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成
(南京市棲霞區教師進修學校,江蘇 南京 210046)
在江蘇省、南京市和棲霞區各級教育界領導和同仁的關懷下,“朱光成名師工作室”于2012年10月成立,至今一路走來已兩年有余。兩年來,“朱光成名師工作室”全體成員一直致力于并踏實地進行著中小學英語學科的教學研究和棲霞區中小學英語師資的培訓工作。作為有著雙重任務、肩負著成為省內知名名師工作室重任的名師工作室,我們一直在思索、梳理和踐行著自己的教學主張和培訓立場。
教育機會寓于課程教學之中,真正科學務實的教學主張應當建立在“人的發展”的基礎理論和教師實踐感悟的基礎之上,這種“教學主張”既內化更外顯在教師的每個行動之中,這種“教學主張”指導下的日常教學思想和日常教學行為清晰而深刻。基于對“人的發展”的充分理解和對“教師實踐”的深刻把握,我們將“朱光成名師工作室”的教學主張定位于“原真”。
“原真”教學主張可追溯至中國道家哲學中的“元”與“真”。
師生英語課程生活中的“元”“真”涉及教育生態的方方面面。比如:學生回答問題的錯誤之處往往是教育時機,但教師如果不能恰當地上綱上線,勢必會傷了學生英語課程學習的積極性,進而就會傷了課程教學中的“原氣”;如果教師過于追求“考試功利”,在英語課程教學實踐中大行“啞巴英語”和“以練代講”等行為,勢必也會傷了課程生態中的“原氣”;如果教學實踐過于強調英語文化和英語語境,甚至全然不顧學情、一味地追求“全英文交際教學”,或者總是致力于擴充一些與學生現在生活和未來生活毫無關系的詞匯,則必然會傷了課程生態中的“真氣”。
而換一個角度思考中小學英語課程和課程教學中的種種實踐,其實也是保護課程生態中“原氣”和“真氣”。比如,牛津版、人教版、滬教版、人民版、北師大版等不同版本英語教材雖內容各異,但基本內容和主線都是跟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連的,這是教材的“原真”;許多學校聘請外籍教師、進行海外學習訪問或者模擬外國節日創辦各色英語節,這些都是創設課程生態的“原真”情境。
“朱光成名師工作室”全體成員自從提出“原真”教學主張之后,我們對“原真”文化進行了獨特解讀,其基本內涵包括三個層面:
第一,原真。我們所從事的教師實踐活動的本質是基礎教育階段中小學英語課程教育教學活動。基礎教育階段的中小學面臨著學生特殊的語言基礎和學情現實,“教育”要求我們要對民族和國家負責,主動肩負起民族教育的責任和使命,這其實要求我們的課程要求“真”;“英語課程”不同于“文化課程”和“地理課程”,它直面本土文化但追求傳播原汁原味的外國先進文化,它環顧寰宇但不忘民族本色,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求“原”。總之,“原真”在“朱光成名師工作室”里是一切教育教學活動的總的思想之基,是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的總前提。
第二,源真。這里的“源真”,從字面上理解是源于真實的意思,其本質上反映了“朱光成名師工作室”對于開展英語教育在教學方法論上的理解——源于課標,基于學情,開展適宜的英語教育。源于課標,就是一切教學行為從國家的課程標準出發,課堂教學是實現國家課程標準的主陣地和主戰場。基于學情,就是在清晰地梳理學生英語課程學習狀況和課程實施的基礎狀況的基礎上開展教學,讓教學實踐活動真正符合學生的認知,讓一切英語課程實踐活動在設計時不盲目、有源頭。開展“適宜的英語教育”,就是引領學生走進字母王國、帶領學生領略英語文化、啟示學生創新民族文化。“源真”就是來源真實,實施適合民族所真正需要的中小學英語課程。“源真”在“朱光成名師工作室”里是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總方法,是實施中小學英語課程教育教學活動的關鍵。
第三,緣真。針對中小學英語課程教學中的突出問題和突出矛盾,特別是面對多元和復雜的世界文化氛圍,“朱光成名師工作室”認為中小學英語課程應當扮演好“世界文化傳播者”和“民族教育實施者”的雙重角色,既與真實、優秀、先進的世界文化結緣,更與民族大義、民族文化的榮譽結緣;既對文化交流負責,更對學生的思想狀況、民族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負責。總的來說,“緣真”就是要求中小學英語課程在實施過程中注重文化多元選擇和主流意識教育二者之間恰當的妥協。“緣真”在“朱光成名師工作室”里深刻表達了中小學英語課程應有的課程情懷,這也是“原真”思想的目的所在。
經過“朱光成名師工作室”所有成員多年的潛心研究,我們認為當前中小學英語課程教學在“原真”教學主張下應注重多重實踐,這些教學實踐突出表現為課程實施過程中的“起承轉合”上。
