭就大。學校在教師知識能力所及范圍內要盡量安排整體循環(huán)性工作。如長期讓教師擔任一個年級工作,因單調性會削弱教師的工作動機。
(5)工作的自主性:教師腦力勞動有一定的自由性和自主權。在教師定崗、定責后不應過多干預其具體工作。使教師在自己職責范圍內,可自我設立目標,選擇方法,解決問題。這種激因,不僅可促發(fā)教師的責任感,而且能滿足其自尊和要求他尊的需要。
(6)照顧工作興趣的差異性:教職工的特長差異、興趣差異和其能力、才干的充分發(fā)揮密切相關。為此,管理應在不影響學校整體、大局工作的前提下,盡可能照顧教師個人原有的特長和興趣來安排工作。
(7)工作結果的及時反饋性:對教師工作結果的及時反饋評價、強化和校正作用是刺激的再增力。教師的“自尊”和“認可”需要,希望及時得到來自上級對其工作的評價信息。反饋信息應迅速、及時,并著重肯定表揚,少批評指責。
2. “工作環(huán)境”動機組類的間接激勵
工作環(huán)境是一種非報酬的間接激因,但其對人的工作動機也起重要誘發(fā)作用,改善教師工作環(huán)境能起到較好的激發(fā)作用,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好工作:
(1)創(chuàng)造良好的工作技術設備條件。如圖書資料、儀器設備、校舍及環(huán)境等。
(2)創(chuàng)設良好的人際關系和社會心理氣氛。
(3)創(chuàng)造良好的組織環(huán)境。
(4)創(chuàng)造良好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
(5)創(chuàng)造良好的文化娛樂設施。
為保證上述激因的有效運用,學校管理還要落實并制定一些制度和措施,如醫(yī)療保險制度,文體活動,決策參與及溝通匯報等措施。
三、提升教師目標的管理策略
目標對人的行為起重要激勵作用,當目標一經確立后,它就作為一種與滿足需要相聯(lián)系的對象,會促使教師積極工作。即使在工作中碰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和問題,目標也能激勵他去努力克服,以爭取目標的實現。因此,學校幫助教師樹立指向明確的工作目標十分重要。
教師個體目標激勵的行為積極性如果不能與學校集體目標統(tǒng)一起來,學校的整體合力則難以形成。因此,個體目標與集體目標的統(tǒng)一,是學校管理的重要任務之一。
1. 化集體目標為個體目標
(1)學校遠景、中景、近景集體目標體系應確立并明確化,否則教師個人目標與學校集體目標之間無法統(tǒng)一和相互轉化。
(2)學校集體目標的內容要與教師個人目標需要產生休戚相關的聯(lián)系。倘若個體目標與集體目標選擇的標準相差甚遠,二者亦無法統(tǒng)一和協(xié)調。
(3)要有強有力的思想工作。要以高水平的思想政治工作來保證教師思想覺悟的提高,必要時要對教師世界觀、價值觀和需要結構進行改造。忽視這一條,目標激勵效果將會不佳。
2.優(yōu)優(yōu)化指導教師的個人目標。
(1)指導調整教師工作目標的內容廣度及難易程度,防止力所不及,以求與個人條件相適宜。
(2)指導調整教師工作目標的趨向性,防止目標內容出現思想性偏差,以求個人目標與集體目標相互融洽。
人的行為是由動機所推動的,動機是行為的直接原因,而動機又由需要產生,需要則是行為的根本原因,由于行動要指向并實現目標,因此最終又歸宿于需要。教師行為積極性行為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就是上述模式的循環(huán)往復,以致無窮的運動過程。學校在制訂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策略的關鍵就在于合理地滿足需教師工作積極性的藝術水平。
責任編輯 黃日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