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川芳
(蕪湖市第七中學,安徽 蕪湖 241000)
如何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把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學習環境、學習工具,學會與他人合作,使信息技術與歷史課程有機結合、深度融合,讓歷史課程更加靈動、更加鮮活?我們認為信息化環境下中學生歷史合作學習能力的提升,與歷史教師的綜合素養是分不開的。歷史教師既要從終極目標上考慮,又要關注合作學習中各個環節,為此需要做好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歷史教師高度的專業素養和職業素養是合作學習充滿活力的根本前提,中學生合作學習絕不是放任自流,需要教師進行切實有效的指導,而且教師的指導體現在“從教到學”的轉化:既需要宏觀總體布局,又需要微觀的具體事實的補充論證;既要充分給予每位學生發展機會,又要根據每位學生的特點區別對待;既要有形成性評價,激發學生潛質,又要有終結性評價,關注學生最終發展;既要關注學生最近發展區,又要乘勢而為適度抓住學習過程中的核心問題。這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嚴峻挑戰。欠缺的教育技能,狹窄的知識結構,單一的教學方法,往往是學生歷史合作學習中的絆腳石。
前不久,筆者在蕪湖市執教了全市歷史學科第一節翻轉課堂的公開課,課題是《羅斯福新政》,對高一學生進行了信息化環境下主題合作學習的嘗試。這一節課,無論從微課視頻制作、課前學生任務單的設計、課上教學任務推進、活動資料的推薦與選定、對學生活動序列與活動形式的安排,還是評價量規、應急候選方案的考慮,都給筆者以很深刻的感受:學生合作活動品質取決于教師的觀念、經歷、閱歷、學識以及教學策略、教學格局、對學情分析和專業頂層設計等能力。這項主題合作學習,立足“問題框架”,打造“學本課堂”;兼顧教學實質內容的突破和學生主觀能動性的調動。先讓學生觀看微課視頻,再以小組為單位,以羅斯福新政為主題查資料,積極思考、探究,在各組討論發表意見后,教師再針對性地向學生追加提問以開拓視野,提升認識,并提供認識、評價新政的多元化材料,引導學生更深層次地全面辯證地分析“新”的內涵,習得一種“歷史的眼光”。同時借鑒現代教育技術的環境,充分發揮了“翻轉課堂”的高效。正如上海市建平中學歷史老師所說:“作為歷史教師,我相信如果能根據現有條件認真思考現代技術和學科教學處理方面的改進,學生會從歷史課堂的‘翻轉’教學中收獲更多。”[1]
近年來的教學研究實踐證明:歷史教師拓展、更新專業知識,自我完善與發展,閱讀史學前沿成果,用歷史學科的人文性與時代性活躍學生思維,開闊學生眼界,提升多媒體網絡信息的應用能力,推動中學生合作學習,無疑是時代對中學歷史教師發出的熱切召喚。
歷史學科集廣博性、人文性、現實性為一體,歷史教學不可避免地彰顯著開放性,需要重視進程性學習。不斷創新多樣化教學模式,讓學生體驗歷史、感悟歷史、領略歷史的風采,在長期開展合作學習實踐活動和理論學習的過程中,我們總結出這樣一些中學生歷史合作學習的模式:從時空上看,圍繞教學內容利用信息技術進行的課內合作;為拓展歷史教學領域,借用網絡開展的課外實踐合作。從風格上看,以閱讀思考為特征的小組討論、師生座談式的主題對話交流;以歷史素材為主頁的制作類展示。