第一,起:研讀課標找準起始點,讓課程實施擁有真目標。備課是中小學英語課程實施的起始環節,“原真”教學主張要求課程教學應有真實的源頭,每一項課程教學行為都是有起點的科學行動——“原真”教學主張認為課程標準就是中小學英語課程實施的邏輯起點。研讀課標,需要教師掌握課標分解技術,教師在運用課標分解技術的基礎上分解行為動詞,回到國家課程本源上有根據地確定教學的三維目標和重難點。
“原真”教學主張倡導教學從課標開始,這就祛除了課程起點環節人為添加的無效空間且保留了課程頂層設計的有意義的課程空間。教師運用課標分解技術分解和處理課標的行為動詞,錘煉了人文學科教師應有的課程嚴謹和學科素養。更難能可貴的是,這樣的教學重難點和教學目標的整體規劃,是英語課程實施的真目標,也是英語課程實施正確的教學起始點。
第二,承:緊扣目標精鑄承接點,讓課程實施把握真知識。英語課程教學目標的達成并不是自然實現的,“教學目標”從概念原點上就包含“教的目標”、“學的目標”和“教與學的目標”三層表征意象。所以,達成中小學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離不開“教師的教”主導的教師活動、“學生的學”引領的學生活動和“教與學”共生共長的互動交流。“朱光成名師工作室”認為,在基礎教育的中小學英語課程中達成教學目標,從教學實施的角度看,要深刻理解和正確使用小組合作學習技術。師生合作體現在:較容易的預習任務由學生自主研習、小組展示達成,而較難的預習任務和重難點則由教師重點講解達成,這既樹立了學生的教材意識,更讓教學簡練高效。
架起知識和能力的橋梁,通過任務驅動承接課標、教材的真實要求,達成教學的知識目標;小組合作既有生生的組內合作,也有組間合作,還有教師參與的師生合作……這些舉措讓中小學英語課程把握了真知識、緊扣了教學目標,從而精鑄了知識目標的承接點,構建了課程實效的防線。
第三,轉:高潮突兀掌舵轉折點,讓課程實施走向真教育。國內知名教育學者李吉林老師認為,“從學的角度來看,真正的課程是對學生有用的課程”。中小學英語課程走向“真正有用”,必須考慮學生對英語知識和學科素養的內化程度。用這樣的方式來思考教學,課程實施過程中師生的互動解惑、生生之間的交流共享,幾種常見的角色扮演、融情入境等教學手段都為學生的真實困惑的解決提供了契機。“朱光成名師工作室”在大量觀察和總結當前中小學優質英語課堂教學實踐中發現:讓學生扮演他有困惑的角色、讓學生融進與自己相關的情境、讓學生學習自己確實難以理解的詞匯語法等行為才是真正對學生英語學科素養有正向意義的行為。更重要的是,中小學英語課程通過種種互動行為構建整體知識體系,讓學生從掌握零散的知識到掌握結構化的知識,繼而培養學生思維的品質,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困惑,學以致用。
在當前中小學英語課程中構建整體的結構化知識,有利于增強學生思維的品質,這是能力立意的表現;通過英語學科融情入境的種種方式,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學科意識。這樣的教學讓課程實施轉向了生活,讓日常生活和學生的真實困惑走進課堂教學的實際,走向真教學,從而讓英語課程實施有實效、有意義、有意蘊。
第四,合:余音繞梁培植契合點,讓課程實施創造真生活。課堂教學不是課程生態的全部,從課程生態上審視中小學英語課程,英語課程的學科活動、英語課程的特色學科課程、英語課程的課程評價等都是當前中小學英語課程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比較完整地塑造當前中小學英語課程的課程生態,就要求教師必須掌握開展學科活動乃至開設特色英語學科課程的基本素養,要具備最起碼的活動開展技巧。尤其要指出的是,課標中有的活動建議,甚至是牛津版、人教版等教材中的英語對話和交際情境,教師都可以參考并開展相應的主題實踐活動。中小學英語課程開發特色的學科課程具有得天獨厚的參照條件,因為英語語境國家的幾乎所有課程我們都可以借鑒參考、為我所用。
這個“契合點”最重要的一個字是“合”,“合”就是在課程和生活的雙重名義下,將所學習的知識、所掌握的生活能力和所應當擁有的積極情感、態度進行最有意義的融合,讓知識真正走進學生的生活,讓三維目標在活動過程中進行融合,讓學生真正擁有有意義的課程視野,真正過上有價值的課程生活。
