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文化
一、統籌安排,科學備考——術科班政治備考中的聯系觀
政治科內容多、概念多、原理多、理論性強,只有學生理解并記住了才能轉化為答題的能力,怎樣才能在有限的時間里提高教學效率呢?教師必須對課堂教學各個環節的時間作好充分的安排,構建立體式的課堂教學模式——講、練、背相結合。一般來講,可以按照5:2:3的比例進行時間分配,即用半節課的時間講知識點,20%的時間做練習,30%的時間給學生背誦,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做到語言精煉、點到為止、突出重點、歸納梳理。
大膽取舍。重要的知識和常考的知識要多講多練(例如消費、財政、科學發展觀、政府、外交政策、文化的作用、辯證法等等),不常考的內容一筆帶過(例如商品的基本屬性、世界貿易組織、宗教、核心價值體系等等),對于某些特別難理解的內容則要求學生記住就行了(例如矛盾的斗爭性與同一性等)。
合理整合。術科班教學時間短,如果按照常規的復習思路,不可能在6月份高考前把內容全部復習完,因此必須打破框題的限制,對內容進行整合。比如政府的內容,可以按照政府的性質、宗旨、原則、職能、權力、威信的思路進行整理;又比如對于《文化生活》的第一單元,可以歸納為文化的作用,按照文化對人、對社會、對經濟、對政治、對綜合國力的影響來進行整合。
二、樹立信心,量變到質變——術科班政治備考中的發展觀
合理定位,循序漸進。術科高考結束以后,很多學生都會陸續參加術科單考,以美術為例,術科單考一般要到2月底或者3月初才全部結束,緊接著就是廣州一模,學生已經半年多沒有上課,考試結果可想而知,因此,對幾場模擬考試的合理定位就顯得非常重要,否則會打擊學生的信心。我們可以這樣來處理:廣州一模(3月中下旬)當練習,廣州二模(4月下旬)是關鍵,學校的三模(5月下旬)定高考。從反饋的數據來看,由于定位合理,有明確的階段性目標,學生的考試成績都是穩步提升,為高考的最后成功做了有效的鋪墊。
控制難度,量變到質變。在學生術科考完回校上課的第一個星期,我們可以先讓學生做近三年“學業水平考試”的題目,一方面讓學生逐漸熟悉知識點,另一方面讓學生在做題的過程中樹立信心,然后再按“課——單元——模塊——綜合”的順序組織訓練,題目的選擇要盡可能覆蓋高考考點。題目易、中、難的比例不妨先控制在7:2:1甚至7:3:0,然后再根據復習進度和學生的掌握情況逐漸提高難度。在試題評講的時候,我們要注意知識點的聯系和對比,爭取每次評講學生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收獲。
三、抓重點、抓共性、舉一反三——術科班政治備考中的矛盾觀
1. 抓主要矛盾,抓重點知識。
等到術科單考全部結束后,學生真正能用來復習備考的時間只剩下三個月,而我們政治科有四個必修模塊,就算一個月講一個模塊也不能在高考前把全部內容復習完,怎么辦呢?唯物辯證法的矛盾觀告訴我們,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性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我們要著重解決主要矛盾。對于術科班的政治備考而言,解決主要矛盾,就是抓重點知識。
比如《經濟生活》重點講消費、分配、財政、宏觀調控、科學發展觀和對外開放等;《政治生活》重點講政府、中國共產黨、國際關系和我國的對外政策等;《文化生活》重點講第一和第二單元;《生活與哲學》重點講唯物論、認識論、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其他的內容則簡化處理,甚至只要求學生知道就行了。
2. 矛盾的普遍性,構建知識網絡。
唯物辯證法的矛盾觀告訴我們,矛盾具有普遍性。學生術科考完后,以前講過的內容大都已經忘記,有的學生甚至不能說出四個必修模塊的名稱,更不要說每個單元、每課書講什么內容了。這是術科高考結束后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共性的問題。
因此,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網絡很重要,它可以讓學生對相關的知識要點一目了然。對于《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不妨以單元為單位構建知識網絡,而對于《生活與哲學》則可以按唯物論、認識論、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構建知識網絡,并要求學生把筆記統一寫在教材的某個地方,方便課堂上能盡快找到。
雖然把一個單元的知識濃縮為一個知識結構,很多知識只能點到為止,但是學生能以最快的速度記住其中的知識要點和關鍵詞,有利于提高復習效率。比如《政治生活》第一單元,可整理為:核心概念:公民,其中主要講了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前提(國體)、權利(3項)、義務(4項)、原則(3個)、方式(4種)和要求(自覺)。在有限的時間里,學生很贊同這種做法,認為對他們很有幫助。
責任編輯 邱 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