從方式上看,導學合作,讓學生按照學習目標或學習任務引導,與同學合作解決問題或在課堂上向老師質疑、研討合作,教學合一;注重合作過程融合,注重在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方面為學生提供指導。不論哪種層面的合作模式,都以主體性、開放性、層次性、生成性為原則,建立在相互需要的基礎上,開展自主學習。成立的合作小組一般以5—8人為宜,設立組長1名,分工明確,適當考慮學生的能力、知識水平搭配;確定合作探究主題,利用網絡途徑收集與選題有關的文字和圖片資料,對所收集的史料進行綜合分析或以文字稿的形式呈現研究成果。構建各種不同的合作學習模式是根據教學內容以及學生人格培養的需要,目的是讓學生學會接納、質疑、批判和交流,形成多方面的合作能力。
各種層面的中學歷史合作學習模式的運用,會不同程度地受制于學生的性格、興趣、特長、智力水平和對歷史認知等方面的影響。能否有效開展合作,發揮學生各自優勢,挖掘學生各自的潛力,從而做到相互啟發,相互促進,共同成長,還有賴于歷史教師適時引導,精心設計,建立各種激勵機制。中學生正處于逐漸成熟的階段,可塑性很大,還需要教師大力督促、指導:動手能力強的讓其多參加制作類活動,如歷史文物模型制作、歷史手抄報編寫、班級“歷史一角展”;善于表達的學生,鼓勵其多參加演講類活動,如歷史故事演講、歷史人物辯論、讀史心得漫談;愛交際的學生激勵其辦歷史主題展,建立班級交流群,傳輸歷史小百科,供群友分享;勤于觀察思考的學生引導其進行研究性學習,撰寫歷史小論文,進行地方風土人情調查;喜歡看歷史影片的學生驅動其寫歷史賞析;等等。
寒假期間,我們在初中階段開展的“蕪湖歷史大家談”活動,學生們利用網絡收集了豐富的歷史資料并結合實地走訪,自編自導,大膽創意,滿懷豪情地述說著蕪湖家鄉的變遷:從近代四大米市到今天皖江巨埠、從傻子瓜子到奇瑞汽車、從鳩茲廣場到王稼祥紀念館、從近代蕪湖鐵畫到蕪湖博物館建立……學生們思維活躍,現實感強;在高中階段舉辦的“近代中國百年民生漫談”主題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到閱讀對一個人生命、生活質量提升的重要性,思考感悟著歷史的復雜性和歷史的魅力所在。
暑期開展的歷史研究性學習,利用網絡平臺,教師上傳歷史研究性學習范文及相關歷史資料,經過一個多月的寫作指導,學生合寫了幾十篇小論文,諸如《對洋務運動應寄予溫情的敬意》《心戀千年絲綢古路》《科技革命帶來的思考》《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中日關系漫談》《朱元璋的長相疑云》等,具有一定專業水準,并在蕪湖市教育局組織的歷史研究性學習評選中榮獲一、二、三等獎。
信息化環境下中學生歷史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對信息資源的有效整合與利用。歷史是復雜的,也是多元的,如何引導學生抽絲剝繭、條分縷析,實踐證明,需要師生多元的視角、開闊的視野、獨特適切的主題引領、問題情境的創設、外顯化的理解活動、可視化的思維過程、全面辯證的思考、有意義的建構以及各種能力的綜合作用。面對浩如煙海的歷史信息資源,哪些是可信的,哪些是不可信的,可信與不可信的理由是什么?網上尋找的資料與圖書館查閱的資料有區別嗎?什么樣的資料更加可信……其實對信息資料的有效整合與利用,本身就是一種提升能力的途徑。根據合作學習主題內容不同,側重點不同,讓學生得出不同的歷史認識或體驗、不同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又何嘗不是一場人文精神的洗禮!
