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彩球
所謂美術課堂的“留白”,是指不把整一節課的時間都安排得滿滿的,不留余地,而是給每一個環節多留一點零散的時間和空間。這既能拓展教師課堂調控的思維空間,也能促進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從而達到前所未有的良好課堂效果。在美術教學中我們不妨多留白,給孩子們留更多的想像空間,發掘他們審美的奧妙。
一、 預設“留白”,適度模糊天地寬
以往的課堂教學設計,過于關注預設性,而忽視了真實課堂的動態性生成。從另一方面來講,預設的過度定量化、精確化,精確到教師講的每一句話,反而會產生不少的負面影響,不僅會束縛教師教學的創造性,更會抑制學習的自主性和思維的開闊性。因此,預設應該是有彈性。在教學的設計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安排好師生、生生交流信息、合作與探討的時間和空間,使不同認識水平的學生互相啟發,實現互補。如我上廣東嶺南版五年級“中國美術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現”,在欣賞《流民圖》這幅畫時,教師沒有刻意地指出我們必須要明白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而是讓學生通過小組交流、你說我說、自由的說,提示通過畫面人物的神態、動作、神情等去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不是教師滿堂灌,課堂中有學生提出“為什么老人會緊握拳頭”、“小孩的眼神為什么會如此的渴望”、甚至有學生體會到“這就是對日寇侵華的痛恨,但是自己又無能為力的那種無奈……”等等。實踐證明,預設留白、適度模糊,有助于學生展示豐富、獨特的內心世界,有助于教師重新組合何構建文本,有助于學科教學體現其獨特的魅力。
二、 活動“留白”,動靜結合相益彰
有時半節課的“靜”,正醞釀著教學高潮的“動”。這也許算是兵法所云“靜如處子,動如脫兔”的思想在現代課堂上的應用。教師要讓設計的每一個活動都能保證時間和空間,活動宜簡勿繁,宜精勿多。活動時既要學生靜,活動前的想象、猜測、思考,活動中的感受體會,活動后的反思、概括;又要讓學生懂,全身心參與,觀察發言、討論爭辯。動時,體驗與情感提升;靜時,思維與思想發展。在小組活動中,教師要對整個過程把握了如指掌,一要提出小組討論的內容和要求;二要規定討論的時間;三要預設小組討論的結果。又如我在上《有趣的彩墨游戲》一課,對象是三年級的學生(廣東嶺南版),我的問題設計是每個小組內容不一樣:有用墨汁畫各種各樣的線;用彩墨畫各種各樣的點;用墨汁畫各種各樣的點;用彩墨畫各種各樣的線。上課一開始就給他們提出簡單而又神秘的任務,目的是讓他們先嘗試用毛筆,生宣紙作畫,引出我們作畫工具的不一樣——生宣紙它吸水性強,所以會把墨汁滲開;而毛筆的毛軟軟的加上吸水性很強的生宣紙就會產生許許多多的變化!任務一發下去小組就聚一起思考和討論怎樣表現畫面——這是活動前的靜、需要學生想像和思考;然后,我沒有講任何有關水墨的知識而先給學生在一分鐘內嘗試并比賽完成作品,任務很有挑戰性,從而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全身心的投入和參與。作品展示出來后,我并沒有急于評價他們作品中存在的不足,而是讓他們欣賞著名畫家的作品,目的是給予他們視覺上和美感上的提升。從欣賞結果中可以看出學生探求新知意識很強烈。
三、 思維“留白”,萬紫千紅春滿園
課堂仿佛春天的花園,姹紫嫣紅,千姿百態,沒有統一的規格。現實生活中的很多問題也是開放的,沒有統一的答案,因此,在課堂教學中不能用所謂的正確的、標準的答案來取代學生的感受、統一學生的理解,束縛學生的思維,抑制學生的個性,以致阻礙了學生的創造。在我執教五年級《多面人》一課時,屏幕上出現畢加索的作品《多拉 瑪爾》,這時學生們不約而同的地“噢——”話語中似乎對此作品不屑一顧,或是對作品頗不認同,然后就有學生在嚷:“這種畫,我也能畫。”,同時坐在旁邊的學生也在說:“簡直就是幼兒園小朋友的涂鴉作品……”接著教室里各種評論就來了,我一言不發,默默地看著全班同學眉飛色舞的評論,心里卻不由得感慨著:這么熱鬧的各抒己見,這么認真的討論和爭辯,在美術課堂上實在很難見啊,我何不給學生探索的機會,保持沉默,留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呢?我想,經過激烈的爭辯后,學生獲得的感性知識一定比我濤濤不絕的講有效的多,印象深刻得多。這正如著名教育家、課程論專家馬克斯 范梅南所言:“沉默是一種機智”,機智的沉默就是指你認識到有些時候,不急于發言自己的看法、意見、建議或評價等。教師應留出思維的空白,對有些問題不必給出一個具體的答案,應該讓學生充分發散思維,發表不同意見,給學生以充分的思考空間。學生的思維一旦受到激發,教師就應及時轉變教學的策略,放手讓學生各抒己見,亮出自己的獨特見解。課上完成不了,可以轉移到課后解決,,絕不能課上熱火朝天,課后冷清清。
四、 評價“留白”,適度延遲樹信心
這個“留白”不是不講,而是不講結論性的語言,不用讓學生感覺被定位的束縛。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即時性評價是普通運用的評價手段。這種評價固然必需,但其對學生學習過程、知識和能力的生成過程缺乏應有的關照。因此教師的評價“不要限于某個角度的評價,更要關注學生積極思維和勇敢的表達,并對此給予鼓勵。”我覺得教學評價過程鼓勵學生積極嘗試自評和互評,大膽的把自己對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說出來。評價的過程就是一個探索摸索的過程,學生敢于質疑問題,這才是學生主動精神充分體現,也許評價的答案不完全正確,但是這充分體現出學生敢于獨立思考,敢于發表獨立見解。如我在上四年級下冊《變照片為黑白畫》一課時,通過老師的講解和欣賞作品后,就讓學生創作,有個別學生畫得特快,我馬上展示作品給學生欣賞,有很多學生說:“好漂亮哦……”我順勢的提出:“漂亮在哪里?”停頓了一會,我看到學生一下子想不出怎樣回答,我說:“你能從畫面的構圖、內容、線條等方面評價嗎?”這時就有很多同學舉手:“老師,我來,我覺得她的構圖不錯,四周不靠邊”、有的說“她的處理方法很大膽,把臉部背光和脖子背光處涂黑”、有的說“但是沒有用上點的裝飾……”這時,小組里頓時熱鬧起來,都你說我說的……在這個環節里老師擔當的是配角,對學生的評價我們只做等待,給予學生更大的評價空間,聽聽他們的評價和想法,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和組織語言的能力,實例證明實行延遲性評價,允許一部分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及知識與技能的積累后,逐步達到學習目標,是有積極意義的。
責任編輯 龍建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