教研主體一直是學科教研活動的深刻話題,對教研主體的不同認識也反映著教研活動的不同境界。“主題課例式”研訓結合是指圍繞主題開課、研討、培訓,通過有主題的“教研培”一體化來充分提高教研活動的效益和質量。從當前西方教育哲學流行的“主體間性”的教育哲學視角來分析教研活動過程中不同主體之間的相關通融性,“朱光成名師工作室”在總結多年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提出:基于“主題課例式”研訓結合的培訓研修因提供了一個受訓主體和研修主題深度調節與對話的契機,所以它是當前中小學英語課程師資培訓行之有效的研訓方式。具體來說,“朱光成名師工作室”認為,蘊含“深度調節”與“深度對話”功能和契機的“主題課例式”研訓結合的研修方式(下文簡稱“主題研訓”)應有以下三個基本培訓立場。
“主題研訓”中的“主題”,是指從教學教研各種各樣問題中提煉而出的、為學科內教師專業成長共同關注的焦點和需要突破的專題。從課程實施的現實生活中看,從整個培訓活動的整體上設計主題,從課標、學生、教師、課堂等設計依據上設計主題,從范式教學、課題研究、課程研發、特色打造、學科德育等設計內容中設計主題,在不同學科之間產生主題等方式都是“主題研訓”中“主題”的來源。但“朱光成名師工作室”結合區域中小學英語課程師資培訓和師資隊伍建設的特點提出:“主題研訓”中的“主題”應當基于頂層設計,從總體上考慮中小學英語學科特質。
“朱光成名師工作室”在大量實證研究的基礎上認為,按照專業操作流程的順序,一個成熟的英語教師的專業素養包括:深刻的課標解讀能力、嫻熟的教材處理能力、精準的學情分析能力、先進的教學技術能力、科學的考試評價能力、全面的課程研發能力和深厚的學科科研能力。“主題研訓”中的“主題”應當基于此謀篇布局,頂層設計,整體規劃。
“主題研訓”中的“課例”是指圍繞主題設計教案、圍繞主題實施教學所形成的課堂教學實例,這個實例需要表現“問題解決過程”,也是為研討和培訓提供鮮活的樣本。“研”指研討,特指形成課例前后的主題研討;“訓”指培訓,特指圍繞主題課例、研討所進行的小型培訓。“主題研訓”強調“研訓結合”,就是強調課例研討、即時培訓是一個完整的有機結合的過程。這個過程可以在一個相對固定的時間段內連續完成,其順序也可以根據需要而定。
“主題研訓”之所以在整體上呈現出如上所述的“靈活多變”的特點,其本質原因就在于“主題研訓”中的“研”“訓”的“度”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聯系實際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主題研訓”從研修環節上雖然包括眾多環節,但每一個環節不僅可以實現教師的全員參與,更可以看出受訓教師對“研修主題”蘊含理念和實踐的內化程度,通過對這些內化程度的觀察即可選擇受訓教師進行“恰當的培訓”。例如,“主題研訓”實施“課例”的受訓教師如果能夠開展符合“主題”理念的課例,參與課堂觀察的受訓教師如果能夠準確地判斷、矯正課例中教師的行為,那么此次“主題研訓”在“研”和“訓”的環節即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弱化。
“朱光成名師工作室”基于“主題研訓”的師資培訓,既是對當前中小學英語學科培訓、教研的整合,又是對師資培訓、教研的超越。“朱光成名師工作室”雖然倡導“主題研訓”聯系實際的培訓立場,但同時強調“主題研訓”必須融“主題學習”“主題課例”“主題研討”和“主題培訓”四位一體。
“朱光成名師工作室”提出的“主題研訓”,目前雖停留在區域英語教師培養的階段,但工作室已經確定將“主題研訓”作為一種研修文化進行縱深拓展。放眼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主題研訓”將是棲霞區中小學英語學科所有教研組、備課組校本研修的基本范式。在這個意義上,“主題研訓”中,研訓過程的嚴謹規劃和研訓內容的科學務實同等重要。
當前中小學英語課程生態的建議需要一種不斷反思、追問和實踐的智慧,“主題研訓”是我們實現課程理想追求的“技術引擎”。“朱光成名師工作室”還提出“主題研訓”應堅持內外兼修立場。因為“朱光成名師工作室”的成員們在長期的中小學英語課程師資培訓過程中發現:實施“主題研訓”關乎教師成長,因為受訓教師在受訓的過程中教學思想逐漸豐盈,教學實踐逐漸科學;實施“主題研訓”關乎課程成長,因為課程教育理念在不斷完善,課程教師的教學實施在不斷精細;實施“主題研訓”最終關乎學生成長,因為學生當下的生活在不斷拓展,學生的未來生活在不斷延展。▲
[1]朱小蔓,楊一鳴.走向自我成長型教師培養的高素質教育[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61-65.
[2]葉瀾.教師職業的本質[J].教育科學論壇,2002(2):1.
[3]朱張虎.青年政治教師的加減乘除[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3(10):82-84.
[4]朱光成.有效評課——觀課議課的研究與實施:初中英語[M].上海:光明日報出版社,2012.