中學生歷史合作學習活動,要想不斷注入生命活力和能量,自然需要收集歷史教育素材,整合學習情感資源,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愛國感、自信感,這都必須圍繞“人”:人的需求、人的思想、人的精神、人的價值等展開歷史的陳述。如對“羅斯福新政評價”的信息資源整合,一方面需從評價本身,評價方法、評價標準,去篩選信息資源,另一方面還需要從原因、內容、影響、不同派別的看法等多個角度去精選對新政認識的史實依據,從而追尋羅斯福總統與眾不同的卓越人格魅力:“羅斯福在美國人民的心里是一座巍巍的豐碑……盡管幾乎人人都知道羅斯福的身體越來越差,但他那刀槍不入、永生不滅的氣派卻使人難以想象他會死亡……除了他,我們記不得別的總統了。”[2]
不同歷史時代背景下,人們對歷史的認識,會隨著研究的深入不斷深化,教師要讓學生意識到歷史觀點更多是個人對歷史的理解與認識,要站在宏觀的歷史角度去總結、質疑、深思;教師也可根據實際需要,就某一具體歷史問題,引導學生整合信息資源,例如圍繞是什么導致“中英戰爭”爆發?洋務運動應該怎樣定性?絲綢之路有何意義?或對歷史圖片做更深層的詮釋,如對《清明上河圖》這幅美術史上的不朽作品,有的人只能讀出它的表象——北宋城市經濟的繁華,有的人則解讀出北宋的危機,有的人讀懂北宋這個朝代是中國歷史上具有重大轉折意義的朝代……歷史圖片信息資源的整合有賴于詮釋,而詮釋又是多元的,它受制于自己特定的歷史背景和視野。歷史教師必須根據教學和學生發展需要適當精選,引導學生根據具體情況有效整合,懂得共享知識,同時也要學會經營信息資源,以提高合作學習的效度。
師生關系永遠是學生“求知”過程中最主要的因素,合作學習是一項復雜的系列活動,既有生生合作,也有師生合作;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也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歷史合作學習活動中,教師只有在民主平等基礎上與學生交流溝通,設身處地地從學生角度考慮問題,學會傾聽,才能產生心靈的碰撞和思維的火花,從而有利于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正如有的老師提出的那樣:“讓學生走上講臺,教師成為學生的聽眾,構建學生創新的平臺,加強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的非語言溝通;使學生真正擁有學習的自信心,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引路人’‘伙伴’,或者是‘平等成員中的首席’。”[3]
值得注意的是,合作學習中教師需要“適度張力”,避免對學生過度關愛,充當知識小販或技術小工,這不利于學生探究問題能力和實事求是科學態度的形成。歷史教師風趣幽默的語言,靈活的應變機智,恰到好處的現代信息技術運用,自然流露的情感交流,在“真實”中走向“完美”,最值得學生依賴!
在合作學習中,學生的差異是不可避免的,有些學生“吃不飽”,有些學生“吃不了”,有些學生根本不知從何“入口”。這時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具體指導和幫助,助推學生打開思維,根據學生自己的需要和興趣,給予學生自主選擇學習資料的權力,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盡可能大的發展,而不是大家平均發展,爭取讓一部分學生“先富起來”,再幫助、帶動其他同學,從而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這才是富有成效的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過程中,如何幫助學生不斷矯正由于自身認識的局限性所導致的主觀性偏差,實踐證明: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而問題意識的培養需要通過問題來學習,還需要通過學習來生成問題。實施合作活動前,教師要考慮學生可以做什么,做后會怎樣,為此需要精心設計適切性問題,創設問題情境,使問題在對話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組。合作什么,怎樣合作,合作到什么程度,能否接納更多元的價值觀與更多視角,與選取的合作學習主題有很大關系。歷史教師須以歷史學科“課程標準”為指導,考慮學習價值與意義,并結合學生實際生活經驗以及可支配的教學資源,鼓勵學生積極發現問題,敢于提出問題,渴望解決問題。“當然,這個環境中歷史教師非常需要智慧,利用歷史學科特點,積極運用現代教學手段,使學生對歷史充滿好奇,全方位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并用設在思維增長點和矛盾沖突點上的有質量的問題,去引導學生思維進入更高層次。”[4]
影響信息化環境下中學生歷史合作學習能力提升的因素很多,包括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手段、組織形式、教師素質、學生基礎、師生關系以及信息資源整合等,這些因素之間聯系非常復雜,需要歷史教師協調和處理好合作過程中的各個環節,才能演奏出能力提升策略的成功樂章。▲
[1]田穎城.“翻轉課堂”:我的嘗試與思考[J].人民教育,2014(18):51-54.
[2]王榮綱,黃兆群.美國十大總統傳[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5:323.
[3]王德民,趙玉潔.新課程歷史怎么教[M].蕪湖: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114.
[4]王川芳.信息化環境下歷史合作學習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行知研究,2014(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